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2020-09-10魏华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0年28期
关键词:初中培养核心素养

魏华

摘要:时空观念素养是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包括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两个方面。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也是学生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初中 核心素养 培养

时间性是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只要是我们所能想到的永恒的东西,或无时间性的东西,都不是历史,能够让我们称之为历史的东西,是那些踏入时间之流的东西”。时空观念是研究历史的基本要素,把空间排在第一位是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两次晋江市级公开课的备课与开课体会。

一、会用历史地图,让历史由死变活。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仅停留在表象,而历史地图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工具。也是培养时空观念的主要方法。它的特点是信息丰富、直观、准确、具体,辅以多媒体技术的交互使用,能发挥出教材文字内容难以实现的作用:

(1)将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

如第9课《秦统一中国》,深挖教材,全方位研究地图。首先动态演示《秦灭六国示意图》,直观感受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和空间方位。然后将此图与《秦朝形势图》对比,引导学生注意历史地图的图例的使用,从图中能获取的历史信息:A、秦都;B秦疆域四至;C郡县制;D水利工程灵渠;E秦长城的赶止地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以下问题:第一,秦在公元前221年后征服了哪些原本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理解秦统一后的民族融合问题。第二,秦在公元前221年后对边疆新占领区的开发管理问题,继而对比公元前221年前后秦朝疆域变化,感受秦在疆域上的统一。第三,加深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秦始皇的最大功绩。

(2)将有限的教材内容丰富化,拓展学生的思维。

历史地图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拓展了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中的《汉代丝绸之路路线图》,可帮助学生准确找出“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途经地区的古今地名对比建立明晰的空间观念,通过途经地区的地形地貌感受商旅的艰辛,通过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物种与技术文化交流认识丝绸之路的作用。

(3)将庞杂的教材内容体系化,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与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让学生观察诸侯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春秋时晋国到时哪去了?韩赵魏三国是怎么来的?从而引出三家分晋的史实;七雄的地理位置在哪?都城在哪?辅以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来识读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借助地图动态演示和教师讲授了解战国时期政治外交策略与史实,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时间轴、大事年表,把历史知识时序化。

1、帮助学生懂得纪年法与历史分期

上下五千年包含着无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如何把这些事件、现象联系起来,构筑一张具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网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导图。纪年法与历史分期法是学习或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工具。

纪年法可以将历史事件按照顺序排列起来,便于人们对历史进行记述、叙事,领会历史事件发展的因果逻辑。如讲述中国古代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先在时间轴中标记本课重大历史事件,然后对其时间推算公元纪年、判断时代归属、发生先后、计算时间差等。在使用公元纪年法时应注意:公元前与公元后的初年和末年是相反的,如公元前1600年是公元前17世纪末,公元1600年就是公元17世纪初。

2、设计每节课的思维导图或时间轴。

每节课都有教学主题,这是每课的灵魂,而围绕这个主题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如果能将这条线索时空化,将十分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此法适用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序判断问题,直观有效。还可以围绕某一较长时段的历史大事或历史现象,组织学生分小组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编制时间表记录事件,并能分析前后事件之间的关系,清楚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脉络,然后将它们联系起来,高屋建瓴地透视该历史大事的变迁。

如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中关于汉初的几位皇帝可用时间轴引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及他们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也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既复习了旧知,也为探寻新知作了铺垫,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图: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              ○            ○             ○

前202年      前180年     前157 年      前141年

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               大一统

对于朝代更迭顺序,可用历史大事年表来解决。如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学生在自主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纪年表》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提前制作好的朝代更迭简表,其中一些朝代留空,要求学生填空。这种处理方式一则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二则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还可采用歌谣的方法等。

三、妙用情境教学,让历史味充满课堂。

如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一文中提到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

关系时,创设情境:假如你是生活在秦末的一名农民,面对秦朝的残暴统治,你会怎么做?有的同学回答自杀,更多同学的回答都是反抗或起義。这样就更好使学生理解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爆发,而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在讲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原因时:创设情境:假如没有这场大雨,就不会爆发这场起义,这种观点对吗?能过创设,让学生明白,遇雨误期只是一个导火线,真正的原因在于秦朝的暴政。通过历史现象来深入历史本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结语: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从许多方面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时空观。作为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时空观念”对于提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构建历史框架、应对中考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猜你喜欢

初中培养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