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承地域文化视角下公共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0-09-10方敏
方敏
摘要:地方高校教育具有地方文化传播和创新的重要意义。本文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发展视角,以公共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为载体,将地方文化融入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中。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式装饰文化以符号化的方式在公共建筑装饰课程中得以传播、创新和应用。为地方性高校专业类课程的文化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关键词:地方文化,专业课程融合,课程创新,特色课程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Public Building Decoration Design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heriting Regional Culture
——Taking the Architectural Interior Design Major of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Undergraduate) as an example
Min Fang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Undergraduate), Dongyang 3221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spread and innovation of loc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que reg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takes public building decoration design courses as a carrier, and integrates local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and teaching process. It will spread, innovate and apply the Chinese decorative cultur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urse of public building decoration in a symbolic way, and explore a new path for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Local cultur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curriculum innovation; featured curriculum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高校承担着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2010年7月我国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指出,“地方高校必须面向社会与市场需求,积极探讨富于应用型、复合型与技能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适时地依据地域特色及文化建设的需要,修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东阳市地处浙江东部,历史悠久,素有“三乡一城”的美称(教育之乡、建筑之乡、木雕竹编之乡、文化和影视名城)。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使本地区产生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该地区的东阳木雕、东阳竹编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同时,极具特色的东阳红木家具产业发展也日益完善。
地方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生源以本省生源为主,长时间植根地方,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统计,国内高校地方文化融入课堂教育的方式以设立选修课为主,缺乏专业课层面的深层次融入研究。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本科)是一所本科层次职业类院校,在建筑室內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公共建筑装饰设计》《住宅建筑装饰设计》等专业课,与东阳传统地域文化中的中式建筑特色风格有很好的结合点,可对助推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本校该课程开设于大二整学年,以公共建筑室内装饰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全过程为教育主线,以项目化教学为主导教学方法,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分别为办公空间装饰设计、餐饮空间装饰设计、商卖空间装饰设计、休闲娱乐装饰设计。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职业能力的培养,分小组进行,每组2-3人。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主线为:模拟实地测量——原始框架图绘制与核对——案例的收集与分析——空间的规划——一草——二草——三草——施工图绘制——效果图绘制——文本的设计与装帧,整个周期约6~7周。利用软件主要是Auto CAD、Photoshop、3Dmax/SkechUp。
根据2015届-2019届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四大模块的设计定位和风格选择的数据统计分析,中式风格的占比统计中,办公空间中式风格设计42%,餐饮空间中式风格设计37%,商卖空间中式风格设计23%,休
闲娱乐空间中式风格设计20%(以上数据均取均值)。2015学年-2019学年公共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模块中中式设计占比趋势呈现逐步缓慢升高的趋势。(见图1)小到软装陈设,大到天花顶棚类型,传统的中式装饰元素在新中式风格设计中都大量使用。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逐步认识中式风格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本人在任教过程中,增加部分地方文化的知识介绍,并指导学生在设计中对地方特色文化加以提取、转化、利用,在专业课程层面中助力地域文化发展。例如,在地方文化的特色讲解中,就传统古建筑中的木构件,如梁、牛腿、天花、门窗等部件的装饰样式和装饰纹样的形式进行讲解,启发学生运用到新中式风格的装饰中,但教学整体效果不够理想。(见图2、图3为部分学生作品)
三、核心问题
笔者经过数年本课程的教学和多轮课程标准的修订,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得出现阶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教学资源中地方文化资源不足
当代室内设计师应积极的对地域文化与本身设计的结合做出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阶段,应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地域文化进行理解和运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重原因,教师对本土特色文化的资源的积累明显不足。学生在前期对素材收集的方式单一。学生资料来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主讲教师层面。教师提供音频、视频、图片等素材;二是学生层面。学生通过网络途径或实地调研方式获得过资源积累。总体来说,对地方文化教学资源的知识框架梳理不足,内容并不够详实。
(二)地域文化与模块化教学的课程融合性不足
从2015年-2019年,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多届学生在项目空间风格定位方面影响结果最大的几个因素占比最大的是空间性质(52%),时间性(30%),业主(设计者)风格的偏好(14%)。地域性文化的调研及分析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是阶段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对商卖空间、休闲娱乐空间项目中中式元素的利用难度较大。地域文化与四大模块间的全面融合难度较大。
