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资助工作探析

2020-09-10郭德厚彭嫚丽

关键词:精准资助心理健康

郭德厚 彭嫚丽

摘  要:SCL-90量表的抽样分析表明,大部分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极少数新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隐患。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非独生子女,城镇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农村新生。因此,新生资助工作要在资助对象、资助信息等方面提高精准度、特别做好新生的创新教育和心理教育。

关键词: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精准资助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行为、人格发展、恋爱和就业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不同的压力和问题。因而,新生精准资助工作不但要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物质支持,更要从心智培育上给予学生精神支撑。掌握好困难新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做好新生资助工作、提升资助“精准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為H学院2018级新生,随机抽取已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277人进行测试,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为97.5%。其中,男生128人、女生14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7.4%和52.6%;城镇学生97人、农村学生17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5.9%和64.1%;独生子女29人、非独生子女24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0.7%和89.3%。

(二)测试工具与方法

本测试采用国内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共设定90个条目、5级评制来测查症状有无及严重程度,本研究主要测评躯体化等10个因子,将前9个因子的分值及总分作为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单样本平均数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分析工具进行数据信息挖掘。

二、测试结果分析

(一)测试总体状况

总分数和阳性因子数是SCL-90测试的重要指标。本测试判断和筛查健康水平的依据有三个标准:一是总分是否超过160分,二是阳性因子总数是否超过43个,三是单一因子是否超过2分[1]。总体情况为: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3%-5%的新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隐患。具体而言,270名被试的总分及所占百分比情况(见表1)为:总分≥160分有56人,检出率为20.74%;总分≥200分有14人,检出率为5.18%;阳性项目数≥43的有3人,检出率为3.81%。

(二)性别差异分析

引入性别差异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2):从因子比较上看,躯体化等4个因子、人际关系敏感等3个因子和恐怖因子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较多显著差异和极明显显著差异;从总分上看,男女生存在较多显著性差异。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生。

(三)城乡差异分析

通过对SCL-90的总分和各因子的户籍因素进行因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和城镇新生不但在总分上存在较多显著性差异,而且在人际关系敏感等4个因子、强迫症因子分别存在显著差异和较多显著性差异,这都表明农村的新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城镇新生来自[2]。徐海燕(2013)也曾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论,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更需要得到情感支持、心理帮扶。

(四)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引入独生子女与否的因素对SCL-9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躯体化和敌对等两个因子外,其他因子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说明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低、容易存在消极心理。

三、讨论与对策

(一)结果讨论

上文抽样数据分析显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有3%-5%的新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隐患。具体而言,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是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不及男生。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等3个因子达到较显著差异水平,个别女生存在不自在感与自卑感,经常处于懊恼、自卑的情绪状态,经历神经过敏、紧张、游离不定的焦虑和恐惧发作。

二是多子女家庭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及独生子女。从分量表的各项指标可以看出,非独生子女在躯体化、敌对以外的其他7个因子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显示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精神和身体上的压力表现比较正常,非独生子女因家庭经济原因而导致的精神、心理和身体隐患相对较大,更容易感受和体验到焦虑、恐怖等负面情绪。

三是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及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等4个因子与城镇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强迫症因子更是体现出较多显著性差异。这表明来自农村的新生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信息流转缓慢等原因,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强迫症倾向,容易产生强迫性的思想、冲动和行为[3]。

(二)对策建议

1.加强对特殊贫困生群体的资助力度

从上文的数据看,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平稳,但存在心理极端异常的现象,这要求高校资助工作要做到资助对象精准。一是完善资助对象的认定方式。认定方式不仅采用高科技成果比如大数据分析技术[4],而且应当保留个别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特别要关注建档立卡家庭、农村低保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孤残、烈士子女以及受灾或遭遇变故等特殊群体,按照类别分别建立特殊新生资助台账。二是要打好扶贫攻坚的“组合拳”。通过家访、函调等形式了解家庭经济现状、当地政府的扶贫资助力度,并与家庭所在地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进一步改进对特殊地区、群体的资助强度和形式。三是加大与心理咨询部门的工作协同,定期开展贫困生心理调查跟踪,及时掌握特殊困难新生的心理状态,唱响身心健康的“主题曲”。

2.注重保护受助学生信息

据调查结果显示,女生相较于男生的易敏感度更高、更容易遭受人际关系障碍。这要求在资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资助信息的隐私保密工作,做到资助信息的获取、应用要平衡保护隐私和程序公开的关系。一是严格新生资助工作流程。做到程序正当、资助信息公开,保证国家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二是资助信息的获取要更加注重个人隐私保护,不能采用公开比贫的方式。三是要注意采用大数据采集的方式获取学生的消费信息[5],并通过银行转账、校园卡等较隐私的方式发放补助。四是在资助信息公开公示环节,要对公开的内容、范围、期限作出限制,确保资助信息的运用精准到位。

3.培育创新实践能力

农村新生相较于城市新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强迫症、抑郁、敌对、偏执特征,高校可以通过培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新生的心理素质。一是组织新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帮助受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方案,明确职业方向和学习目标、特别是针对查找的生涯短板调整学习计划、按年度制定和完善成长方案。二是帮助新生卸下心理包袱、培育创新精神。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开展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并通过开设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训营等形式吸引受资助新生。三是培育新生的学以致用的动手能力。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创意展示等活动,促进新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4.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巨大的家庭经济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非独生子女具有明显的抑郁、焦虑、强迫症等不良心理倾向。非独生子女表现出多方面的不良倾向:有的学生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标榜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家庭命运,感受不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还有的学生意志消沉,不但对个人努力和命运持悲观态度,而且也对国家的前景和未来感到暗淡。因此,高校要结合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重点做好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一是抓好励志教育。特别是可以树立校内校外的资助典型事迹,通过表彰先进、召开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充分发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先进学习榜样、校外创业典型的导向作用,传播资助育人、立德树人的正能量。二是抓好受资助新生的感恩心理教育。通过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和讲座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引导新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鼓励新生参加志愿活动,将感恩之心与奉献之情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修订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15.

[2]徐海燕,田常红.基于SCL-90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116.

[3]王丽君等.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62.

[4]王娜.实现高校精准资助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07):102-105.

[5]赫宸.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精准资助”:问题表征与路径突破[J].长春师范大學学报,2018(03):166-169.

责任编辑  杨慧芝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刍议
“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