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时报》伪满洲建国纪念新闻报道研究
2020-09-10雷钰婷
摘 要:1932年3月1日,在日本的扶持下,伪满洲国宣布独立,并将每年3月1日定为伪满洲国“建国日”,以兹纪念。在殖民统治的14年中,伪满政府组织了建国纪念大典、建国慰灵祀等多种官方纪念仪式和庆祝活动,积极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与思想渗透。对媒体而言,建国纪念事关民众的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一直是举足轻重的媒介事件。本文选取“日人报刊之领袖”的《盛京时报》有关伪满洲国“建国”纪念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探究“建国”纪念的呈现方式,挖掘日本殖民者的新闻报道手段。
关键词:《盛京时报》;伪满洲国;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064-01
作为日本的殖民侵略工具,《盛京时报》娴熟地利用自身对中国东北的舆论垄断,对伪满洲“建国”纪念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不仅美化日本的殖民行径,更在意识形态领域奴化东北人民,试图向世界、东北人民描摹一个“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国家”形象。《盛京时报》的建国纪念报道内容主题的分野十分明显,主要包括纪念仪式报道、庆祝活动报道、纪念特辑3类。
一、纪念仪式报道
涂尔干认为“仪式的功能就在于提供共同体验的瞬间,激发、增强或重塑个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认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和意愿上的高度一致,从而将个体整合到社会全体之中,维持并强化既有的社会秩序”。[1]伪满政府十分重视仪式活动,1932年3月8日的执政就任典礼、1934年的登基大典以及伪满政府组织的各类纪念仪式活动,如建国纪念大典、建国慰灵大祭、祭孔大典、参拜建国神庙等。与此同时,各地也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包括建国博览会、建国辩论会、建国座谈会、建国演讲赛等建国纪念活动,形成举国上下共同纪念伪满洲建国的热烈氛围。对此,《盛京时报》多以动态消息或新闻通讯的形式报道,形成了大量、集中式的宣传,占据了建国纪念报道的数量主体。
《盛京时报》用了大量笔墨对“国家元首”——伪皇帝溥仪出席参加的纪念活动进行报道,最精彩的莫过于对伪满洲“建国”这一出“闹剧”的报道。从请驾、“建国”仪式到《建国宣言》发布,《盛京时报》全程跟进,仅请驾溥仪的报道就有6篇,全景式呈现出溥仪出任伪满洲执政首脑的全过程,一波三折,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对纪念活动的描写中,《盛京时报》通常采用极其庄严的笔调,营造纪念的神式感。在1934年3月1日发表的《白山黑水霞蔚云蒸 今日庆逢登极大典》一文中对大典进行如下刻画:“陛下依掌礼官恭导登坛、南面就位、陪祀官转向南立、此时有焚柴迎神之仪、进而陛下进诣神案前、持玉帛、复定位、然后行拜礼、再进进诣神案前默三爵及祝文、复定位、行拜礼、此时掌礼官恭捧玉安置棹上、陛下亲授之,再授予掌礼官、其后典礼行送神之仪司玉官奉玉而退、陛下更行礼、行送燎之礼、祭郊之典、终以告终。”整个祭郊典礼仿佛是神圣的仪式,庄严肃穆、礼节烦琐,宣示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建国纪念的政治仪式提供了类似宗教仪式的“共同体验的瞬间”,唤醒参与者的情感。而《盛京时报》通过对政治仪式的记录与报道,将仪式现场个体与国家之间命运共同体的存在扩展到阅读个体身上,加强了满洲国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和命运关聯。
二、庆祝活动报道
