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新闻报道中的虚假新闻

2020-09-10关文平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

摘要:近年来,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虚假新闻泛滥频生,引起了无数业内、业外人士的关注,也使得媒体公信力大打折扣。此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虚假新闻不同类型的表现特点,主要以其对媒体公信力带来的影响作为出发点和核心点展开讨论虚假新闻带来的影响,分析成因并有针对的提出一定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虚假新闻;媒体公信力;新闻传播

前言:

虚假新闻作为一种传播现象,无论是历时性地回溯古今新闻史,还是共时性地比较中外新闻界,它在每个时代、各个国家都普遍地存在着,只不过严重程度、具体表现形态、形成原因以及社会应对机制有所不同。[1] 近年来,我国虚假新闻泛滥频生,引起了无数业内、业外人士的关注。

一、虚假新闻的分类

(一)无中生有的假新闻

美国学者约斯特有过一段关于假新闻的论述,他认为真实性就是判别真正新闻的准绳。而新闻是对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报告,如果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那么这个报告就是伪造的,既然是伪造的就不能算是新闻。假新闻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4]“在其‘纯粹’的形式中,假新闻完全不包括一点事实。” [5]

(二)与事实有出入的失实新闻

作为虚假新闻的另一类别,相对假新闻而言,失实新闻在性质上还属于新闻范畴,它是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可以说,假新闻都是失实新闻,而失实新闻只有在完全失实或失实占据主导地位的新闻才是假新闻。简单地说,失实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完全、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6]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那些并非缺斤短两而是可以夸张拔高,肆意添油加醋的报道也放在失实新闻中来讨论。

(三)蓄谋为之的策划性新闻

策划性新闻是指由某些主体故意策划、塑造甚至是制造出来的、专门“预备”给新闻报道的事实或事件。[7]其主要特征有“消息来源和报道者重合”、“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单纯的职业主义动机”、“方式上是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

二、虚假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等方面的影响

(一)对媒体公信力产生的影响

(1)虚假新闻对媒体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

媒体公信力是无形的但是却是可以被期待、被信任的衡量尺度。良好的媒体公信力能获得更多的受众关注度、满意度和信任度,有着更高的权威性。然而有的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生存,逞一时之快,为了短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忽视自身的公信力的维护和提升,本末倒置,以致公众信任度不断下滑,最终损失了其根本的各种效益。

(2)媒体公信力负面影响的产生

正如建立正面媒体公信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样,媒体公信力的减弱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假设一家媒体多次出现虚假新闻的报道,那么其公信力必将大幅度下降,这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其他方面的影响

(1)新闻从业者

虚假新闻对媒体自身公信力产生的负面作用越强,其对新闻人形象和声誉带来的损害越大。而如果大多数新闻人个人都不注重职业形象和声誉,那么这些人所在媒体的受信任程度必然不会太高。

(2)误导和伤害受众

媒体传播新闻,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虚假新闻的产生会误导受众,使其产生认知偏差,容易做出错误判断。而且越是公信力强的媒体权威性越强,其所产生的诱导作用也就更加明显和快速有效。

(3)报道对象的权益损失

在误导受众的基础上,当被爆出的虚假新闻具有负面不乐观的特点时, 将会诱发片面又犀利的言语攻击等暴力行为,而其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报道人物,他们的权益,像隐私权等将会受到侵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当事人带来诸多的麻烦和不便,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4)引起社会不稳定

涉及公共利益的虚假新闻会带来非常不良的影响。公共利益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部分,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每当有公共利益消息被放出时,人们都会给予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一旦发现或被澄清所接受的消息是虚假的,给予了关注度的受众必然会产生心理抵触。严重的话,则会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

三、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一)新闻人职业道德缺失

作为撰写和记录新闻的记者,职业道德是最其本应该遵守的。有的记者本身专业素养就很差,又没有严于律己,致使在受到一定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诱导时,会将做新闻的原则抛之脑后。

(二)媒体间的相互竞争

所谓媒体间的竞争,无非就是为了创造高值的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和点击率等,它们依靠这些指标来完成指标、宣告自己在传媒介运转的地位。要想达到甚至超过这些指标,博得手中的关注度和喜爱度是必不可少的。而为了吸引受众的目光,很多媒体都使出浑身解数有计划的炮制新闻。

四、提高媒体公信力、减少虚假新闻的举措

(一)虚假新闻产生前

首先要从新闻工作者着手到各大新闻媒体,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传媒运转机制和有诚信的社会环境。只有大环境好了,有质量的优秀新闻才会越来越多,真实有价值的新闻才能在这个机制中起到传播信息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入手,立足于记者的自律意识,遵守客观性原则。要想真正做到客观,首先要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新闻事件,从道义的角度,公正的报道新闻。而且客观性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有效前提和保障。

最后,作为新闻传播机构要建立健全严格的把关审核机制,严防虚假新闻流入社会。由于媒体间的传播方式不同,各家媒体的审核制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像雨后春笋般占领传媒市场的新媒体,它的出现不仅吸引了大众眼球,也让受众的收听收看习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二)虚假新闻产生后

及时更正虚假新闻、失实新闻成为实现新闻真实的一个必要的、补救的环节。[10]

首先要提倡媒体的自我管理和各大媒体间的相互检验和求证,一旦对报道的新闻产生怀疑,不论是自家媒体还是发现问题的其他媒体,都应该着手去调查找出事情真相,也就是一个自纠和他纠的过程。

其次要加大学术界对虚假新闻报道的公开揭露和批评分析。揭示其产生的原因,抨击其不良影响,使新闻媒体界能找到问题所在,并且能够引以为戒。

再次是要加大公众的监督力度。广大普通受众的参与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制约环境,以组织虚假新闻的产生和蔓延。[11]由于社会公众有监督媒体的法律权利,所以要鼓励受众行使权力进行监督。

最后是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所谓约束机制是指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在约束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对使虚假新闻产生的个人和媒体的惩处力度。[12]

参考文献:

[1]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2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新闻记者》, 2013年1月,第44页。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同[7]杨保军《认清假新闻的真面目》,《新闻记者》, 2011年第02期,第4页。

[4] 同[6]楊保军《新闻精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5][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

[8] 同[9]同[10]杨保军《新闻真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雷跃捷、刘学义《虚假新闻的治理对策》,《中国广播》,2011年第4期。

[12]董天策《虚假新闻的产生机制与治理路径》,《新闻记者》,2011年第03期,第37页

作者简介:

关文平(1983-)男 汉 北京  最高学历:研究生;目前职称:初级;研究方向:播音主持。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
刍议提升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效果的对策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探索
新闻类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传播价值探析
新闻传播网络化的新途径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