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字幕的文字叙事特点

2020-09-10谢丛宇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4期

摘要:《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2020年现象级综艺,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节目上线以来,话题热度一路走高,节目累计全网热搜2300余次,成团之夜24小时产生了40余条热搜,同屏最高14个热搜同时在榜。新浪综艺势力播放量、阅读量、话题量连续9周保持榜单第一的位置。这个节目的成功,除了中年女性焦虑的社会议题、较为有影响力的参加选手之外,其文案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从第一期到成团之夜的文案,千变万化却直击人心,被网友称赞“百万文案,字字千金”。这种字幕的文字叙事的成功为今后的电视节目给出了方向指引。

关键词:《乘风破浪的姐姐》;电视叙事学;文字叙事;群体狂欢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096-02

一、《乘风破浪的姐姐》

2020年6月12日,芒果TV网络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首期播出。在当时微博热搜被责令整改而停止更新、官方账号没有及时宣传的情况下,节目开播仅10分钟就创下了千万的播放量,如今更是播放破亿,且在豆瓣点评的分数达到了8.4分,实现了热度与口碑的双赢。不同于一般的选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在选角上采用的是年龄超过30岁的女艺人,同时聚焦女性社会话题,直指女性年龄焦虑的要害。在主打年轻养成类选秀的市场中另辟蹊径,是这档节目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电视叙事学

叙事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十日谈(语法)》中,由托多洛夫提出,其定义为“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叙事现象被分解成组件,它们的功能和关系也需要被确认”[1]。随后该理论由罗兰·巴特、布雷蒙、热耐等学者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两大主要研究流派。一个是以“故事”为研究对象,找寻“能从中见出世间全部故事的单一结构”。另一个是“叙事学的范围仅限叙事文学,包括时态和语态以及语言形式。所以说反映在叙事故事与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才是叙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2]。

这两大流派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被称为叙事学中的经典叙事学阶段。

电视(彩色电视)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其英文television表明了电视的本质。vision指视野视线,术语前缀tele来自希腊副词tele,原意为afar(遥远地),而电视的英文本意就是“远距离的观看”或“远距离的影像展现”。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也许是因为电视在当时并没有普及,叙事学研究范围仅仅聚焦在文字叙事上,所以二者在当时并无联系。但是随着电视的不断发展,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接收信息的方式,有些叙事学家认为不同媒介都具有叙事功能。科兹洛夫认为电视已经成为美国社会最主要的“故事叙事人”。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喜剧、动作片、动漫、纪录片等,都属于叙述性文本的范畴[3]。

学者在这一时期对电视节目进行了叙事研究,于是一门新的学科诞生了,电视叙事学是一种致力于研究各视觉听觉的语言要素综合构建起的叙事系统的学说。其研究对象包括叙事者、叙事对象、内容、方式、时间、视角、层次等[4]。

三、文字叙事

根据电视叙事学理论,作用于听觉的声音和作用于视觉的画面被认为是电视叙事的两大符号系统。因此画面叙事和声音叙事是电视叙事的两大重要手段。文字叙事本是以一种补充的形式辅助画面叙事和声音叙事,但是《乘风破浪的姐姐》却运用了大量新奇、有趣甚至犀利的文字进行叙事,使整个节目变得与众不同、焕然一新。

(一)反差叙事:激发观众兴趣

如张守志所说,《乘风破浪的姐姐》精心搭建了一个复合的反差叙事框架,致力于塑造主题、情节、形象的反差从而完善节目叙事逻辑,制造趣味性的节目效果,从而感染观众。选手们的舆论形象、节目形象、现实形象不断形成冲突,利用反差激发观众的兴趣,使其产生看下去的欲望[5]。而文字叙事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反差叙事框架的一环,而且其带有的搞笑特点也可以从侧面丰富选手的节目形象。比如张雨绮往常给大众的印象是性感、高冷的女神。节目组在呈现这种既定印象的时候采用了第三者的视角,让同是选手的沈梦辰给出“高冷”“气场两米八”“不太愿意跟别人讲话”这些结论,并同主画面一起出现在荧幕上。随着张雨绮入场与每位选手高兴热情地打招呼,这三条既定印象字幕在屏幕一条一条地消失,形成了一种充满对比感的反差叙事,这种反差感打破了观众对张雨绮的刻板印象,给人新奇感和趣味性,增加了想要继续觀看节目的欲望。

(二)人设树立:姐姐们独一无二的标签

节目组在打造选手人设方面颇为用心,除了上文提及的反差人设张雨绮、姐姐守护者黄晓明以外,对刘芸的人设打造也颇具巧思。首先节目组设计了一个情节:刘芸选择的歌曲原唱孟佳是参赛选手,并且两人演唱相同的歌曲《给我乖》。之后刘芸以当事人的叙述者身份表明自己紧张的时候会一遍遍重复相同的话语。所以她把撞歌这件事讲给很多身边的选手听,与同样撞歌的万茜、金晨相比,刘芸的反应更加激烈,以至于字幕最后给出了“again”的评价,当她再次与黄晓明诉说此事时,字幕更是以全屏的方式给出了“again的n次方”这样的评价,这也固化了刘芸“刘again”的人设,这种人设的树立与固化有利于建构不同的人物性格,使观众能够记住参赛选手。