(三)课程设置的相对独立性
公共建筑装饰设计课程设置于大二整学年。从近两年开始,学生开设了专业限选课《东阳木雕装饰赏析》《东阳民居赏析》《东阳家具赏析》等地方文化课程,分别以专业限选课的形式设置在大一、大二学年的学业课程中。课程和课程之间缺乏联系,相对独立。导致学生在开展专业课程项目设计时地方文化部分的导入性不足。
(四)专业课程设置调整后,该课程为阶段性课程,课程周期缩短
近一年,经过专业课程调整,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公共建筑装饰设计课程调整为阶段性授课,课时由原来的150学时,调整为136学时,持续周期由20周左右,调整为约16周。课时和项目时间周期的压缩,对学生来讲难度增大,对地方文化的符号化融入的难度增加。
四、解决对策
(一)构建以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地方性特色文化为中心的资源库,发挥教师特长,增强师生团队合作
艺术设计学院将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共组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人才资源丰富。一方面,在教师群体中,具有多位对地域文化研究较为深入的教师和院级科研机构。如张伟孝老师对明清时期木雕纹样的传承与应用具有独特的见解,张翟老师在木雕文化的特色研究方面研究颇深;学院设有东阳木雕研究所、非遗传承基地等教研机构。这些师资、场所可为地方属性的文化资源库的建设提供较为系统全面的构建基础。另一方面,在学生群体中,不乏有对特色地域文化颇具兴趣的学生。2019年何朝隆同学团队以“木生多语——东阳木雕衍生品开发”为题,在室内软装层面对地方文化进行创新利用,并获得校赛二奖的成绩。该类学生的数量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对文化的价值提升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东阳市政府就地域特色文化的发展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支持。东阳市域范围内建设有中国木雕博物馆、东阳木雕博物馆、东阳木雕小镇等现代文化展示区域,行政区域内有东阳卢宅、厦程里村、蔡宅等约42余处传统古建筑遗址遗迹,为实地调研活动提供便利的地理条件。这些资源通过调查、收集、整合后,为地方性特色文化资源库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自组团队合作的形式更能发挥所长,助力专业课教学。(见图4)。
(二)完善教学体系,重点丰富教学方法,增加必要的教学环节
公共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中选取办公空间设计和餐饮空间设计,增加地方文化调查环节。从地方特色文化着手,全员参与实地调研和分析,结合现代生活、工作活动特点和设计要点,进行办公空間和餐饮空间的专项专题设计。将教学环节调整为实地测量——原始框架图绘制与核对——案例的收集与分析——地方文化的调研分析、元素提取——空间的规划——一草——二草——三草——施工图绘制——效果图绘制——文本的设计与装帧。其中收集素材的方法、提取利用的方法是课程教授的重点。通过实地调研、影音资料分析研究、讨论法等,将地方文化进行高度概括并进行可视化提取。让学生构建基础知识意象,并自主与专业知识建立联系,进行知识转移、共享、创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例,举一反三,从地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思考,到特色元素的创新性运用,最终达到地域文化传承和多样化发展的目的。该部分的教学环节方式多样,可通过与平行课程中部分课程同步进行,也可在课前或课余的活动时间进行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见表2)
(三)扎实项目化教学模式,推进产学研结合
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筛选或校企合作方式,有针对性的选择项目,借助教师、实训室、校外实践场所,创建高仿真或真实项目场景,明确项目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使学生完成“做中学,学中做”的完全学习过程,促进部分项目化成果的转化。课程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项目化背景下的小型项目组群建设方式,在本土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宽口径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教师、企业、高校达成多方共赢。
(四)多课联动,统筹课程与课程间关联性,增加互补互进关系
在课程与课程层面,根据现阶段,我院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安排,分为专业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任选课、专业拓展课。其中与本地域文化相关的课程有《东阳民居赏析》《东阳木雕装饰赏析》《东阳家具赏析》三门课程。现阶段课程安排时间为大一下半学期,为增加课程间的互補关系,建议调设制在大二上、下两个学期,与本门课程及住宅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同步进行。(见图5)在调研过程中可借助专业选修课教师的专业优势,引导、辅助学生对地方文化元素的分析与提取。这样弥补了专业课老师,尤其是部分新加入教师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的问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多课联动,互补互近。
五、结语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使部分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流失,让人痛心不已。一方面,基于对地方文化传承方面进行思考,借助地方优势和专业特色优势,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从特定区域人群—行为方式—空间规划与装饰之间探索内在的关系,发散思维,为地方文化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学生在了解优秀的地方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职业素养。从而保证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结合我院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公共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现有的课程开展现状。以公共建筑室内装饰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全过程为教育主线的课程教学模式,对现有的四大教学模块,设置专题项目设计,引入“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增加实践调研环节,进行专业课程内容补充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学生对新时代、新形势的环境下的工作提供更加系统的训练。最终达到打造特色课程,强化专业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小乐.基于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8(11):190-191.
2. 许海峰.《公共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9(11):91-92.
3. 张伟孝.明清时期东阳木雕装饰艺术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5. 钱沉.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融入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以毕业设计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04):37-38.
6. 许海峰.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生态式课堂教学的探索研究与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5(0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