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幻旧时光,梦里水乡

2020-09-10蒋玉子

现代苏州 2020年20期
关键词:碧螺春江南水乡苏州人

蒋玉子

苏州城内的水系直通太湖。姑苏人家,从来不曾真正离开过太湖。园林,是苏州城随处可见的风景;太湖,隔着河流与田野,却是苏州人难得享受的真山真水。

于苏州人而言,太湖更像一段田园梦,这里一倾碧波,伴万亩良田,有许多散落着的民间匠人,在不为人知的时光里,执着地用匠心守护。

无声的水乡风雅

渭塘,“中国淡水珍珠之乡”。渭塘镇水网交错,水质清澈,养蚌育珠是渭塘人的传统产业。1965年,原吴县太湖水产研究所人工培育珍珠获得成功,并在渭塘大面积推广。从此,渭塘镇被人们称为“淡水珍珠发源地”。渭塘的淡水珍珠拥有浑圆温润、晶莹澄净的光泽,虽无棱角艳彩,气质却低调内敛,不喧哗自有声。

2500多年的历史造就了苏州人的勤劳聪慧,也更加激活了他们骨子里的风雅气质。正如“淘汰俗情,渐及清望,互相唱咏,以见性灵”的描述一般,泡两杯清茶,于花前赏阅,得半日闲情。而论起苏州最出名的茶,必须得是碧螺春。

苏州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称。走进东山的茶园,那里就像苏州园林一般。蜿蜒曲折的游廊,这边是枝头春意闹,那边就是悠悠碧水,各自成景也互相呼应,和江南地区充沛的雨水一起,滋养着碧螺春茶的生长。

碧螺春的茶叶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在水中浸泡后会轻轻舒展,仿佛水鄉生活般逍遥慵懒。“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喝一口碧螺银翠,仿佛是将一杯太湖春色揽于舌尖,鲜、爽、香、甜,又不缺诗意。这些细节,包含着苏州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急不缓,精致讲究。

丝线里的水乡柔情

江南水乡是中国丝绸织造的发源地。江南的灵秀和温婉,可以从一根根蚕丝中感受。

吴江震泽,自古便是江南五大桑镇之一,这里地处太湖之滨,气候温暖,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境内河荡密布,水质清澈,极宜栽桑养蚕,因此很早就开始发展丝绸和丝棉被业。

自古以来,上至皇家巨室、下至殷实之家,丝绵被都是冬令必备之物。乾隆《震泽县志》记载:“江南诸郡县颇多治蚕,而辛勤瘁苦莫有如吾邑之甚也”。震泽生丝“光白而细”,是织缎的优质原料,品质蜚声中外。这些除了得益于土沃、叶肥、水澄等自然条件外,也归功于蚕娘的辛勤劳作和心灵手巧。

震泽蚕丝被的制作流程十分讲究,必须经过煮茧、去蛹、剥棉、晾晒、扯棉、翻扯成胎六道工艺。在这之后,蓬松绵软的被芯才算真正成型。套上精致苏绣制作的被罩,丝绵被就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散发着水乡震泽特有的江南韵味。

在日寒一日的江南之冬,珍藏着江南丝丝的情意和温柔,绕过光阴、百转千回,为苏州人披上绵绵暖意和柔情。

沉淀的水乡灵气

亿万年的太湖累积融合了大量有机物,加上鱼虾水草的作用,使得太湖湖底的“澄泥”拥有特殊的黏性与丰富的物质含量,成了苏州人特有的“陶土”。以此为原材料,配上一些高岭土,用东、西山果树树枝进行烧制、上釉,这便是苏州著名的“太湖窑”。

因原料取自太湖澄泥,并加入一定量的高岭土,经过高温烧制,相比光洁透亮的白瓷,太湖窑的陶瓷胎体自带一抹淳朴的香灰色,更加灵动耐看。

在与古为新的理念下,苏州本土的昆曲意境、园林设计等水乡文化元素也融入了陶瓷作品,唯美古典气质和现代生活气息揉合得恰到好处。

丝弦里的水乡清韵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经过昆曲的动情演绎,婉转细腻之中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昆曲之美,是历史悠久的水乡故事,是戏曲百花园中“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那朵兰花,是软糯细腻的水磨调,是一种让人怀旧的过去。 张弛有度、顿挫疾徐的节奏,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腔调,正如江南水乡中温柔如水的女子,一颦、一笑、一回眸都那样顾盼生辉。

回忆旧时,茶楼的镂空雕花木窗上挂着“茶”字灯笼,评弹之声由此而来。听不听得懂唱词都不打紧,在委婉细腻的曲调中,总能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体会到故事里的喜怒哀乐。

三弦琵琶悠扬的丝弦声,清丽委婉的吴侬软语唱腔,评弹把江南水乡的清韵味渗入到音韵的骨髓里,化作评弹和水乡人的灵魂,不显山不露水,坐而论道,可唱尽上下五千载。

猜你喜欢

碧螺春江南水乡苏州人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排在中国十大名茶前列的碧螺春还是有点东西的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最是那水一般的温柔
梦里的水乡
苏州碧螺春3月20日上市 产量同比增长超20%
苏州碧螺春上市 产量同比增长超20%
张建霖
好春光
汪曾祺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