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朗儿童电影话语模式研究

2020-09-10钟华隆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话语伊朗

摘 要:自“1979伊朗革命”以来,伊朗电影业在文化领域受限,却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儿童电影,它们在国际影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选取《小鞋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话语的模式化特征进行分析,对伊朗儿童电影的话语模式进行评析,旨在为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提供灵感。

关键词:话语;伊朗;儿童电影;《小鞋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111-02

一、绪论

《小鞋子》是由伊朗著名导演马吉德·马吉迪执导的故事片。创作于1998年的《小鞋子》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各界的赞誉。不仅风靡国内票房,还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博览会上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荣誉。《小鞋子》讲述了一对贫苦兄妹和一双鞋之间的故事。阿里一次疏忽大意弄丢了妹妹唯一的鞋子。兄妹俩不想给家人增添负担,二人隐瞒了此事。故事围绕着轮换穿鞋子、意外发现丢失的鞋子、追鞋子、比赛争取鞋子等小片段连接在一起,将儿童内心的纯白善良通过无数的镜头展现出来,情节扣人心弦,孩子们的情感感人肺腑。《小鞋子》作为伊朗儿童电影的经典范本,其本身的模式化特征也较为明显。

二、儿童视角话语模式特征

(一)对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人物作为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对人物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话语分析也是观影人理清电影人物关系与性格的有效途径。作为话语的基本形式之一,人们通过对话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日常对话中的基本结构单位称为话轮。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萨克斯(Sacks)等人提出了话轮的理论概念,从两个方面来表达:一是指整个对话过程中的说话者某一时刻的机会;二是指作为讲话者的人所说的话。对言语交流的过程探究,需要我们研究话轮转换的技巧规律。话轮转换是指对话的参与者作为说话者或听者进行角色转换的机制。

谈话的主题建立在交流中。会话中的主题选择、递进和转换策略组成会话必要结构。观察和分析了会话参与者对话题的控制过程,有效地揭示参与者的个性和参与者间的关系,同时描摹出人物心理状态、构成了人物的基本特征。[1]

这一点也印证了对阿里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先回顾电影中出现的镜头。

镜头一:妹妹先上学,哥哥后上学,兄妹俩利用短暂的时间差换鞋上学,第一天换鞋上学后阿里回到家,妹妹十分关心哥哥,问他上课迟到没有,阿里说自己迟到了,同时希望妹妹以后下课了快点回家,还没等她答应,阿里小心翼翼盯着妹妹“你没有告诉妈妈吧?”得知妹妹信守承诺后,阿里心上悬着的大石头这才落了地,便开始刷自己脏兮兮的球鞋。

镜头二:下课后阿里回到家中,看见了妹妹,便叫住她,妹妹因为昨天的事情还没有消气,不理睬哥哥。阿里立马拿出自己考试第一老师奖励给他的笔送给妹妹,妹妹脸上纯真的笑颜,怀疑地问哥哥:“真是送给我的?”并且说“我没有告诉妈妈”。阿里立马开心起来,说:“我知道你不会的。”

这几组镜头围绕“丢鞋”的主题展开,为了防止被妹妹“揭发”,从头至尾,阿里作为会话的“主导者”,使出浑身解数,威逼利诱,告诉妹妹要是被发现,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不仅挨了打,爸爸也没有买新鞋子的钱,让妹妹明白自己的哭闹最后只能徒添父母的负担,她最终选择保守秘密。阿里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也把自己得到的奖品都送给妹妹。镜头结束都是以哥哥费尽全力换得妹妹的笑来收尾,两兄妹单纯质朴的交流也触及了观众内心的柔软之处。

(二)儿童电影服饰语言的指代意义

妹妹的小鞋子贯穿故事主线,是整部影片的叙事线索。其背后的服饰语言与视觉形象极具代表性。许多特写镜头、运动镜头和俯拍镜头直接服务于这一形象。在勾勒各种“小鞋子”片段的过程中,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服饰语言带动了故事的节奏,推动着矛盾的发展,描摹出孩子们的行为,刻画出他们纯真的内心,一步一步奠定了电影的主题。“小鞋子”这个在影片始终反复穿插的符号,连接起了观影者的视线与内心。[2]

