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科学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编校的体会与建议

2020-09-10胡荣华周义炎李庚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数学公式编校科技期刊

胡荣华 周义炎 李庚

摘要:在地球科学科技期刊中,数学公式出现的频率极高,涉及的知识领域和编排细节纷繁复杂,而现有的国家有关标准对数学公式编排的一些规定还不够详细和明确,有些编排规定未被强制要求执行,在公式编辑中会遇到国家标准缺乏针对性或无据可循的情况,加上编辑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数学公式的编校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难以达到规范化的要求。本文依据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有关书刊,结合笔者从事地球科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体会,对数学公式编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和探讨,为数学公式编校的规范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地球科学;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编校建议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063-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中国科协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期刊类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卓越计划-C-004

一、引言

数学公式作为科技期刊文章中复杂的符号语言,其能否被科学、规范地表达,会直接影响文章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期刊的整体质量及其被引用率[1-7]。据统计,地球科学科技期刊中,数学公式出现的频率极高,涉及的知识领域和编排细节纷繁复杂,而公式多的文章不仅公式错误多,而且引用率低,对期刊的传播效率及其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8]。由于国家有关标准对数学公式编排的一些规定还不够详细和明确,而有些编排规定未被强制要求执行,在公式编辑中会遇到相关标准缺乏针对性或无据可循的情况,加上编辑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数学公式的编辑加工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公式编校工作难以达到规范化的要求。已有文献对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的编排问题以及国内外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编排的差异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改进方法和建议[1-7,9-12],但尚未见结合地球科学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编校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的文章。本文依据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有关书刊,结合笔者从事地球科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体会,对数学公式编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和探讨,为数学公式编校工作的规范化提出一些建议。

二、地球科学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编校中常见的问题

地球科学涵盖的学科范围非常广,包括大气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地球化学、大地测量学、地图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和海洋科学等12个二级学科[13],其中许多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相互交叉融合,以致地球科学科技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往往涉及众多学科研究领域,而期刊编辑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又存在局限性,对专业性强的论文中的数学公式的审读编校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由于地球科学常通过数学模型研究、描述和解决各种复杂的地学问题,其学术论文经常含有较多且较复杂的数学公式,在公式编辑中会遇到相关国家标准缺乏针对性或无据可循的情况。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使得地球科学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的编校成为此类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下面笔者结合从事地球科学类英文科技期刊Geodesy and Geodynamics(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辑工作的体会,对数学公式编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用多字母缩略术语代替量的符号问题

显然,上述式(1)中的量的表达方法与国家有关标准不一致。为此,笔者参考上述有关标准,与投稿作者交流沟通,对式(1)作出如下修改。由于差分码偏差(DCB)没有规定的规范化符号,所以选取关键词“偏差(bias)”中的首字母B作为其量的符号,为了区别两种不同类型的差分码偏差,将“s(satellite,卫星)”和“r(receiver,接收机)”作为B的下标,即Bs,Br;同理,选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中的关键词“含量(content)”中的首字母C作为量的符号,“nav(navigation‘导航’的缩写)”作为其下标,即Cnav;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ECpl)则选取其中的关键词“含量(content)”中的首字母C作为量的符号,将“ple(plasmasphere‘等离子体层’和electron‘电子’的缩写)”作为其下标以示区别,即Cple。

(二)误将特殊的运算符号编排为斜体

在科技期刊的数学公式中,运算符号只能为正体[17],除了4种基础运算符号(+,-,×,÷)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运算符号容易被误编排为斜体,如加和(Σ)、变分符号(δ)、微分号(d)和偏导符号(?)等。目前仍有一些地球科學科技期刊将某些特殊运算符号编排为斜体,其中英文科技期刊占多数,其理由是向国际编排标准看齐。实际上,国外许多地球科学SCI期刊对于一些特殊符号的编排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微分号(d)和偏导符号(?)为例,在Nature Geoscience(《自然:地球科学》)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大气》)2020年最新刊出的文章中,笔者发现,前者在数学公式中将d和 ? 编排为正体,后者则将两者均编排为斜体。期刊与国际接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绝不是形式上的照搬照抄,其本质应是发展模式的国际化。无论是中文科技期刊,还是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都必须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进行公式的编校工作,不能舍本逐末。

