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再思考

2020-09-10汪长根周苏宁

现代苏州 2020年3期
关键词:良渚遗产古城

汪长根 周苏宁

2019年7月6日,在聯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已经6个多月了。

良渚古城遗址与苏州良渚文化遗址所在地,同属于良渚文化中心地区。应该指出,苏州对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研究起步并不晚。杭州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考古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特别是近40年的不懈努力,最终确定了“五千年文明的曙光”这一意义非凡的重大成果,并成功申遗。苏州良渚文化遗址考古也有40年经历,在上世纪80年代逐步取得重大成果,吴县草鞋山、东山三山岛、昆山绰墩、少卿山,吴江梅堰和桃源广福村、苏州越城都有重要发现,特别是草鞋山考古,发现了距今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遗址,进一步佐证了“长江中下游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学说,可谓“苏州良渚文化功不可没”。

正因为此,苏州一些学者感到不服气,认为,苏州也是良渚文化核心区,世界遗产也应有苏州的一席之地。

反思是有必要的。但为什么这一世界遗产名录落地杭州?通过比较分析,深入探讨,理性审视,就能发现,任何事情都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从现象看,其中一些因素是苏州达不到的,比如国家行为、高层重视、古城遗址在良渚等,似乎都被杭州占了。但从内在因素看,与杭州对标,我们应当承认,确有不少差距。比如,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和保护利用力度,苏州是见事早、发力不够大,起步不算晚、起点不够高,研究人员不算少,但散而小,没有形成合力。就事论事多,对良渚文化的保护利用,还缺乏高屋建瓴的视野和气魄,缺乏对文化软实力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尤其在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发掘、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上,还没有充分看到良渚文化可以释放的巨大潜力和价值。而杭州却不一样,我们曾作过专门考察,有几点印象深刻。

顶层设计,整体布局“世界文化名城”优势逐步显现

杭州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一整套完善的决策规划部署。应该看到,杭州与苏州相比,历史文化资源并不占多少优势。在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入遗后一段时间,杭州申遗状况还远远落后于苏州。

然而,21世纪以来,杭州市明显加强了工作力度,一方面,他们对杭州域内具有地标特征的西湖、大运河、良渚、钱塘江、南宋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以民间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梳理;另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并建立了相应的班子,有部署、有重点、有序地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申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收获。

2011年,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2年,“全球创意城市·国际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申报成功;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杭州进入名录的有11个点、段;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目前,杭州市还在加强钱塘江文化遗址、西溪湿地文化遗址、宋城遗址等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优势逐步显现。

国内领先,世界一流 建立强有力的决策咨询机构

2009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专门设立了“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其目标是围绕中央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两大战略决策,树立打造国际特征、中国特点、杭州特色的城市学学派和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学智库。首任理事长为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

其中,城市学包括七大研究平台: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交通、城市教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医疗卫生、城市土地(住房);杭州学包括七个分支学科: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湘湖(白马湖)学、良渚(余杭)学、南宋学。

观察这个中心,毫不过分地可用“肃然起敬”和“恍然大悟”来形容。肃然起敬,是因为该中心的立意高、起点高,他们所拥有的包括编制、人才在内的超一流的软硬环境,超常规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前瞻、务实、管用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以及中心与高层,国际组织,国家级、省、市级单位,知名机构畅通的信息交流管道,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都让人刮目相看。说恍然大悟,引用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一句话:杭州发展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局面,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中心承担了杭州大量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智库作用,是杭州真正的优质智库,良渚的申遗成功,就是一例。

相得益彰,高度融合 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纵观杭州的学术研究,近十几年来,从来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就保护说保护,就发展说发展,而是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用开放的视野、发展的思维、世界的眼光看杭州的保护和利用。

比如,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在全国率先取消西湖门票,一时引起全国议论。结果证明,杭州的决策是从大杭州的发展来看西湖遗产综合效应,带动了整个城市社会、文化、生态、经济的发展,在全国领先一大步。

