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些海归,为什么选择苏州

2020-09-10

现代苏州 2020年22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思科苏州

相见恨晚,非常有趣

人物:张煜

来园区时间:2020年6月

“公司是2018年成立的,上个月,政府刚批了新的地方,面积比这里大了4倍,目前装修草案差不多了,春节前就可以搬进去。除了常规的工作场地、实验室之外,还有咖啡吧和健身房,工作开心,才能出活嘛!”张煜笑道。

今年6月,张煜正式来苏州工作。在此之前,他留美11年,回国后在杭州短暂工作过一年。至于为什么选择苏州,他好像有说不完的理由。

出国之前从未来过苏州

张煜出国之前从未来过苏州,因为工作面试,火车路过阳澄湖,他才反应过来:“哇,原来大名鼎鼎的阳澄湖在苏州。好像老天爷觉得我应该来,Sunshine everywhere(到处洒满阳光),从火车站出来,打车到生物医药产业园,一路上不堵车,而且这里非常干净,也很安静。”

那一瞬间,张煜仿佛又回到了美国,他曾生活过的休斯顿地区。他坦言在美国11年,习惯了安静的环境,晚上六七点以后就不会出门了。而来到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整洁的街道、安静的社区、便利的邻里中心,还有大片的绿地,他被周遭的一切深深吸引。

他说:“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很友好。”幸运地是,张煜的太太也符合园区人才引进条件,他们很快便决定移居至此。对他们来说,赚钱已不是最重要的,怎样过得舒适更关键。

他们有两个孩子,起初因为户籍限制,在申请公立学校时遇到了困难,“虽然拥有人才背景可以申请公立学校,但地方政策要求必须交满六个月社保。最终在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协调下,孩子们顺利入读独墅湖学校。感谢Biobay!”

现在,张煜一家住在菁英公寓,从家到公司和学校,步行即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轮流过来照顾小孩,老人们都很开心。

从学习到创新的情怀

“坦白说,回国之前,我并不是很了解中国。”关于留美11年后,为什么选择回国,还要从两年前国家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说起,在国家战略背景下,杭州某生物医药公司通过中国驻休斯顿总领事馆找到了张煜所在的实验室,购买了两个专利,以合伙人方式把包含他在内的四人吸纳为原始创业者。机缘巧合,张煜回来了。

在杭州的一年多,他开始接触产业,也曾出差苏州,了解到这里拥有非常丰富的产业链布局,他说相较于杭州相对较松散的产业链,苏州工业园区为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了很好的生态环境,生物医药产业园人才汇聚,“出门往左还是往右,都能找到你想要的,因为大家都在这里”。

一年后,他以高级总监的身份加入苏州逻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早已过上了中产生活,回国多少有些情怀在里面。我从读博以来就一直在做治疗相关的研究,而现在公司做新药研发,创新度很高,非常有乐趣,相见恨晚。”

张煜表示,过去中国总是跟着别人学,现在我们开始做创新,从头开始,建立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如何比国外的公司更早发现学术界的靶点,并进行工业化开发,变成药物,这是我回国后更想做的事情。”

从学术界到工业界的链接

“新药研发最关键的部分是先要找到靶点,针对关键点,以化合物或者大分子方式做出药物。不管是自己开发还是和上市公司合作,推出中国自己的创新药,是我们共同的愿景。”张煜希望能在这里更好地实现从学术界到工业界的链接,使得真正的创新从本土成长出来。前不久刚成立的西浦药学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可以加强实验室与企业的联系。

张煜坦言,生物医药产业园里明星企业和成长型新型企业都很多,虽然在大企业的闪光点下,小企业很难招到新鲜血液,但西浦药学院就好比一个种子库,各类企业都可以通过科研合作的方式,提供见习机会,让学生和科研专家更多地了解企业。他说:“公司最初只有3、4个员工,我6月份进来的时候只有13、4个,现在增长到了21个。下周会有西浦毕业生入职,下一阶段公司将通过和高校教授合作,招募更多的新鲜血液。”

新冠疫情暴发以后,国家对健康产业有了重新的认识,重视度提高了很多,这对制药产业来说是一剂很好的强心针,社会资本对于行业的关注度积极很多。张煜坦言,创新类的产业风险度非常大,社会资本会有所考虑,而拥有政府背景的资本对小企业的扶持相当有利,也很重要。

