APP下载

网络社群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2020-09-10刘将军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网络社群是当代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属性和归属需要的互联网共享平台,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满足其学习需求、情感需求、理想需求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网络社群这一载体的优势,精准定位兴趣、价值、需求等相似的不同学生主体,开发学习交互功能,构建网络社群化的学习共同体。网络社群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应当高度把握网络社群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对其进行顶层设计,加强生态化体系建设、O2O模式建设和明净化环境建设。

关键词:网络社群;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205-02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上,如何将网络生态环境同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起来是互联网学生工作的核心。在互联网学生工作的管理数据化、宣传实时化、培养个性化、成长社群化、代际区分化的大趋势下,网络社群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共同体构建成为了一条值得研究的新路径。网络社群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共同体重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人际交往的多维度关系,重视实践养成性教育,能够解决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理想信念薄弱、价值观念缺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推动形成集启发、体验、互动于一体的第三课堂新型模式,翻转当代大学生与人、与时、与己、与事的关系,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多类别、多形式、多层次的网络全视角育人格局。[1]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社群化的工作优势

新形势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整体性等传统优势与网络社群高度融合,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社群阵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需求侧与高校思想教育供给侧的螺旋式发展。

(一)大环境网络社群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引擎

随着互联网4.0共享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的社交和学习方式,转移到微信、QQ、钉钉等网络社群上,围绕信息共享开展服务休闲、素质拓展、技能提升等实践活动。网络社群打破了高校传统教学的第一课堂模式和高校学生组织的第二课堂模式,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属性在网络生态环境中得到进一步实现和升华。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将网络社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抓住网络社群的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将需求相似的大学生归集成一个网络社群,围绕教育要点,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2]

(二)需求侧:网络社群化有利于摸清学生特征

当代大学生群体显现出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早熟务实的行为特征,在思想理论需求上表现为强烈的自我社会化,使得传统的灌输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而网络社群具有直观的数据采集功能,活跃的网络社群呈现出的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的需求和行为特征如下:正向主流思想积极,关心时事政治和传播热点,在一些政治理论和民生问题上的认知存在疑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同时,当代大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文本式的话语教学,希望高校教育者能够原创教学内容并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将理论表现在故事片段中。[3]

(三)供给侧:网络社群化有利于提供优质教育产品

网络社群实现学生的网络联结,其广阔的自由度催化当代大学生外显出追主流、顶原创、爱发图、浅阅读等真实需求。這有利于高校教育者抓住其需求痛点,在供给端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给予思想、理论和文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标题反向表达、夸张用语、设置悬念,正文角度新颖、紧扣热点,结合生活,情感表达碎片化、故事化、图片化,话语转换通俗性、趣味性、平等性,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文本式的话语与网络社群的话语矛盾,构建有态度、有温度、有力度的优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最大化发挥网络社群的共享性、互动性和可持续性特点,打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自我社会化,重新塑造意识形态的集体归属感。

二、网络社群化对学习共同体的孕育催生

学习共同体是由精神契合、目标一致、行动配合的一群学生共同组成的。整个高校教育功能都依托于学习共同体得到有效发挥。高校班级作为传统的学习共同体,在当代大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方面存在短板。这种不足,在网络社群的构建下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一)内生动力:网络社群化有利于减少主体间的代际差异

当代大学生因原生家庭、年龄经历、专业背景、文化环境的不同,普遍存在人际关系中的沟通障碍,深层次的表现为在行为和认识上产生的代际差异。这种差异在传统的教育空间里难以平衡,使得班级化的学习共同体不易成为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通过教育者外部力量形成的班级与学习共同体强调的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原则有所背离,不易在学习中激发群体动力的作用。与此相对,由网络社群构建的学习共同体,成为了满足当代大学生归属需求的主要来源之一。网络社群化的学习共同体是学生自愿归属的组织,成员间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一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主体间的代际差异。

(二)外部强化:网络社群化有利于加强主体间的自我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当代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实现这一功能的前提是,教育者的目的与受教育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高度吻合。[4]与传统的学习共同体相比,网络社群化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目标、内容、活动、沟通方式和组织关系结构由学习者共同建立,使得不同的学习主体之间感受到同属于一个学习团体。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社群化的学习共同体的强烈归属感、认同感,促使其持续参与学习活动,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将外部社会强化的自我教育观念内化于心。

(三)优化机制:网络社群化有利于主体间的协作育人

网络社群化的学习共同体,在满足主体自我教育需求的同时,赋予其教育者身份认同,要求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其他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分享、引导和反馈,促进学习者积极沟通表达和主动学习反思,重新整理学习思路和知识体系,又反作用于其他学习主体,从其他学习主体上获得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学习共同体拥有学习需求者和知识提供者的双重身份,在网络社群上进行知识交互和更迭,在实现学习者个性发展的同时,提高学习共同体的整体素质。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學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优质的网络教育载体要求人人有互动、人人有贡献,形成价值闭环。网络社群作为思想政治的育人平台和学习共同体的孕育载体,要系统有序,要做好运作的顶层设计。

(一)体系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生态化

体系建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可持续、自运行的保障,要维持网络社群的活跃度,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配套相应的系统建设。

1.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社群管理者的组织管理作用,以共享经济模式众筹社群运营费用,社群运营者采取轮值制度,设置KPI指标(参与互动人数和推送内容质量),激励社群管理者提高整理需求、匹配沟通、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文件共享的效率;实现学习共同体间不同主体的价值闭环,将部分社群运营费用作为激励费用,充分发挥思想理论大咖的意见领导作用、参与分享者的自我效能作用、提出问题者的学习主体作用等。

2.制度建设——建立问题精准化的沟通制度,问题发起者详细分析需求,以图片文件形式呈现在社群中;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学分的激励制度,利用python编写爬虫程序,量化分析学习主体在网络社群里参与思想理论学习的情况;建立去中心化的服务制度,采用权力分配明确和责任分工平衡的组织管理制度,弱化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思想等。

3.文化建设——建立原创内容成果保护制度,对形成的优秀原创内容进行整理,投稿校级期刊、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等;建立网络社群精神文明载体,精准定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设计社群名称、社群图徽、社群宗旨等文化标识;建立作答档案和人才储备库,将学习共同体的作答整理成册,在企业人才招聘的时候,将其与传统简历组合包装,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等。

(二)模式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O2O模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引领的新渠道,网络社群化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与精细化,而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实化上存在不足。因此构建当代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新体系,实现精准施教、协同融入,要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O2O模式。即将通过网络构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从线上渗透到线下,在现实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实地学习、实地调研等系列活动。以社会实践为支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与社会的接触和了解,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化。

(三)环境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清净化

网络社群清净化是打造好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的第一要义,建设纯净有生机的网络社群环境是学习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应该遵守的显现约定,要求学习主体文明上网,在社群发表观点应有网络文明的信仰,不应发表与学习共同体无关的信息,做好自我监督并勇于监督其他学习主体。管理员对网络社群应设置有标识性的社群标签,设置加入社群需要信息验证,有效清净化和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的社群环境。

四、结语

网络社群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共同体构建,要利用好网络社群,厘清当代大学生对思想理论的需求痛点,针对教育要点,将有相似需求的人共同归属于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发展过程中,通过体系建设、模式建设和环境建设,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顶层设计,实现网络社群、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三者的有机结合,构建网络育人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晓光,闫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型网络社群构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6):109-113.

[2] 张璐斯.运用大学网络社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68-69.

[3] 孙悦.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120-123.

[4] 李竹君.互联网学习社群运营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31):71-72.

作者简介:刘将军(1994—),男,重庆垫江人,本科,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