除此之外,每个艺人出场前的采访短片中的人名字幕上都是对她们人设的精炼总结。比如黄圣依:独立自信;丁当:勇敢尝新;阿朵:蜕变归来。

(三)搞笑吐槽:弹幕式“群体狂欢”趋势引领者

弹幕指的是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来源于日本视频网站,其具有群体(社区)效果(如低门槛、强参与感等)和功能性。《乘风破浪的姐姐》在文字叙事上采用了一种弹幕式“群体狂欢”的风格。关于“群体狂欢”,巴赫金指出在狂欢节期间,所有参与者必须按照狂欢自由规律的方式生活。狂欢节具有宇宙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世人皆能参与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6]。这与弹幕的低门槛和强参与感特征相符合,而节目组则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并加入了搞笑吐槽的元素,吸引观众留存并参与。

如在第一期节目中,黄晓明在感受到选手们的性情与脾气之后,为了表达作为主持人的紧张感,节目组用类似于弹幕和微博热搜话题的形式给出“晓明历险记”“晓明的安危之后会通过节目向大家速报的”。由于节目组在节目中用字幕这种形式提示传播内容(即“埋梗”),“晓明历险记”这一表述在节目播出后便成为了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成为了《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的别名。而节目组的“埋梗”行为不仅仅局限于黄晓明,在杜华看到舞台大门打开、跃跃欲试走过去时,字幕就以微博热搜体的形式给出了“送杜华女士原地出道”的字眼,在节目播出后该内容也受到了网友们的关注与吐槽。网友们对节目组“埋梗”的行为给出了激烈回应,以弹幕、留言的形式参与到“狂欢”之中,甚至有网友找到了杜华女士早期接受采访体现其对出道的渴望的片段。这种“群体狂欢”不仅成为一种拟态环境,吸引更多人参与,提高了节目的互动性,同时节目组也用“杜华出道”为一个网络热点事件,提高了节目的话题度和知名度。

(四)叙事者变化:主持人的弱化与角色转换

叙事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是叙事者,在文学领域,叙事者分为暗作者、讲述人、现实的作者、叙述对象、暗读者、现实的读者。而在电视叙事学中,叙事者分为当事者、主持人以及我们看不到的隐藏的叙事者(如导演、剪辑、编导等幕后人员)[3],在传统综艺节目中主持人是主要的叙事者,但是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节目却弱化了主持人黄晓明的主持特性,同时强化了字幕扮演的叙事者角色,表现为在第一集中,黄晓明仅出镜14.33分钟,占第一集总时长的14.3%,但是对流程的推进,包括前文所提到的人设树立、情节吐槽等环节,许多都是由文字叙事来完成的。

但是对黄晓明的人设树立,节目组有非常鲜明的定位,同时文字叙述在黄晓明的人设树立方面也有重要作用。黄晓明在节目中以“姐姐们的守护者”的形象出现,在评审团指出选手问题的时候,黄晓明总会维护选手,比如在评审团指出金晨的舞蹈动作有失误、下盘不稳的时候,黄晓明便以多年演戏没时间跳舞的言辞为金晨说话。同时在字幕上黄晓明的名字上出现了“与姐姐们同在”“明之守护”的字眼,直接设立了黄晓明的守护人设。除了守護人设以外,“端水”人设是黄晓明在节目中的另一特征。在选手们备战期间,黄晓明游走于各个艺人之间,反复强调来参加这个节目是加分项,以加分项为口头禅并在后期配合全屏字幕强调“加分项”,有一种幽默感,并巩固了这一人设。

四、结语

《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一节目的成功在于选手们的热度与人设、节目主题的另辟蹊径并切中时下社会要害,同时在节目中展示了成熟女性的魅力,试图挣脱女性上了年纪就会焦虑的社会固化现象。这一切内容的传递离不开电视叙事的方法,其中处于辅助补充地位的文字叙事在这档节目中被运用得十分巧妙得宜,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节目学习《乘风破浪的姐姐》在文字叙事上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更好的节目效果。

参考文献:

[1] 茨维坦·托多罗夫.十日谈语法[M].海牙,1969:69.

[2] 刘春阳.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0):29.

[3] 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M].麦永雄,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5.

[4] 高震,李时.电视节目叙事格局初探[J].今传媒,2005(10):42-43.

[5] 张守志.反差叙事制造的大众娱乐文化镜像[N].辽宁日报,2020-07-16(010).

[6] 巴赫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M]//巴赫金全集(第6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8.

作者简介:谢丛宇(1996—),男,辽宁大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传播、音乐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