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精准”发展的内涵、目标及任务研究
2020-09-10陈华
陈华
摘要:为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职院校需精准定位其内涵、目标和任务,下大力气积极实施“双精准”育人模式,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积极融入到专业特色建设中,加大在企业引入、“双师”队伍建设、企业课程设置、课程考核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健全“双精准”育人的机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工作部署,根据每年度发布的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分析报告来看,高职教育专业精准对接广东产业需求成为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方向。专业是连接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桥梁与纽带,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高职院校应根据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新常态,按照专业精准对接产业发展要求,深化校企合作,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优先设置地区重点发展产业相关专业,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精准育人水平,让“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落实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高职院校“双精准”发展的内涵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办学定位,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深刻理解“双精准”发展的内涵。
1.合理匹配,动态引入岗位标准
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作企业,企业也一样选择合作学校,通过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精准施策,使得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方面达到最佳匹配状态。在引入企业岗位标准时,应避免将某一企业岗位标准,作为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好选取行业标杆企业典型型工作岗位标准引入。因为行业、产业的技术与产品都有一定的时间生命周期,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有时效性,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一定的时效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关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应以行业标杆型企业的典型性为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同时要把职业态度和素养的培养,为毕业生的就业实现和整个职业生涯的个人发展夯实基础。
2.聚焦属性,找准对接动能
“雙精准”聚焦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两大属性,其目标是通过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改善校企互不理解、语言不通、各自为政的局面。高职院系以“双精准”为方向,加强与企业合办专业,促进校企精准对接,实现精准育人,从而实现高职院系更加精准的找准与企业对接动能,实现互促互惠的目的。
3.注重质量,服务产业经济
从发展现状来看,职业教育能够体现出中国特色,但离世界水平仍有不小差距。从发展阶段来看,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职业教育聚焦于体量发展、解决规模问题与生存问题,重点解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够不够”的问题,而缺乏对质量的建设。“双精准”其中的显著内涵就是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精准对接产业布局,紧贴地方产业结构,积极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积极把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能力进行有效挂钩,融入专业质量评价指标。
二、高职院校“双精准”发展的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从数量扩张型转到质量提高型,从国家层面到每个高等职业院校,都应该从本地区及其自身的实际出发,走精准发展之路。尤其是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职院校,更要在精准发展上下功夫,准确把握“双精准”发展的目标。
1.结合产业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精准度
根据“双精准”内涵和高职教育的特性,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经济,精准打造办学的亮点、特色、优势,精准培育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技术人才保障。目前,包装印刷产业不仅面临着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等问题,还受到环保问题的影响,多重压力在身,必须寻求破解之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无疑是解决困境的主要着力点,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包装印刷专业也应该及时调整方向,精准配合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2.构建特色优势,增强产教融合的精准度
高职院校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竞争力,关键在于构建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增强产教融合的精准性。作为职业院校,必须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大力加强产教融合,推进“全领域、多层次、紧密型、重实效”的全面合作,为本地区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等行业输送急需人才。
3.优化专业设置,增强资源配置的精准度
增强专业优化设置的精准性,既要从现有高职院校的条件出发,又要紧扣地方发展需求,优化整合现有专业,重点建设品牌专业和专业群。专业设置既要打破院系之间的分割,从学校层面优化配置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又要打破不同专业间的阻隔,实现课程内容的互相融通,探索跨院系、跨专业的交叉培养新路子。包装印刷专业作为开设院校较少的专业,应该加强与相关专业的整合,建设特色、品牌专业及相关专业群,满足包装印刷企业“重素质、强技能”的需求。
4.借助平台建设,增强专业配套的精准度
精准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师资等平台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如何围绕各类平台创建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成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重点工作。高职院校应将内部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整合,挑选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型团队,服务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精准选出一批重点科研项目和创新团队等给予重点支持,建立专业发展生态链,同时也要串联好专业发展的路径,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质量的精准度。
三、高职院校“双精准”发展的任务
专业是职业院校与社会需求的接口,高职院校“双精准”建设任务最终将落脚于专业或专业群建设。专业或专业群建设要遵循国家战略,把服务和对接“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作为专业建设的“指南针”;服务产业发展,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办在企业里,对接企业标准,使人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双精准”发展的任务的具体应该在企业引入、“双师”队伍建设、企业课程设置、课程考核等。
1.深化校企合作,引领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要紧密联系企业办专业,不断加强与企业合作,与企业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企业形成“工学结合、项目引领、全真实训、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以项目课程、真实性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有机结合为核心的精准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校企共建、人才校企共育、师资校企互通的深度发展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包装印刷专业在建立企业合作时,应该优先选择本行业的大型优质企业,而且在践行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走在前列的企业,不断通过企业的深入實践,灌输本行业发展方向与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
2.加强双师建设,传导精准育人
以建立“双师”教师和专兼职教师团队为重点,为课程改革与创新实施提供人才支撑。“双精准”育人的最终执行者是专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在依托合作企业重构了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后,如果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工作经验,精准育人就难以实施。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普遍缺失的现状,要加大高学历的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引进力度,同时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的制度,以研发项目为载体,教师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生产技术革新、成果咨询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锻炼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传导精准育人能力。
3.引入企业标准,实施企业课程
课程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课程教学内容往往更新速度比较迟缓,跟不上企业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从而导致课程与专业技能岗位需求衔接不准。课程作为实施“双精准”育人的载体,企业课程更是搭建校企实施精准育人的核心载体。企业课程是根据企业典型岗位标准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彰显专业特色的重要体现,能够把校企的各类教学资源要素进行有效的集聚,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内容实效性与针对性,构建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包装印刷专业在实施“双精准”育人过程中,要加大企业课程的布局与设置,课程设置应不低于五门的企业课程,而且企业课程基本覆盖印刷包装大型综合性企业典型工作岗位。
4.采用企业岗位标准考核,使其更趋于职业化
在实施的“双精准”过程中,对课程考核尤其是企业课程中实践技能的考核要引入企业岗位等级考核制度。印刷包装专业学生考核遵循职业发展规律,按企业技能岗位等级(二手、一手、机长)由低到高进行三级考核,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初期实行二手技能岗位考核制度、中期实行一手技能岗位考核制度、末期实行机长技能岗位考核制度。学生在企业技能岗位实践,长期、严格执行岗位等级考核要求,使学生技能水平更趋于职业化。
基金项目: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项目名称:高职院校“双精准”发展的内涵、目标及任务研究;项目编号:GDJG2019298);2018年广东省高职教育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HG201816)
作者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