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他教规律研究
2020-09-10毛本霞郭雅欣
毛本霞 郭雅欣
摘要:人是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握他教育人系统内具体教育规律有助于调动一切社会教育要素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他教是相对于自我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其他外在教育,包括朋辈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熏陶和网络教育。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他教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要做好朋辈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熏陶、网络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雁阵排列,使各教育方式恰当配合,相互补益,保持他教育人系统必要的张力,发挥教育的“雁阵效应”,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他教;规律
随着人们不断扩充的生活时空领域,多主体、多环节的他教育人系统应运而生。“他”表示指称时与“此”相对,他教是相对于自我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其他外在教育,朋辈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熏陶、网络教育成为他教育人系统中的核心教育途径与方法。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孤立的,教育应该是波及整个社会领域、囊括所有教育要素的文化活动,它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我们以他教育人系统中教育作用产生的来源为划分标准将他教归为四大类:朋辈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熏陶与网络教育。新时代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他教规律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他教规律研究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显现出人的生存特性,个人对社会具有依赖性,人的存在与发展受到社会的影响与制约。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人作为“类”的发展总是从个体进阶到共同体,凭借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个人与社会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的观点,人在受到社会制约的同时也以实践活动作用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直接影响,将个人与社会作为基本研究范畴以揭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必要方式。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他教规律研究则是深究朋辈、家庭、环境熏陶及网络在衔接个人与社会关系时的作用力,这也是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可靠性思考。
(二)内因外因作用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有时候外因甚至起重大作用,内外因同时存在,二者缺一不可。美国社会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也明确提出任何实践行为的发生都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寻找依据。人的身心发展除了自身能力、动机、爱好、努力等内因起作用,也必然受到环境、社会关系、教育、信息等外因的刺激和影响。由此可见,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原则,挖掘人的内生力量的同时也要重视外部条件的创设,营造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从而正向扩展教育的作用。他教育人系统中朋辈群体、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和互联网是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到深远影响的外部条件,因此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他教规律,以有效的方式强化朋辈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熏陶及网络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外在促进作用,是对内因外因作用原理的发展性遵循。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决定各教育要素的共同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包括理论教育和日常教育。理论教育是高校各专业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渠道,日常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朋辈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熏陶及网络教育作为生活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不可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利用他教育人系统内朋辈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熏陶及网络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和激励社会成员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才有可能发挥党员干部和公众人物示范作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在全社会树立起向善向上的美好信念,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他教规律研究的重要意义
人的一生从伊始就是在他教他律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校教育和自我调节不能完全获取教育对象个人实际情况和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而具体的、历史的朋辈关系、家庭关系、社会环境以及庞大的网络将融解和扬弃教育中孤立的个体性,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弹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若能充分把握他教育人系统中包括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多种要素的训导意义,将课外、校外的朋辈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熏陶教育和网络教育恰当融合,便可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施展出平行教育、无痕教育的积极效力,以生活逻辑补充理论逻辑,形成全面性、持续性、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各教育环节遵循教育发展变化趋势,发挥出横向牵引的积极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他教规律的主要内容
他教育人系统是包含多种教育要素的,他教育人系统内各要素之間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进步过程中的直接动力。
(一)朋辈教育律
朋辈教育是基于朋辈群体心理特点、思维方式、话语模式等方面的高度相似性,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感悟交流中形成极强的情感共鸣与心理认同,最终实现知识技能的传递、价值观念与人格塑造的教育过程。高校的朋辈群体是多样化、层次化和生活化的,朋辈群体的参与使思想政治教育从零碎敲打转化为长效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提高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首先,朋辈具有亲和性、相似性和相近性,所以大家愿意真实的分享经验,交流情感,从朋辈中获得指导、支持与鼓励,抵消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专家们带来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其次,朋辈教育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示范功能,作为学生“身边人”的榜样贴近生活,易于模仿。朋辈榜样的经历与体验既利于显性教育的创新,又能发挥“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隐性教育作用。再次,朋辈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有效补充,给予教育对象真诚的关心和实际的指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最后,朋辈间的正向传递能够拓展德育空间,个人在见贤思齐、朋辈相长的正向加压下有针对性的补拙,增强朋辈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
(二)家庭教育律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长辈在家庭中自觉的有层次的对子女进行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情感性、深刻性,持久性、延续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打下道德发展的基础。蔡元培先生曾道: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教育始于家庭,家教是人生第一课,家长是人生第一个老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道德深受家庭的直接影响。其次,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的书本知识提供经验支撑,家庭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巩固,有利于提升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再次,家庭作为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对子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培育具有独特作用,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家庭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多元立体的教育,自孩提至期颐都是家庭教育时间,家里家外都是家庭教育场所,大人小孩都是家庭教育对象。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长期性支持和协助。
