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颂》“变体”说
2020-09-10卢妏静
摘要:颂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起源与宗教文化有关,其有着“庄重肃穆”的文体风格,在《诗经》中,《周颂》《商颂》被视作是宗庙正歌,而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颂》因其体式、内容接近风诗、雅诗而被学者称为颂之“变体”,笔者试通过分析《鲁颂》与商周二颂的不同来看颂体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鲁颂》 颂诗 “变体”
一、《鲁颂》之“变”
颂诗在《诗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备受推崇的神圣文体。但是《鲁颂》与《周颂》《商颂》在内容、语言句式以及风格上面均有不同。刘勰认为《诗经》三颂有正、变之分,他认为颂诗的典范应该是以《周颂》,而将《鲁颂》视为变颂,但明确将《鲁颂》称之为“变颂”的是宋代学者严粲、王柏,清代学者方玉润也认为《鲁颂》中的《有駜》与《泮水》两篇接近于风诗,《閟宫》与《商颂》五篇接近于雅诗,但因为其体式为颂诗,故将其称之为“变颂”。笔者试将《鲁颂》之“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之变
颂诗是宗庙之乐歌,美圣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鲁颂》、《商颂》与《周颂》虽同为颂诗,但在诗赞颂的对象以及题材的选择上却有所不同。
《鲁颂》四篇均以赞颂鲁僖公为主,即对时任领导者的赞颂。例如《駉》篇,虽未直截了当的赞颂鲁僖公当政的功绩,但是全诗以马起兴,马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象征,因此通过对马的众多意象的表达,赞颂了鲁僖公为复兴鲁国所作出的努力。《有駜》篇同样通过塑造君臣宴饮、起舞的和谐场面来赞颂僖公执政期间政通人和的场景。而《泮水》与《閟宫》来两篇,更是以鲁僖公提倡的恢复周礼为主来赞颂。因此从《鲁颂》所存四篇来看,当时的人更注重于赞颂当世的君主,君主的文治武功能够比上天的保佑更让国家走向强大。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应是与时代的变化有关,《鲁颂》应是春秋中期社会禁忌渐渐消逝和宗教观念逐渐淡薄的产物,也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现实的人生。
(二)形式之变
《鲁颂》其形式之变主要体现在其结构形式以及语言形式上面。
首先,从结构上来说,《鲁颂》中《泮水》与《閟宫》两篇篇幅较长,且都分章节,如《泮水》八章64句;《閟宫》九章131句,是《诗经》中篇幅最长的一首诗。因此后世的学者都以此为《鲁颂》为“变颂体”的依据之一。
其次,从语言形式上来说,《鲁颂》多用起兴的手法,其中以《駉》《有駜》两首最为明显,例如《駉》全篇以马为主,列举了十多种马名,且《駉》每章第一句都是“駉駉牧马,在牧之野”,用复沓迭唱的方式来彰显鲁国国力的强盛。在《有駜》篇中,“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重复出现在前两章中,以“鹭”用来形容与宴者品德的高尚和设宴者泱泱大国的胸怀,塑造了一个具有大国胸怀、勤政爱民的君主形象。而《泮水》与《閟宫》两首中又是极尽铺成渲染之能事,例如《閟宫》篇中提到僖公伐淮夷之事,在《春秋》《左传》中我们并未看到僖公率领将士去讨伐淮夷之地的记载。
二、《鲁颂》之“变”原因
夏传才在评价西周颂歌时说到:“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颂歌,尤其在社会变革的时代,阶级搏斗中获得胜利的阶级,高唱凯歌建立自己的社会统治,他们歌颂斗争的胜利,歌颂爱戴的领袖,歌颂新诞生的政权和新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励和团结本阶级,巩固新政权和实现新制度。”笔者认为《鲁颂》出现“变颂”的情况就是因为时代的变化随之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一)思想观念
《鲁颂》所赞颂的是鲁僖公,鲁僖公时代应是春秋争霸最为激烈的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日趋衰弱,此时以各诸侯为代表的新兴力量迅速崛起,欲称霸中原,一时间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社会现象,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商周之际的敬奉上天上帝转为开始注意人的存在与价值,《鲁颂》所存四篇来看,当时的人更注重于赞颂当世的君主,君主的文治武功能够比上天的保佑更让国家走向强大。社会的进步让人们认识到上天的威严已经不再那么神秘,人们对上天的崇拜之情也在逐渐减弱,人的现实意义逐渐凸现出来。
(二)创作动机
颂诗的形成不仅与宗庙祭祀有很大的关系,更是与周王室的制礼作乐有着分不开的联系。在礼崩乐坏的时期,鲁僖公选择用恢复周礼来振兴鲁国,如《泮水》以及《閟宫》两首诗都与鲁僖公举行祭祀仪式有关,《泮水》篇记载了鲁僖公因出征而俘获了不少战俘,于是借此来向上天和先祖告知,并按照周礼举行了祭祀仪式。《閟宫》篇是颂扬僖公建庙来祭祀和祝祷之诗,僖公以最高的祭祀礼来祭祖,虽然是为了慰告祖先鲁国国力的提升,但实际上他是想通过此种方式从上天祖先那儿获得主导天下秩序的权力,以此来团结各宗族,名正言顺的实现其争霸的政治理想,这一政治理想需要具有政治作用的颂诗来体现出来。
(三)文学创作观念
《先秦文学编年史》中赵逵夫先生提到:“政由方伯,是为历史上春秋时代之开始,亦为春秋文学之开始”。笔者认为此种文学创作观念的变化是导致《鲁颂》与《周颂》《商颂》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说西周鼎盛时期统治者们把对鬼神的依赖转变成了对周文王等明君圣主的崇拜,使人们从虚幻的信仰世界回到現实的世俗生活中来,并把对氏族宗法的现实依赖渗透到繁缛的礼乐制度中,开启了中国文化以‘观乎人文’为视角的新的发展方向,那么,西周末年春秋初期则以承认各种社会主体的独立地位和独立人格,承认各自利益的追求的合理性为前提,在相互依存中认识到对方的价值,统治者也自觉加强自我修养与自我约束,努力塑造贤君的形象,以获取社会的认可和尊敬。中国文化从重视整体价值转向同时重视个体价值,这是中国文化的又一重要视角转换,从而为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视点。”《鲁颂》四篇虽然在内容方面多有夸饰的部分,但是在春秋时期,文学与政教不分的情况下《鲁颂》四篇是符合这一阶段统治者需要的文学表达形式。
总之,文体本身是处于不断发展的位置,在遵守一定的标准之下,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变化,春秋时代是一个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无论是周王室政权的下移、诸侯国国力的日益壮大,还是经济体制等的改革,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此时《鲁颂》的出现正是说明了这一变化,它的出现是颂诗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因此在我们在看待颂诗时,不仅要重视颂之“正体”,也更要重视颂之“变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颂体的成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2017年版
[2]郭克煜《鲁国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赵逵夫《先秦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作者简介:
卢妏静,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