又如,良渚古城遗址,杭州不仅作为一处考古遗址、一个考古公园,更是把它作为杭州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的标志来看待,成为全世界瞩目的5000年历史文化所在地,成为杭州“国际化城市”的新地标。还有大运河、西溪湿地、宋城遗址保护等等,都是最大限度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最大限度争取政府、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杭州自上世纪30年代考古发现良渚遗址以来,除战争等不可逆转的因素外,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不断深入,不断提高。杭州的特点是,发现一处古迹或研究一项历史文化,不断深挖,一以贯之,与国内外机构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把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到国内顶尖、国际一流。同时与本地的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讲好“杭州故事”,高品味、高品质、高水平,文化设施高质量到位。

比如,考古发现龙泉瓷古窑后,就建成“南宋官窑博物馆”;研究龙井茶历史文化和技艺,就建成“中国茶叶博物馆”;研究弘扬丝绸文化,就建成世界最大的丝绸博物馆;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后,就建成“良渚文化博物馆”,还有很多博物馆、艺术馆都是高起点、大手笔。然后,又通过这些政府主导的文博机构,把历史文化保护研究工作推向更高水平,实现了良性循环。

良渚古城申遗背后,加强苏州全域遗产保护工作

当我们在讨论苏州良渚文化问题时,一定不要单纯地看作仅是一个学术研讨,更要思考良渚古城申遗意味着什么?在良渚古城申遗的背后和未来,我们应该向杭州学习些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也是一个目标值和行动力的问题。

在不断提升研究水平上下功夫。在学术层面讲得比较多,这是必须的。但也应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我们的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如何把分散的研究力量、研究成果进一步优化整合?不容否认,目前苏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水平有点徘徊,有点停滞不前,不进则退,古城、古典园林、古镇古村落、传统手工艺、香山帮营造技艺、昆曲、丝绸等等,基本如此。比如,古典园林,现在很多文章和提法都是10年、20年前的研究成果,甚至还不如20年前的水平,远远落后国内学术发展步伐。我们去看一下故宫博物院、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可以发现,我们在良渚研究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如何聚力?如何整合?如何深入?专业的部门和人如何说好、做好专业事?

苏州最重要的文化品牌,我们认为应是“世界遗产典范城市”,这是一篇关系到苏州全域遗产保护的大文章。苏州遗产已遍及物质、非物质遗产,有古典园林、大运河、丝绸之路、工业遗址、农业遗产、水利工程灌溉遗产、湿地、记忆档案、民间手工艺以及昆曲、古琴、宋锦、蚕桑丝织技艺(缂丝)、营造技艺、端午节,还有大量国家级、省市级文保、非遗等等,要以良渚古城列入遗产名录为机遇,全面加强苏州全域遗产保护工作,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研究,让苏州真正成为典范、成为标杆,显示出品牌的光芒。

统筹规划,扎实推进 真正强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学术研究不应是学问人的“自娱自乐”,尤其苏州城市的能级有限,学术研究还应当更多地借助于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落到实处。作为我们地方学者,多数属于业余学者或爱好者,有我们更懂地方、更接地气的优势,要扬长避短,坚持科学态度,把握科学规律。要跳出经院式学术研究的思路,按照“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扩大文博旅系统的深度合作,这是必须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苏州文旅融合的资源非常富有,文旅不仅是一个行业,更是一个产业。但“活起来”的业态又相对“贫困”,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自以为是、小富则安、“小家之氣”相当浓厚,妨碍了有深度、有高度的文旅融合,即使在一个部门都没有紧密地融合起来。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须在体制、机制、思想上先解决问题,才可能让苏州丰富的遗产资源活起来。

以良渚文化保护为切入点,按照蓝绍敏书记强调的“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责任节点化”的要求,树立“大苏州、大文化、大发展”的目标,抓住古城、古镇、古村落、古建筑以及苏州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选择和排出若干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按照近、中、远期的时序,进行安排规划,扎扎实实,一着不让地抓下去,抓出成效。

学习杭州经验,整合苏州智库和人才资源,改变以往小而散、各自为政的状况,把体制优势变成体制强势,让人才宝库成为人才动能,建立和健全具有影响力的顶层“智库”,成为思想策源发动机,真正使苏州这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藏龙卧虎的宝地,在新时代产生巨大的效益。

猜你喜欢

良渚遗产古城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遗产怎么分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五千年良渚,四代人80年的发现
良渚人有文字吗?
浙大社推出“良渚文明丛书”
遗产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