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楼上古寨

2020-09-10聂洁

乡村地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古寨红军

聂洁

我去过楼上古寨很多次,每一次去,都会发现新变化。而这一次去,是源于一条路。

路的这一端,连接着美丽的楼上古寨,路的那一端通往石阡县甘溪乡,路上有一串串80多年前的红军足印,引人追思。

80多年前,一支让当地百姓深感陌生,被官方渲染得极其恐怖,却异常年轻的队伍,曾在这条路上留下过步履匆匆。经过80多年的时光洗礼,尤其近年来,历经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被誉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扶贫战争),广大农村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特别是道路的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村村通、组组通、串户路硬化实现全覆盖,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无数山间小路废弃在荒野间,被疯长的野草覆盖,难寻踪迹;抑或被水泥路取代,了无痕迹。——这条山路,却还完好无损地存在于此。

这條保持了原貌的山路,曾经是甘溪乡、国荣乡两地百姓互为往来的重要通道。小道全长不过十来公里,沿途有极具地方口语化的小地名,以方便表述路径里程:沿甘溪河,进入“牛皮沟”,经寨苗村寨,到达“少女峰”,继续前进,到达名叫“屁股痛”的山坳处(大概这段路比较辛苦,行走到此,已经走得屁股发痛,于是一句描述性的口语,精简成了一个地名),到达国荣乡地界,再从山坳处下坡,穿过一个十来米长的自然山洞,迂回至下葛宋村寨,最后到达国荣乡楼上村。

因为它葆有原貌,更因为多年前发生在路上的红色故事。我想去看看。终择于一薄阴的秋日,如愿来到它跟前。

重走红军路

车即将到达甘溪街道,拐进右首一条支路。只见宽阔的一片大坝里,赫然出现了一个场地,装扮类似军营。原来这是一个军营体验场,平时会接待一些团体举办红色文化活动或开展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等。

营地里面有一会议室,墙壁上贴满了红军经过石阡时的老照片,其中有一组人物头像,是部分失散在石阡的红军老人照片。我在这组照片前伫立良久——他们当年失散在石阡时,大多只有十七八岁,甚至更小。而照片上,都已是耄耋老人,神情跟当地百姓毫无差别——这些当年的红军战士,因病、因伤跟不上队伍,四散在石阡各个乡村,被当地百姓收留,有幸活下来,就地娶妻生子,完全融入了当地生活。这些人像大多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更多的人,他们的生命在十七八岁已戛然而止,有的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时至今日,照片上这些老人,也已不在了——要是他们还活着,都已是一百多岁。

凝视着这些黑白照片,遥想当年发生在本地那场激战,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走在当年那条小道上,路窄得仅容一人经过。遥想当年,红六军团进入石阡,辗转于各条山间小路时,其中就在这条山路上往返穿行过。史料记载,1934年10月16日(跟我站在小道上是同一季节),红六军的其中一支队伍从朱家坝南撤,经过核桃湾、关口、十二山、柏杨乡、分水岭、二堂,重新攻占葛荣乡(今国荣乡)。在楼上古寨,由农民周永之带路,经上葛宋、穿洞、少女峰、牛皮沟(就是我脚下这条山路),于10月17日晨到达甘溪。在甘溪,遭遇数倍于红军的敌军伏击,发生了那场惨烈的甘溪战役。史料上载:据亲历过那个夜晚的甘溪老乡描述,那夜的枪声像放鞭炮一样,哔哩啪啦响了很久。战斗异常惨烈,红军部队遭受重创,无数年轻的生命长眠于此。突围出去的一支小分队,沿这条小路撤回楼上村,在楼上得到短暂修整后,继续向龙塘镇方向进发。历经周折,红六军终在印江木黄与红三军部会师。

收回思绪,只见眼前四野清朗,水环绕,山妩媚。特别是在途经葛宋村时,沿途只见漫山遍野缀满郁郁葱葱的苗木——这是村集体经济项目。这是个美好的项目:为绿化美化大地提供苗木、花卉。这也是个非常成功的项目,美化了别人,富裕了自己。

终行至楼上古寨。古寨铺展在一片舒缓的山坡上。站在寨子的任何方位,都可看见绕在山脚,绿莹莹的廖贤河。对岸,群山连绵,一片深浅不一的青翠,山峰有的尖锐似锯齿,有的浑圆如馒头。偶有长相奇特的崖石,当地百姓定会根据其形象编撰出一个民间故事,并会赋予一些朴素的道德意义在里头。

深山中的楼上古寨

楼上古寨有着深厚的人文景观。

据寨里的族谱记载,周氏先民为躲避战乱,从遥远的中原地区迁徙而来。行至此处,见这一带土地肥沃,水源丰沛,坡度平缓利于耕种,具备生存所需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于是停下了疲惫的脚步,放下行囊,就此安顿下来。从周氏第一代老祖公算起,历经十九代人,已在此延续了几百年。周家老祖带来中原汉文化,重视诗书礼仪传承,训导积善行德,以耕读传家。后嗣繁荣昌盛,一方面得益于优渥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得益于家教严谨。后人谨遵祖训,勤劳自律,人与自然,互为依托,和谐发展。经过历代农人的精耕细作,加之自然条件宜于农作物生长,这里出产品质优良的水稻,村民生活富足,方圆几十里内,引人羡慕。

