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土地,这些农人依旧忙不停
2020-09-10丁云陆伊雯
丁云 陆伊雯
陆步桥街、城北西路、金筑街与长泾河隔出的富强新苑,隶属于富强社区。一看附近有个长青门诊部,便知这里原来是苏州大名鼎鼎的“长青”,当地原本的富强、新城、新益等村回迁农民,就是社区现有居民4200多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当农民变为居民以后,新的生活之路也就由此开启了。
文化赶场不间断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早上,富强社区布满紫藤的孝文化长廊里,回荡起孩子稚嫩的声音。这是钱新菊带着自己的孙女来小区小游园参加“经典诵读”活动。
社区为居民开展了大量文化教育课程,“道德教育”是其中之一。钱新菊是忠实学员,“我过去是一个农民,搬到这里前基本没受过正规教育。社区举办相关学习班后,我每次都来参加。我虽然识字不多,但是这样的传统、经典文化学习,我倒很喜欢。回去还要再讲给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孙女听。”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传统文化课程在老居民中很受欢迎,接受度高,又有了新的获益。
“经典诵读”每年举办,耳畔时常响起的中国贤文箴言,令居民从中汲取文化营养,逐渐变得知书达理的同时,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在发生变化。受此鼓舞,社区又在小区内开设了“孝园”,以“孝文化长廊”“孝游园”和“孝在身边”三个主题,通过长廊标语、游园宣传、身边故事等形式多方位为居民提供“孝爱套餐”。
下午,“开心书场”就会传出韵味十足的弹唱和悅耳的三弦琵琶旋律:“滔滔东海万丈深,不及我生母茹苦养母含辛……”前段时间,苏州市评弹团的长篇弹词《玉蜻蜓》正开演,现场座无虚席。台上弹唱声情并茂,剧情跌宕起伏;台下津津有味,时不时地跟着哼唱两句。75岁的罗根土是热心听众,每天早早地到书场占个位,泡上一壶茶,之后就与其他评弹迷们一起讲讲“山海经”。“我以前天天棋牌麻将,有了书场么,我就来听说书了,香烟也变成了清茶,总归是变得更有劲了哇。”2016年,社区开启了“开心书场”项目,4年时间里总计开讲540多个场次,听众2万多人,书场成了富强社区一个稳固、响亮的“社交朋友圈”“5分钟生活圈”,老少书迷过足了戏瘾,苏州传统文化艺术在这里也留续了根蒂。
到傍晚,65岁的“乐迷”沈兴男会兴冲冲地带领着白玉兰民乐队,练习由他作词作曲的快板说唱:“改革开放真是赞,啥个赞,破旧土房变成干净楼房啧……”这支民乐队由正宗的白洋湾老农民组成,年轻时,他们就是生产队的文艺骨干。土地被征用后,他们聚到一起组建了民乐队,并招募退休老人加入。就像大学里的学生社团,老年民乐团也由“元老”指点“新人”,一同排练,一同演出。在努力与奋进中大家又寻找到一种生活的自信,一份生活的乐趣,向他人传递着自己的快乐、光亮。
社区搭建平台,组织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居民参与,在文化活动中寻找到乐趣,把自己的“精神”也富足起来,全面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扶力社”润无声
“扶力社”是富强社区创建的品牌项目,广泛吸纳志愿者加入帮扶队伍,更好地集合多方资源帮扶弱势群体。社区不但失地农民多,孤寡独居老人、困难居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占比也大,扶贫帮困是社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12年“扶力社”更是特别成立了“俞阿姨志愿者服务队”。这个“俞阿姨”又是谁呢?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号召力?
其实68岁的俞玉英自己也是低保户。10年前女婿因车祸不幸去世,女儿身体不好,只能打零工,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俞玉英和老伴、女儿加上一对外孙外孙女,全家五口人就靠老夫妇每月加起来1000多元的农保金支撑。得知他们的情况,社区多方缓解支援,并为两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多方寻求结对帮扶。
点点滴滴俞玉英记在心上,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回馈别人对他们家的关爱。为94岁高龄的高惠清夫妇提供家务清扫志愿服务时,得知夫妇的儿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多有不便,她主动承担起照顾高龄夫妇的责任来,每周定期上门做家务已持续了3年。
俞玉英是第一批加入“扶力社”的志愿者。富强社区的居民一碰到需要帮忙的事情,首先想到她。谁家要交水电气费又排不出时间,社区里老人腰酸背痛要找人帮着按按……俞玉英都会揽过来。在她的感召下,富强社区“互相搭把手”成了风尚。8年来,社区里出现了无数个“俞阿姨”,有“老娘舅”俞根龙解决居民的大小纠纷,有老党员金伟下班以后义务给孤寡老人修理家电,有私营业主陈贵华结对困难家庭的子女完成学业,有共建单位捐资捐物慰问孤寡老人,有爱心企业免费为上千人次老年人理发……2015年,“俞阿姨志愿者服务队”获姑苏区年度优秀志愿团队表彰。
一名名志愿者接过俞阿姨的“爱心接力棒”,传递着失地农民互帮互助的精神,也让居民在关爱和被关爱中找到彼此在新社区的“归属感”。
“家住白洋湾,乐惠在富强”,这是富强人的目标,也成为了富强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