(三)未对量符号的下标进行仔细区分

陈浩元编著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17]指出:“正确区分量符号下标的正斜体规则是:凡量符号和代表变动性数字及坐标轴的字母作下标,采用斜体;其他情况为正体。”虽然有这一指导性原则可供参考,但由于仍存在许多编校和专业细节问题,区分量符号下标正斜体的难度和工作量还是很大,所以一些地球科学科技期刊在数学公式的编校过程中极易出现错误,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量符号的下标一律视为实义词不加区分地编排为正体,二是将超过1个字符的实义词下标编排为斜体,三是将1个字符的实义词下标编排为正体。例如:

(五)尚未在标准中明确规定的问题

受限于认知和篇幅,在相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中,尚有一些公式编校问题未作规定,以致不同的期刊编辑部门所采用的公式编校方法不统一,难以实现科技期刊公式编校工作的规范化。例如,零向量和多字母矩阵并没有相关标准可供参考,按照笔者所在编辑部的惯例,将其编排为黑正体。又如对四元数的编排,也同样没有相关标准可供参考。四元数在地球科学领域经常用来表示旋转和方位,其数学定义与向量类似,在数学公式中也常和向量一起进行运算,但为了区别于向量,按笔者所在编辑部的惯例,将其编排为花体,在MathType(数学编辑器的名称)公式编辑器中的字体格式为“Edwardian Script ITC”(总体格式类型的名称)。例如:

(六)数学公式的正确性问题

数学公式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科学性。笔者在编辑工作中体会到,地球科学科技期刊论文稿件的数学公式中存在错误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些错误大多是论文作者的笔误以及在公式推导过程中的疏忽,也有一些错误是论文作者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地球科学科技期刊的编辑大多不是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面对错综复杂的数学公式,编辑人员自身在许多情况下难以判定其正确性。

三、地球科学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编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编辑人员专业背景的局限性

地球科学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背景大多以地球科学学科为主,而地球科学学科范围非常广,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衍生学科。虽然编辑们都进行过数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大多仅限于基础的数理知识,难以满足所有相关学科领域稿件中对数学公式更专业的编校工作需求。因此,对数学公式的编辑加工更多停留在对字符格式等外在形式方面的加工上,对于其中数学公式的科学性、逻辑性等内容方面的编辑工作,只能通过与作者的充分交流与沟通完成。

(二)国家标准未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12月27日发布了15项量和单位国家标准,统称为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15]。但是这些国家标准并没有被各编辑部和编辑们很好地贯彻落实,主要原因是编辑在上岗前,大多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没有强制性学习这些国家标准,甚至有的人都不知道这些标准的存在,只是按照各编辑部惯用的编校标准开展工作。且不论这些惯用的编校标准是否与国家标准相符,这种有规不知,知规不循的情况,会导致各异的数学公式编校方法出现,错漏在所难免。

(三)缺少有针对性的国家标准

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均将把数学公式的编校问题作为一部分或一个章节进行规定和说明,且仅对常见的数学符号使用等通用性规则进行规定,对数学公式编校工作有针对性的、细化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但在日常工作中,数学公式所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常常让编辑们力不从心,因此,相关国家标准中尚未被强制规定的数学公式的编校问题仍处于无据可循的状态。一些学者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汇总,试图将约定俗成的编校方法作为可供参考的标准,但毕竟没有强制力,无法实现编校标准的统一性和规范化。对于英文科技期刊来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因为在我国,无论是中文科技期刊还是英文科技期刊,都必须遵循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虽然国际上也没有通用的可供遵循的数学公式编校标准,但国际上流行的编校方法和我国现行的编校标准确实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日常的编校工作中,这类模棱两可的问题会更加凸显。

四、改进数学公式编校工作的建议

(一)注重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业务能力

要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业务能力,就需要加强编辑对相关数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数学公式表面格式和形式的编校,对其科学性也要更好地把握。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做好岗前培训。各科技期刊编辑部要切实做好新编辑的岗前培训工作,至少要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本编辑部的编校规范系统性地对其进行教授,这个过程对编辑部和新编辑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2.细化职业培训。虽然目前各培训组织机构都会选取出版业涉及的各个主题再组织相关的职业培训,但大多主题比较大,想要深入地学习某个版块比较难,可以呼吁和建议各培训组织机构细化培训主题,邀请相关专家对数学公式的编校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3.加入职业资格考试。可以将数学公式的编校问题酌情加入编辑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要求间接引导编辑们主动学习相关知识,這种既学又考的方式可以把对数学公式的编校要求落实工作由被动化为主动。

(二)落实国家标准,修订内部操作规范

国家有关部门要不断细化科技期刊的编校要求,组织专家制定针对数学公式编校的统一标准,从制度上强制性严格要求各编辑部贯彻落实,从细节上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增强我国作为科技强国的软实力。

