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社会视域下网络媒体角色探析

2020-09-10汪夕铃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网络媒体预警

摘 要:1986年,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出版《风险社会》一书,提出风险社会理论。美国“9·11”事件使风险理论成为西方最热门的理论之一。媒体是组织化的信息传播主体,互联网环境下,媒体的含义已经泛化,专业的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构成了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在风险预警、建构、消解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相互作用是网络社会风险建构的常态景观。

关键词:风险社会;网络媒体角色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058-02

一、网络媒体是风险的预警者

著名报人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曾在对多起航空事故的分析中发现,每一次事故总有一些征兆表现出来,但是人们要么没有注意到,要么即使注意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埋下隐患,导致事故的发生。[1]媒体的预警作用是风险社会风险预警的重要主体。

首先是信息告知。春运期间,新闻媒体从返乡高峰时段、天气、社会保障等各方面进行报道,有助于乘客提前规划时间、行程避免人流高峰、耽误路程。发生流感时,对患病症状、危害等进行报道,加强民众防范意识,控制传染范围和人群;海外局势报道,防止民众前往危险地带,减少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其次是有效建议。相比于信息知晓,给予指导性建议能够避免发生混乱、扩大损失。这是受众信息消费升级,由知晓转向知识性、指导性更高要求的应有之义,也是风险预警的核心内容。

而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優势,对风险的预警可能早于专业新闻媒体,成为专业新闻媒体预警的信号。魏则西事件初始,魏则西个人在知乎网上记录了其求医的经历,其中,关于武警二院和百度搜索的内容引发广泛关注。引起专业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后,百度医疗信息竞价排名、莆田系医院内幕才被掀开。因此,基于用户基数庞大和平民话语的特点,社交媒体风险预警的作用不可忽视。新闻媒体报道选题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信源广泛的特点,发挥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的各自优势,加强互补,才能实现网络媒体风险预警的功能。

二、网络媒体是风险的建构者

媒介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是媒介化社会的特征之一。网络媒体作为风险建构者,一方面是限于风险传播悖论,另一方面,媒体所具有的议程设置功能会因为信息内容真实性、专业性、合理性等内容偏差,设置议程的同时也会建构风险。社交媒体对“把关人”的解构、话语权的争夺是对专业新闻媒体的威胁,但社交媒体对专业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乃至两者的议程互设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彼此的传播,风险建构也是两者共同作用完成的。

真实性是信息传递的首要原则,即使专业新闻媒体也存在“把关”失误的情况。2016年春节期间,一上海女子在某论坛中发表了一篇名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自称陪江西籍男友回农村过年,因无法忍受男友家中一顿晚餐而分手并连夜返沪。网友“KDS宽带社”将此事发至新浪微博后,截至2016年2月11日15时,微博已有17万评论、5万转发和7万点赞。因多家新闻媒体转发,此消息进一步引发网络热议。随着讨论的层次也升级了,从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提升到了“奋起直追,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高度。紧接着,讨论从网上扩展到传统媒体。《法制晚报》《南方都市报》甚至《人民日报》都发表了专门的评论文章,从私域到公域,从爱情到乡愁,从个人选择到群体歧视,从经济发展到思维方式,从城乡差别到阶层差距。[2]网络分为两派,一方表示理解,另一方对女方行为进行谴责,并通过网络人肉其家庭信息。由此,网友发现多个疑点。2016年2月24日,澎湃新闻发布报道《网络部门:“上海女孩因一顿饭逃离江西”从头至尾都是假的》。此次事件是一次营销,发帖者临时注册账号发布帖子,回应网友,目的是为了宣传论坛,此事最终尘埃落定。

由于记者职业道德、事情复杂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新闻媒体报道假新闻的事件时有发生,事后发现是假新闻也会进行更正,弥补损失。但社交媒体完全是个人化的书写,没有监督和惩罚机制,假信息甚至成为吸引注意力的手段。社交媒体建构风险危害最大的是虚构,加剧社会矛盾,引发信任危机。

2017年,一个名叫@白衣天使茉莉花的网民发布一条“申冤”的微博,瞬间引爆网络。她宣称在河南省西华县奉母镇读书的侄女,被学校的教导主任和副校长在3个月内强奸达十七八次。而且报案后警方不予立案,还威胁恐吓她的侄女。警方通报@白衣天使茉莉花造谣并表示要对其进行抓捕。由于其在通报中并没有公布证据,网友普遍认为当地警方包庇犯罪嫌疑人,出现重大失职。2017年7月11日,《中国青年报》发布报道称女孩亲口证实并未被强奸,因为担心家人会被抓起来所以撒谎。2017年7月16日,环球日报发布报道《你可能也被耍了!这个全国网民关注的大案件,出现了惊天大反转!》,详细披露了警方、校方等音视频证据。至此,网友对警方的怀疑才告一段落。

由于历史上一些冤假错案的存在,受其影响,网友主观偏向“受害者”,易陷于“阴谋论”,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觉,也对警方的证据视而不见并总能找出理由说服自己证据的真实性存疑。可喜的是,该事件发生后,警方查明事实真相,止住了网友的议论,挽回了网友对官方的信任。

三、网络媒体是风险的沟通者

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互相质疑、回应的循环,在沟通中降低风险。风险沟通是个人、群体和机构之间交换信息和看法的互动性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多样的信息,既包括有关风险性质的信息,又包括表达关切、看法的信息,或者对风险信息或风险管理的立法和机构安排做出反应的信息。[3]风险沟通已经被应用于政府、民间之间围绕公共问题进行沟通时的首要方式,用于化解风险、缓解矛盾,避免事态发展为公共危机的情景。

网络媒体风险沟通实现了从告知到参与范式的转变,其源于媒介赋权、用户信息弱势地位的转变。互联网的诞生被誉为第五次传播革命,“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其基本特征。尤其是随着社交平台的诞生,民众能够在平台上发出并集合同类观点、声音。受众对媒体和政府的报道不再来之受之,通过社交媒体,他们质疑甚至是问责官方。官方和民间形成了互动乃至协作,协商式民主走入风险沟通。

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4]越来越多民众借助互联网来获取政治信息,通过互联网的公共论坛及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并且与政府发生互动。互联网公共论坛中的政治参与在“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性民主的理想,体现了民主的价值和精神。网络实现官方在网络中即刻在场,政府与民间的信息传播建设至关重要。信息传播建设是指政府与民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沟通和对话机制,其内涵是在法律行政制度的框架内,实现政府作为倾听者、回应者、保护者的角色。其最终的目是在风险的过程中实现政府在场,实现政府风险治理。

四、结语

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沟通的首要阵地,官方与民众互动性的增强有助于提高两者的情感联系,能够对网络中围绕官方的质疑迅速做出反应。网络给予每位公民说话的权利,为他们提供了情绪宣泄的窗口,在风险应对中指向性更强。网络媒体时代,新风险与机遇并存,把握机会适应网络环境及话语特色,能够实现风险沟通和管控的新机遇。

参考文献:

[1] 刘真.从海恩法则看媒体预警的重要性——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J].新闻世界,2010(03):66-67.

[2] 麦小麦.“上海女逃离乡下男友家”的多重真假[DB/ OL].央广网,http://news.cnr.cn/native/gd/20160216/ t20160216_521384719.shtml,2016-02-16.

[3] 华智亚.风险沟通:概念、演进与原则[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39(03):97-103.

[4]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08-20.

作者简介:汪夕铃(1994—),女,四川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网络媒体预警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雪中放牧新风景
金融系统中的早期预警信号及其统计物理性质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
卷烟工业企业产品质量预警机制的建立
商业新闻
试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