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2020-09-10吴淼

天府数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吴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責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是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工作提出的总体方向,也是推动“思政”教育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明确要求。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通过开发及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方位育人局面和由点带面的育人效果。[2]它是在“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下,给各学科的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课题。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以及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学科与“思政”之间的“结合点”,推进学科建设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从“专人专育”转化为“全员共育”,最终实现“立德树人”。

作为中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数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怎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的要求,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对学生进行正向的价值观引导,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是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背景下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要开展高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师首先必须要有较强的“课程思政”意识,更要善于合理的整合数学课程资源,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在数学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政”教育。

一、前期备课中深挖“思政”要素

(一)充分利用数学史提高直观感受。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可以生动地感受到其中的“思政”教育。例如,在《算法案例》中,介绍“秦九韶算法”的过程中,通过对运算的步骤的简化,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更是可以通过介绍“秦九韶算法”比同类的“霍纳算法”要至少早六百年,引导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求和”问题时,通过思考“1+2+3+…+100=?”,引入10岁的高斯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在解决等差数列求和问题的思考的同时,也可以有目的地引导或者创设类似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探究,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学习过程中的“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二)充分利用哲学观加深认识思考。哲学是“思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把基本的“哲学观点”融入课堂,也是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定理说明要证明两个平面平行,只要证明一个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同时平行与另一个平面。而证明线面平行又需要证明线线平行。即证明思路是: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利用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运动变化,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学习“点斜式方程”时,通过数形结合的思路,利用一次函数y=kx+b的图形特征引入。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同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数与形的统一美,并强调这两者之间是统一的,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契合点”,围绕主要知识点,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直观展开,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思政教育”。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将其融入教学中,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极限”中的无穷小量的关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总是把握的不够准确。通过有意识的引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并体会这种“孤帆”逐渐远去的过程,从而加深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对“极限”的概念的理解,可以引入《庄子天下篇》“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引入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极限”的产生过程。

二、课堂教学中引导创设“思政”情境

数学课堂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平台,也是实现“育人”的主要途径,适时创设“情境”,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可以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完美统一。

例如:在学习《点,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对于“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符号“”和“∈”的区别,学生始终理解不到位,在尝试几种解释不理想的情况下,我用“个人,学校和祖国”的关系,把三者和“点,线,面”一一对应,不仅可以助力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通过“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关系,应该认识到“只有当个人融入集体,才能真正体现其个人价值”,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课后深化指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将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3]。

例如,在学习“独立性检验”的过程中,为加深学生对独立性检验的理解,根据学生特点以及个别学生有早恋倾向的问题,有意识的设计一个课后研究性问题:“高中阶段谈恋爱,是否影响学习,影响的程度怎样?”,布置学生以三个小组为一组,通过整理数据,构建模型,处理数据,反馈结果。在参与调研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早恋问题的严重性,并主观上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此类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在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锻炼中积累智慧、在社会熔炉中锻造品格、在搏击风浪中增长才干,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必将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赵继伟. “课程思政”: 涵义, 理念, 问题与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2): 114-119.

[3]周剑. 关于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13): 71.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