哈布瓦赫认为记忆是“通过书写记录或其他类型的记录(比如照片)才能触及社会行动者的记忆,却又能通过纪念活动、法定节日、阅读或听人讲述等被间接激发出来并存续下去”。[2]《盛京时报》对各地庆祝纪念活动给予高度关注,采用全景式的手法展现各地欢庆建国日的盛况,如1933年3月7日开设专栏“各地庆祝建国周再志”,共刊载11篇有关各地官民庆祝建国的报道,兴安、绥化、辽通、洮南……一座座城市的纪念活动在《盛京时报》上连番展现,串联起全满庆祝建国的“热潮”。
除了举办建国纪念仪式外,各省市地方政府还会组织“建国庆祝游行”。在叙事话语上,常在标题中体现群众人数,如“四万民众结队游街”“锦垣满日十万官民一体欢腾庆祝”“盛大游行蜿蜒数里 旗帜招展途为之塞”,凸显集体参与感与满洲国民的“身份归属感”;集中渲染“五色旗飘扬”“空巷欢欣”的庆祝氛围,突出“普天同庆”“率土同欢”的节日氛围,如《六出飞花森严清净 市民庆祝游行》中“道旁观众面先喜色,无不欢腾之至,是日六出飞花,万象清净,聚众瑞雪而行,光景甚殊”;展现群众对殖民政权的“国家认同感”,讴歌“建国乃民众之热望”,如1932年3月12日刊载的《友邦侨民亦相庆祝》,文章写道:“三唱日帝国万岁,并唱满洲国万岁”。《盛京时报》通过对庆祝活动报道的反复操演,年复一年地维系、强化了人们对政治权威的意识和认同,巩固了殖民政权的统治。
三、纪念特辑
建国纪念文本中多次出现周年纪念专题,通过文字和图像描述历史,不断加深人们对昔日历史的认识,同时立足当下,反复强调“王道乐土”和“五族协和”等概念,不断加深政治认同感。
纪念特辑主要包括建设成就报道和国家展望报道。建设成就报道,对满洲国的建设成就进行集中报道,向东北民众描绘出一幅经济快速发展、民众安居乐业的“王道乐土”的景象。1935年,《盛京时报》的建国特辑《建国三周施政概要》“1932年3月1日变积年军阀盘踞枇政萃聚之地为王道乐土之地,愤然崛起而建设满洲国以来已历三年,执政顺天安名之大旨而即帝位不已经一年之星霜,国基日加牢固,百业兴隆国运益趋隆盛,王道乐土,着着实现焉”,随后分别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产业、文教、司法、交通等全方面回顾了建国3年来的施政情况。1937年的《建国五周年》特辑分别从政治建设、国际关系建设、治安/交通建设对建国成就进行梳理。
国家展望报道,通过对国策方针的报道以及政治名人们对时局的看法来建构家国理想、描摹政治蓝图,包括发布新闻公报,发表皇帝诏书谕令和政府公文,直接向民众传达政府的声音,如1934年3月2日刊载的《恩赦诏书》、1932年3月13日刊载的《满洲国法令辑览》、1933年3月4日刊载的《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1944年3月5日刊载的《集物心总力助圣战 亲邦正义出师必灭英美——张延阁氏谈》等。除此之外,《盛京时报》最典型的做法就是,通过大量刊载日本及伪满重要人物的演讲稿、访谈煽动民众对战争的狂热情绪。例如,1944年3月5日刊载的《集物心总力助圣战亲邦正义出师必灭英美——张延阁氏谈》称英美嫉妒日本仗义援助伪满洲建国,“英美同深嫉视,之不已,复出以破坏,破坏之不得,竟不惜赌其国运,为孤注之一掷”,呼吁民众报恩友邦,无偿贡献一切物质资源,尽一切力量协助日本完成“大东亚圣战”。
四、结语
纪念仪式报道是以官方话语为主,多角度呈现全社会的建国纪念活动;庆祝活动报道则是民间视角,展现官民庆祝活动,突出“普天同庆”“率土同欢”的庆祝氛围;纪念特辑包括建设成就报道和国家展望报道两个部分,建设成就报道多通过集中展示和在展示伪满洲国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用国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宣传满洲国国策方针的正确性,宣传殖民政权的优越性,并且以此激励和鼓舞人民群众弘扬建国建设,为实现“建国理想”而奋斗;国家展望报道是围绕伪满洲国家建设尤其是政治建设方面展开的报道,介绍国家大政方针、颁布政府政策法令,旨在描绘政治蓝图,激起人们对新国家的美好展望。
《盛京时报》通过大量新闻报道,构建起建国纪念的媒体氛围,建构了“政权稳定”“政治昌明”“人民认同”的伪满洲“国家”形象,彰显了其作为舆论媒介的意识形态工具性,展露出服务于日本的殖民侵略与精神统治的“丑恶面目”。
参考文献:
[1] 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05.
[2]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87.
作者简介:雷钰婷,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