此外,对于在数学公式审读和编辑加工过程中遇到的未被国家标准明确规定的数学公式编校的问题,中文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咨询作者和专家来制定适用于本编辑部统一的编校方法,而英文科技期刊则可以结合国际上流行和惯用的编校方法,对已有的操作规范进行调整。

(三)着力通过技术手段降低错漏概率

对现有技术手段的有效运用,可以大大降低数学公式审读和编辑加工过程中数学公式出现错漏的概率,提高编校效率和文章质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规范数学公式编辑器的使用。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数学公式编辑软件可供使用,但试用之后发现它们跟文稿编辑软件和电脑操作系统的兼容程度不一致,经常会出现格式错乱等问题。而由美国Design Science(设计科学)公司开发的MathType(数学编辑器的名字)数学公式编辑器的兼容性较好,其强大的公式编写功能足以满足编辑对数学公式进行编辑加工的需求。因此,可以建议作者使用这款指定的公式编辑器编写数学公式,以减少由于公式编辑软件不同而产生的错误。

2.公布较为详细的数学公式编校规范。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并没有对外公布本编辑部关于数学公式的编校规范,大都以“文中量和单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以及国际标准单位制”一句带过,而对文章格式的排版要求写得非常详细。事实上,许多国际科技期刊和出版机构都向作者公布其详细的编校规范,有的关于数学公式的编校要求足足有几页,这样不但能减少编辑的工作量,缩短稿件处理周期,还可以提高稿件的编校质量,一举多得。但公布过于详细的编校规范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作者的工作量,太过烦琐的要求可能会影响作者的投稿热情,从而减少来稿量。所以,公布较为详细的、大致的编校规则,编辑对作者的错漏部分进行再修改,这样更为妥当。

3.及时与作者沟通并查阅文献。编辑在对数学公式进行审读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与作者沟通和查阅相关文献尤为重要。编辑的编校专业知识、作者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文献的辅助,是对数学公式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科学加工最有力的保证。对数学公式的审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按照相关标准对形式进行编校,更要着重对其科学性进行判断,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其中存疑的问题,要及时与作者沟通,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能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

五、结语

地球科学科技期刊具有数学公式出现的频率极高、涉及的知识领域广和编校细节纷繁复杂等特点,数学公式的编校是此类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依据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有关书刊,结合笔者从事地球科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体会,对数学公式编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从提高期刊编辑的业务能力、细化国家相关标准、制定和实施编辑部内部的编校规则以及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降低数学公式编校的错漏概率等几个方面,为数学公式编校的规范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周小燕.科技期刊中数学公式排版的探讨[J].学报编辑论丛,2018(00):224-229.

[2] 谢文亮,张宜军.科技期刊中数学公式的规范表达[J].编辑学报,2013,25(3):240-242.

[3] 姚琼.科技期刊中数学公式编排的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2019(10):247-248.

[4] 朱虹.中英文期刊中数学公式符号及单位量的差别问题[J].出版参考,2017(7):54-55.

[5] 朱建新.国内外科技期刊中数学符号编排格式的对比分析[J].编辑学报,2019(1):30-35.

[6] 夏金玉.科技论文数学公式序号编排的标准化问题[J].编辑学报,2013,25(3):243-244.

[7] 骆瑾,王昕,王有登.数学公式审读的比较分析方法[J].编辑学报,2012,24(2):138-139.

[8] 肖駿,王淑华,谢晓红.刍议公式数量对地学类期刊传播能力的影响[J].编辑学报,2018,30(3):263-265.

[9] 曹东.科技期刊双栏排版数学公式的转行问题和处理方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4):137-139.

[10] 林磊.数学公式编辑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J].学报编辑论丛,2016(00):147-151.

[11] 刘瑜君,付静.科技论文中数学公式的编校[J].黄冈师范学院报,2017,37(06):116-117+121.

[12] 许艳超,李春丽,朱明,等.关于食品类科技期刊中数学公式编排问题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8(14):163-165.

[13] GB/T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17.

[14] 薛宏交.英汉地球科学缩略语词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1.

[15] GB3100-3102-93.量和单位[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52.

[16]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09:25-26.

[17]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0-146.

[18] GB 3102.11-1993.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2.

[19] GB 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6-7.

作者简介:胡荣华(198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出版。

猜你喜欢

数学公式编校科技期刊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中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数学公式识别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短文改错练习题
活用数学公式 优化数学课堂
巧拼火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