楼上古寨,是一个去了还想去的地方。古寨吸引人的地方,除了自然风物,还在于构建规整的村貌。

寨子里的老木房,一律三合院,都朝着同样的方向,而串联这些房子的石板小道,斜斜延伸。在寨子里穿行,一股幽深安宁的古意,从木房的板壁上、雕花窗里、瓦檐间散发出来。周氏老祖带来的中原文明,含蓄内敛,待人谦和,行事低调。这些特征体现在房屋建造上,就是有名的“歪门斜道”:各家各户龙门斜开,石板铺砌的古巷斜着走。这也体现农耕文化谨小慎微的特征吧,寓意“财不外露”。此地民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宽檐低屋:房屋建得比较低,而留比较宽敞的屋檐。大概这也是一种内敛的体现吧。

寨子里还保存有一栋建于明朝中期的马桑古屋。这栋古屋的特点不仅仅在于它的古老,还由于整栋房屋用了一种特殊材质——马桑木建造。马桑木是一种生长十分缓慢的树木,正是生长缓慢,造就了它异常坚硬的材质。农人一般寻来作锄柄,因它很难长大,能用作锄柄的马桑木,已经是生长多年的了。而这栋民居居然全是用马桑木建造,可见,这是生长了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啊!这栋民居已经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被保护起来。你若有心,可循着古寨那石板铺砌的斜巷,找到这栋古屋。

正是因为积淀了这些人文景观,楼上古寨成为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的取景地之一。

漫步古巷里,不经意间从一户人家的台阶上去,推开微掩的“歪门斜道”龙门,进入整齐的庭院,抬眼即可看见悬挂在堂屋上方的发黑老匾,散发出陈年气息;四壁垂挂的书法作品,透出一股书卷气。我知道石阡曾经有位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就出自這里。靠读书走出去的楼上村周氏后人,更是无数。

这里,不仅居家木房年代久远,有序规整,寨子中央还保留有完好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都是当年在外做官,衣锦还乡的周氏先辈周国桢出资修建。荣归故里的周国桢,年老而突遭妻亡子殒的人生变故,老先生痛不欲生,深感命运无常,看破红尘,几欲出家为僧。幸而好友相劝,并帮他续弦。年过花甲的周老先生老来得到三个孩子,大喜。于是广做善事:修桥铺路,精心建造梓潼宫,虔诚供奉菩萨;又出资在梓潼宫脚下的空地上修建戏台,每遇农闲或重大节日,请来戏班子供族人观看,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

这些古建筑历经漫长时间的洗礼,得以完好保存下来,完全基于它们的实用价值:解放后,为解决这个人口密集的村寨孩子们的上学问题,需要就地建造一所学校。新社会破除迷信,梓潼宫的菩萨被推倒,只剩一架空房,闲置起来。村民“废物利用”,把它改造成学堂,围绕梓潼宫,又建造了两栋木质楼房,用作教室、教师宿舍、办公室等等,另开辟了操场——一个乡村学校该有的设施,一应俱全。梓潼宫建在高处,相应的,学校位置也就较高。周围嘉木成荫,环境幽静,实在是个适宜读书的好地方。

难怪这里出读书人。

今年8月,楼上古寨被评为“最美红军村落”。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村寨,正由传统农耕文明转身,向文旅融合发展。这不,位于古寨上方的观景台已经建好。信步走上去,古寨全貌尽收眼底,远眺廖贤河,绿水悠悠,对岸青山连绵,可任人追忆或遥想。位于寨子楼下方,两棵浓荫蔽日的金丝楠木,一左一右,似寨门。那里确实也是古寨曾经的大道入口。这一次我就是循着红军步道从这里进入村子的,此刻这里正在重修寨门——如今的楼上古寨,这位“深闺美女”,正在以全新的面貌,款款走进人们视野。(责任编辑/黄莎莎)

小贴士:

交通攻略:

地址:楼上古寨位于石阡县城国荣乡的廖贤河畔,距县城15公里。

自驾:贵阳——兰海高速——银百高速——沿榕高速——佛顶山大道——楼上古寨,全程约227公里,行程约3小时。

美食推荐:

石阡绿豆粉、石阡豆腐乳、石阡神仙豆腐、尧上黄粑

乡村特色:

古建筑群(梓潼宫、天福古井、明清古民居等)、“斗”字型古巷

猜你喜欢

古寨红军
半条红军被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坳
石崆寨览胜
张家畈新村
“汉族第一古寨”的美丽与哀愁
绥宁大园古苗寨
古寨墙
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