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的符号学分析

2020-09-10周永娇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符号学新闻

摘要:本文尝试运用符号学相关原理,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作简要分析,旨在为这一关注热点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方向。

关键词:主持人大赛;符号学;新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111-02

一、综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下称2019《主持人大赛》)自2019年10月26日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央视自2011年“艾诗缇杯”第6届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举办之后,时隔8年的重新回归。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了有关2019《主持人大赛》的研究论文,发现此议题颇受关注,有的研究者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以及新闻“四力”实践对主持人的工作要求;有的研究者从传播形式和价值导向等方面对节目的创新之处进行分析。研究角度主要集中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领域,虽然研究重点明晰,成果显著,但尚未见到运用符号学相关理论对这一话题进行分析的论著。笔者尝试从评审制度、考题设计、选手表现3个方面入手,对2019《主持人大赛》作一个浅显的符号学“扫描”。

二、评审制度方面

2019《主持人大赛》沿袭历届《主持人大赛》的评审选拔制,设有17个专业评审和点评嘉宾,创新之处在于今年新设立了400位在线大众评审。选手成绩由专业评审×60%+大众评审×40%计算而成。这些大众评审通过手机客户端自拍,创建自己的虚拟形象,参加节目的录制和打分。符号学研究专家赵毅衡认为:“当代的电子技术使呈现性媒介可以轻易地转化为记录性媒介,使通向人类五官的渠道得到延长。符号信息的发出、传送、接收,现在可以克服时空限制,越过巨大跨度的间距相隔。”[1]2019《主持人大赛》评审资格的扩充,不仅增强了节目评审的公平性、公正性,更获得了年轻网友的青睐,他们可以通过现场参与获得代入感,通过互动交流增强归属感,从而对节目输出的主流新闻价值观和主流媒体创造的“主持人明星”保持持续关注。

2019《主持人大赛》的专业评审,相较于往年,除了完成常规的为选手打分和点评工作外,还创新性地在节目现场充当出题嘉宾。在第二阶段“以经典题目实战为题”中,央视的9种新闻类和12种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盛装亮相,既有端庄大气的美女主持董卿,又有老成持重的元老主持敬一丹,还有幽默欢快的“网红”主持朱广权。他们在出题环节的表现,也在客观上展示出以他们为代表的央视主持人形象。在当今各种明星井喷式增长的时代,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为主流媒体的顺应之举。

三、考题设计方面

赵毅衡教授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提出了强弱编码、双轴偏重等概念。笔者尝试运用相关符号学原理分析2011、2019两届央视《主持人大赛》考题设计的变化。

“在符号表意中,控制文本的意义植入规则,控制解释的意义重建规则,都称为符码。”“符号传达的理想过程是:符号信息的发出者,依照符码对符号信息进行‘编码’,意义被编织入符号文本;符号信息的接受者对符号信息进行‘解码’,信息就转换回意义。”[1]赵毅衡教授认为在实用/科技的符号系统中,符码是强制性的,解释幾乎是固定的,解码必须忠实地还原复制编码,即强编码;在文化/艺术中,绝大部分符码给了解码相当大的机动权,即弱编码。两届《主持人大赛》的考题设计虽然都属于文化范畴,但对比之下,2011《主持人大赛》考题风格偏向强编码,而2019《主持人大赛》考题则偏向弱编码。例如2011《主持人大赛》在总决赛阶段,选手要在60秒时间内,妥善处理“直播现场”出现的问题(如场外连线中断、表演者提前上场、表演出现意外等突发情况)。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考题具有结构化面试的特点,题目设计专业性较强,但是对于电视节目的呈现效果来说可能略显枯燥。2019《主持人大赛》在总决赛阶段,新闻类的选手要进行两两对决,对同一命题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替评述(例如第1组的两位选手要从“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理。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物。”中选择观点并开始论辩),考题的设计明显开放得多,可以充分发挥选手的潜力,节目效果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同时,弱编码的考题虽然能给选手自由发挥的权力,但“当解释者不拥有关于文本既定符码的足够了解时,就只能从经历过的类似解释活动中,抽取若干片段组成粗糙的、临时的、假定性的符码集合,对文本进行试探性解码”[1]。最直观的例子是2019《主持人大赛》设置的一个新闻图片考核环节:选手的论述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阶段要根据图片内容进行一分钟的即兴论述,之后图片会缩放成完整图片,呈现出一些新的信息,选手再根据图片信息进行一分半的论述。而有的选手因为在前一分钟过早下定结论,导致他的论述与完整的图片内容有明显冲突。这一考题设计所呈现出的符号学原理值得深思,我们应当对片面化的图片信息以及接收者个性化的解释保持适当的警惕。