记者了解到,逻晟生物上一轮拿到了3000万天使轮融资;目前正在融Pre- A轮。张煜说:“公司尚处于创业早期,加入这个阶段的公司,是对公司理念的信心,也是对园区作为优质土壤和适宜生态的信心。”

回国创业实现了百分之七八十的梦想

人物:李华顺

来园区时间:2013年12月

2020年,李华顺申请到了人才优购房,此时,他的家人都在美国,他自嘲现在是孤家寡人,独自感受创业的孤独。今年,李华顺57岁了,让他一个人留在这里的,是梦想。

2013年底,在国家重大创新药物项目支持下,注册成立阿思科力(苏州)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致力于细胞药物和蛋白药物的研发 ;2015年,申请到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从此全职投入在苏州的运营工作。

努力发现和探索未知,造福老百姓

李华顺有很多身份: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获神经生物学理学博士、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东方医院干细胞转换学中心主任、阿思科力(苏州)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

1991年,李华顺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第一次出国;2007年,他回国创建四川大学华西发育干细胞研究所;2013年,他创建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东方医院干细胞转化医学中心,同年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创立阿思科力。

“你可能会问这个问题:在美国待了17年,为什么选择回国?”李华顺把它归結为梦想和情怀。他说:“我是第二军医大学毕业的,学医出身,深知要治病,得有药。而我从小又有一颗好奇的心,不愿意做重复的事情,所以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成为了一名基础科学家。此外,我们这代人受前期教育影响,心里总挂念着做些什么,能为社会创造最大价值。”

学生时代的李华顺常常会骑上1个小时的车,去书店买书,对他来说,发现和探索未知,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在学校工作的确很稳定,但去做一家创业公司,如果做成了,便会取得巨大成就。他说:“一辈子做成一件事情就可以了。”

让患者听到阿思科力就有希望

他将2007年—2010年归结为探索阶段。2010年,美国宾州大学的一名教授发明一个名为Car-T的技术,竟然能治愈某种人类尚未攻克的疾病,这让李华顺倍感震惊,他说2010年可谓细胞药物的元年。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我们得赶快研究。”从那时候开始,李华顺找到了一个突破性的发展方向,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也意识到这项技术的缺陷,受限于在体外做工程处理的时间以及不可能规模化,李华顺思考着:既然人类机体是由各种细胞组成的,那么除了Car-T细胞,应该也可以找到其他细胞。果不其然,之后他們找到了Car-NK细胞,被称为“自然杀伤细胞”,这是一种免疫监护细胞,在全身巡回,一旦发现异常,就会杀掉可疑细胞。

这次发现,得到了药物界的认可。对李华顺来说,创新是非常艰难的,但凡有一点新突破,都是希望。之所以为公司取名阿思科力,他说:“这是希腊医神的名字,寓意‘起死回生’,我们这么努力地坚持做创新药物,是想让患者听到阿思科力就有希望。”

据了解,阿思科力目前主要研发广谱细胞药,在非注册临床也做了一些工作。目前一般药物疾病控制率为4个月,阿思科力做到了6个月,疾病控制率达到76.5 %。

只要方向对了,一定能到达彼岸

事实上,成立阿思科力前,李华顺考察过上海、南京、北京、深圳、广州、成都、重庆等地,最终选择落地苏州,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人才集聚,苏州离这两座城市又很近;其次苏州生活成本和上班成本低,李华顺以前住浦东,从家到学校,再到实验室,中间还要参加各种会议,晚上回到家,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至少4个小时;再者,苏州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产业集聚,需要大量人才。前不久成立的西浦药学院非常符合园区产业特点,药企为平台提供经验,平台又为企业输送人才。

李华顺表示,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要跟得上产业的步伐,必须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没有标准答案。此外,资本是创新的驱动力,投融资机构的聚集,资本的注入,才能使得创新之路走得更快。

而这条路对他来说就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他直言如果重来一遍,自己不会离开学校,不会创新创业,因为过程实在太艰难。但他是一个固执的人,认定的方向一定会专注地做下去,虽然创始团队现在只留下两个人,但他深知作为掌舵人,船是不能翻的。他说:“世界上有那么多聪明的人,有些东西是不可预测的,只要方向对了,一定能到达彼岸。”

作为一家为大众服务的医药公司,李华顺希望他们的产品家喻户晓,听到患者说出那句“我这下死不了了”,他坚信,这一天会到来的。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思科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思科新一代防火墙帮助客户实现全数字化计划
新三板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
京津冀跨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拓扑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