(三)环境熏陶律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总是受到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里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环境是一个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人提供多种可能性的同时也对人的发展带来一定制约性。首先,对个体而言,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文化活动中度过的,个体的思想发展受到来自各种环境的熏陶影响。其次,环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社会生活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下,先天的遗传素质也可以随环境改变而具有可塑性。再次,环境对人的发展的熏陶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正确发挥和利用环境的力量至关重要。最后,人与环境辩证的统一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人与环境相互创造。人虽受到社会环境的先在制约,仍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环境,并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改变自身。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畅运行, 取得最佳效果, 不仅取决于内在要素功能的发挥,还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程度。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介入,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网络教育律
网络的及时性、共享性、海量性、交互性和多功能性迎合人们碎片化的时间,满足人们随时随处学习、传播、交流的潜在需要,这给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立体化的教学创新空间。网络教育首先带来高校课堂传统边界和教学模式的突破,强大的资源挖掘和整合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支撑;学生在尝试和探索中学习新东西,“在做中学”补充“在教中学”,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极大影响。其次,去中心化和弱关系的网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照学生主体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隐喻,网络媒介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再次,万物皆可互联的信息时代,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融汇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增殖,其教育效果得到强化。最后,网络教育为主旋律教育打开新的阀门,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广阔平台,互联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助力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朋辈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熏陶和网络教育的规律总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突破的基本要求。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他教育人系统内任何一个环节因素的破损或断裂,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环链的危机,使他教育人收效甚微。所以我们在探索他教规律时决不能忽视或割裂几种教育方式的关联性,而要看到多领域、多环节教育方式背后的横向协同力量。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他教规律研究的实践应用
他教育人系统是对人的发展的充分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实际上,由于缺乏对他教育人作用的深刻认识,缺乏对他教规律的总结归纳,致使各教育环节始终存在许多困境和错误。首先,大学生乐于接受“去等级化”的教育,他们思维活跃, 可塑性高, 正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絕佳时期,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 极易受到朋辈及其他外在声音的左右,若朋辈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倾向是不顺应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符合道德伦理的,出现朋辈教育的负面加压效应,对大学生的发展带来限制性。其次,家长对教育责任的转嫁,高校对家庭教育的轻视,部分大学生否定家庭教育对自身成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等,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知陷入了经验主义。再次,大学生处于承受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的“有问题时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劣对其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影响重大。但环境的作用总被看做是自发性、偶然性和零碎的,其正向力量易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最后,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全过程的介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网络中鱼龙混杂的思潮暗流、急速繁殖的不良信息、群体极化的舆论走向、网络圈群的道德问题等复杂的网络现状和趋势构成了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因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他教规律研究已经成为正视教育困境、改进教育方式的迫切需要。
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深刻启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利用好思政课理论教育的主干道,加强显性教育的理论深度,更要开发多方渠道增强隐性教育的作用,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他教育人系统中朋辈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熏陶和网络教育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教育环节要做到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同向同行,形成教育协同效应。
(一)紧密结合大学生的不同特点与成长成才需要,组建不同的朋辈群体,优化群体结构,加强朋辈榜样的引导,使大学生在频繁的朋辈互动中产生清楚的认知,反思不足,有针对性的填漏补缺,既提升个体自尊,又增强群体认同,形成朋辈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利用好家庭教育的特性,把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发挥出家庭教育不可估量的功效。学生,家长,学校既各自发展也需要增进互动联系: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利用家教提供的优势努力奋斗以克服家教的局限,反哺家庭教育;家长自觉改变教育观念,既要学习科学的家教理论和经验,又要学习朋辈优良的教育方式,更要敢于乐于向子女请教问题;高校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改进教育方法;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来建设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开设家教书刊杂志,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家庭教育的风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
(三)当时代发展带来的多样多变环境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价值取向时,各个环境领域的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既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应宏观环境变化,又自觉改善微观环境,使大学生积极进取精神蔚然成风。社会风气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征,直接关系到人格的塑造和民族的兴衰,当社会风气呈现积极向上时,营造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熏陶、激励作用被放大,无声胜有声。
(四)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领域的主体需要把握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客观分析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文化模式和行为逻辑。既要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旧模式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又要充分挖掘互联网的教育价值,适应互联网发展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生动性和智能化;更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转变话语体系和角色定位,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期待,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
[3]蒲蕊,教育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5]王扬,申勇,胡穆.大学生朋辈教育影响机制及其对适应性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 2018,(02),140-143.
[6]周洪宇,范青青.家庭教育是人生奠基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02),5-8.
[7]逯长春.变迁社会中的家庭教育:困境与发展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19,40(01),132-139.
[8]翟博.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教育研究, 2016,37(03),92-98.
[9]李厚锐,朱健.媒介融合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8,(02),71-75.
[10]冯淑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 2017,(08),111-115.
[11]范毅夫,董周松.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16,(10),21-23.
[12]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28-32+44.
[13]宓旭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研究[J].高教探索,2018,(07),117-123+128.
作者简介:
毛本霞(1997-)女,汉,四川宜宾,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郭雅欣(1997-)女,汉,四川绵阳,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