“符号文本有两个展开向度,即组合轴与聚合轴。”[1]语言学家雅柯布森提出,组合轴的功能是邻接与黏合,聚合轴的功能是比较与选择[2]。2011《主持人大赛》“特别现场”环节,要求选手抽取题目后,在限定的240秒内完成嘉宾访谈及外景记者电话连线,考题设计偏向组合轴。而在2019《主持人大赛》的实战考核中,要求选手进行实地探访,并将探访素材和收获带回现场进行300秒的讲述,考题设计则偏向聚合轴。笔者将参加实战考核的9位新闻类选手的选题列举如下:《留住记忆——走近阿尔茨海默病老兵》《家国边关情——走进西藏戍边军营》《黑暗中的倔强——走进国家盲人足球队》《永远的纯真——走近喜憨儿》《迎丰村的109个梦想》《我的冬奥日记——走进张家口崇礼》《载着希望的“小慢车”——走进四川大凉山》《“中国速度”见证者》《天下“粮”心——走进袁隆平援非杂交水稻团队》。从这些选题我们可以看出,取材相当广泛,分涉军人、体育工作者、乡村干部、铁路工作者、科研团队等多个领域的人和事,可以全方位地表现我们国家的伟大与人民的奋斗自强,带给观众深深的感动,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但同时,我们似乎也能感觉到这些选题内在主旨的相似性。赵毅衡教授曾提出“假性选择”的概念,意指有些符号文本看似宽幅,但实际上副本符号选择限制颇多,从而造成一种表面宽幅实际窄幅的情况。[1]笔者认为,虽然《主持人大赛》的选手选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是要挖掘和展现更全面更深刻的新闻,还需要具有跳出固定思维的勇气和能力。

四、选手表现方面

2019《主持人大赛》选手们表现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闻讲述的故事化。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得多媒介文本的联合解码更加普及。如果将2019《主持人大赛》现场选手的讲演看成是一种多媒介体裁,由于图片、视频、音乐等媒介的支持,使得选手的故事性讲述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二是节目为了增加观赏性,参照了现在比较流行的选拔类节目模式,设定大赛主题为“奋斗有我 为梦发声”,并安排了前后两场自我展示环节,因此受节目模式的规定,选手普遍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介绍自己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三是我国新闻事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实现这些目标,新闻主持人应该走出演播室,到基层去实地采访调查,并将新闻材料编辑整理后以讲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些专业要求属于一种社会文化语境元语言对选手讲演方式选择的限制,符号学界常把研究解释规律的问题称为元语言问题。四是参赛选手大都具备能将新闻体裁和叙事方式相结合的能力元语言。能力元语言来自于解释者的社会性成长经历,那些具有新闻主持职业背景的选手们基本上都经过了新闻讲述方式的专业性技巧训练并能够熟练运用。以新闻类1号选手姚轶滨的自我展示为例,他在开头和结尾运用指示干预点出新闻体裁(“欢迎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这里是《新闻有故事》”),然后通过人物视角方式讲述了两个有相关性的故事,引起观众好奇,最后再转换人称,说出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就是他们父子,从而表达出他对新闻职业的理解。

这种新闻讲述的故事化,在微观层面,反映了新闻记者日常要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工作职责。新闻类选手周瑜曾说:“新闻不只客观的数据和事实,那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温度在努力生活的人,关注他们的境遇是我的职责。”而在宏观层面,新闻的故事化反映了专业领域对新闻主题升华和精炼的要求。央视节目主持人董卿在点评某位选手表现时说:“能够从一个人看到一群人,从一群人看到中国的历史,这样的故事就是好故事。”纵观2019《主持人大赛》选手们的表现,几乎都采用了抽象的比喻相似来实现对自己新闻主题的升华。例如选手张安琪通过讲述首都华灯工程车由“木梯子—十轮卡车—解放牌敞篷汽车—我国自主研发的现代化车辆”的变化历程,来提喻中国一步步走向腾飞;选手姚轶滨通过讲述“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成长蜕变,来提喻中国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以及国家的快速发展。这种新闻叙事风格的背后,体现了提喻这种符号修辞在我国新闻领域的普遍运用。

而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多关注一些社会弊病,普遍采取的是另一种符号修辞——反讽。根据四体演进理论(四体演进关系最早由18世纪思想家维柯提出,用于分析世界历史的阶段划分。后来这一理论被运用到多个领域。主要内容是任何符号文本体裁都会经历“比喻—转喻—提喻—反讽”4个阶段)以及我国新闻报道所呈现的符号修辞特点,我们应该对此趋势有所察觉并作更加细致的研究。

五、结语

笔者从评审制度、考题设计、选手表现3个方面分析了2019《主持人大赛》所具有的符号学特征,希望可以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一起為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24-125,219-220,156,161.

[2] 雅柯布森.隐喻和转喻的波兰人[M].海牙:木顿出版社,1956:76-82.

作者简介:周永娇(1990—),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新闻符号学。

猜你喜欢

符号学新闻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我们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交流.拓展.展望:记2008年南京国际符号学研讨会
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