这部电影以1分40秒的长镜头拉开序幕。一双破得不能再破的鞋子在一双粗糙、布满皱纹的手里被认真修补,这个长镜头直接而迅速地将观众带到一个社会底层的苦涩的生存环境里,尽管小鞋子破旧不堪,浮灰之下的粉色使人联想到鞋的主人,应该和“粉红”这种颜色一样可爱,也凸显了艰苦的环境下孩子们明亮纯净的内心。

(三)《小鞋子》的叙事特征

《小鞋子》这部影片最为特殊的便是其叙事角度,导演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用孩子们的故事来反映社会背景,来表现世间的真善美。影片采用了循环叙事结构,这样的叙事结构不仅让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更是一步步牵动着观众的心,让观众进入故事的情境中。

《小鞋子》的叙事风格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导演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这有点类似于我国文学作品中所讲的白描手法,影片中多处出现的灰色都给人一种内敛安静的感觉,简单纯洁,将单纯本真带回电影,质朴的情感浸润了观众的心田,润物细无声。

三、儿童视角话语与模式化内因

(一)模式化与类型化

在伊朗儿童电影中,人物构成、性格设计與形象设置同样与电影主题相呼应,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相关性。[3]就人物构成而言,普通人中的“典型”人物常被选为伊朗儿童电影的叙事主角。根据在叙事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本文将这些影片中的“典型”人物划分为四类:

第一,核心行为人物,即小主人公;第二,非贯穿性人物,通过与主人公间的相互作用,发挥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第三,过渡人物,这些人物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故事的重大变化,并在主人公的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环境人物,又称为群像式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生与变化起着补充完善的作用。这四类人物角色的划分使影片人物的形象特征与性格设置又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就演员设计而言,导演赋予这些人物形象平面类型化的特征,缺乏复杂的个人心理变化与性格转变,自始至终保持着儿童惯有的直率天真。导演通过对儿童自身不受任何文化与意识形态浸染的生命形态的艺术途径表现,来实现对伊朗生存世界更为有力的揭示。

(二)儿童视角话语源头

伊朗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古国,各国文化交流在此汇合,连伟大的文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也将其称为诗国。与此同时,作为连接非洲和欧洲的战略要地,伊朗经常处于频繁的战争和流离失所中。伊朗人用诗歌来谴责社会的不平等,表达他们对改善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四、对中国儿童电影的借鉴意义

伊朗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伊朗儿童电影的成功对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有深远的借鉴意义。而伊朗悠久历史所沉淀的文化底蕴对电影制作人的艺术表达也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优秀儿童文学的发展推动着儿童电影产业的发展。《三毛流浪记》《一个都不能少》《天上有个太阳》等漫画或小说改编的电影能在中国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究其根本也是因为其自身故事与人物形象经受了岁月的洗礼,故事可读性强,逻辑值得推敲,也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品质。

五、结语

儿童文学创作者与儿童电影制作人相辅相成,齐心协力才能继续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国儿童电影需要向伊朗儿童电影学习之处不仅仅在于形式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学会真诚地表达以及具有关心现实的社会责任感。伊朗儿童电影人如同工匠般在有限的题材上创作出纯粹朴实、令人潸然泪下的作品。通过镜头反映日常生活状态,与我们分享生活中的苦难、困惑、喜悦和渴望:在真诚表达本土生活的同时,让我们细致地感受到生命的脉动和生命的状态。[4]

参考文献:

[1] 高丽君.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影片对白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作用——以《小鞋子》为个案[J].电影评介,2007(09):42.

[2] 陈亮.小鞋子的变奏——伊朗电影《小鞋子》中关于视觉事象的镜头分析[J].大众文艺,2015(17):189-190.

[3] 俞敏武.话语下的模式——伊朗儿童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许琦.困顿之中的美丽[D].河北大学,2005.

作者简介:钟华隆(1995—),男,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话语伊朗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话语表达
严防死守
魔 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