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微元法 巧解物理题
2020-09-10谭日辉
谭日辉
摘 要:微元法是指从事物的极小部分入手,以实现解决事物整体的方法,在解答高中物理试题中应用广泛。授课中注重微元法在解题中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物理知识,而且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应注重优选经典的试题,与学生讲解微元法的具体应用,使其掌握这一重要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微元法;解题;应用
微元法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授课中应注重讲解微元法相关理论,使其积累微元法知识,提高应用微元法解答物理问题的意识,并通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景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应用微元法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妙用微元法,巧解做功试题
功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概念。对于恒力做功直接应用教材中的公式就即可求解。但对于变力做功,无法直接套用公式。这里需要另辟蹊径,采用微元法进行求解。为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微元法解答变力做功问题,授课中可为学生讲解以下例题,使学生体会微元法的具体应用,掌握相关的应用技巧与方法,给其以后解答类似问题带来良好启发。
例1,一个可视为质点的物体质量为m,假设其从地球表面开始运动至无限远处,(地球的半径、质量分别为R、M)则其克服地球引力做的功为多少(万有引力常数为G)?
物体运动时和地球的距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其受到的万有引力也相应变化。使用微元法解题的过程为:将物体运动的过程划分为很多微元。第一个微元中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F1=GMm/R2,物体运动的位移位R1-R。因其移动的位移非常小,R2可近似等于RR1,因此在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万有引力可看成为恒力,则其做的功W1=GMm(R1-R)/R2=GMm(1/R-1/R1)。同理在第2、第3个微元中克服地球引力做的功W2=GMm(1/R1-1/R2)、W3=GMm(1/R2-1/R3),····,则从整个运动过程来看,W=W1+W2+W3+···=GMm(1/R-0)=GMm/R。
二、妙用微元法,巧解运动学试题
解答高中物理运动学相关试题通常运用相关的运动学公式。但遇到与流体相关的试题时无法将物体看作整体,则需要运用微元法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个微元中仍可使用运动学公式。为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能够运用微元法解答相关试题,授课中可为学生创设以下问题情境,与学生一起分析作答,使其掌握运用微元法解答相关试题的思路。
例2,一旅游景点设计一喷泉。喷泉的出水流量为0.28m3/min,水和水平面呈60度夹角喷出,喷出的速度为16m/s。不考虑水在运动中受到的空气阻力。求喷出水的高度以及在空中的水量。
分析该问题时可选取刚喷出的水为微元。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其做斜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速度分量为v竖=vsin60°=16m/s×=24m/s。其到达最高点所用的时间以及高度由运动学公式不能求出。时间t=v竖/g=2.4s。h==28.8m。由题设条件可知,喷水的流量为Q=0.28m3/min=0.0047m3/s。则V=Qt=0.0047m3/s×2.4s=1.12×10-2m3。通过该题目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微元法解答运动学试题时,对于每一微元而言,其仍遵循相关物理规律。
三、用微元法,巧解电学试题
电势是电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有关电势的求解在高中物理中非常常见。但对于一些特殊情景下的电势计算,如点电荷的电势计算,需要运用到微元法进行求解。为加深学生对电势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微元法解答电学试题的能力。授课中既要为学生灌输电学中微元法相关理论,又要围绕学生所学,讲解代表性的例题,体会微元法的妙用。
例3,两个同心球面半径分别为r1、r2(r1 该题目创设的情景较为抽象。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可知,导电体表面为等势面。其内部场强为零,且各点的电势和球面的电势相等。设半径r1球面上的一微元,带电量为ΔQ。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其在球心处产生的电势为Δφ=kΔQ/r1。则整个球面在球星处产生的电势φ1===k/r1=kQ1/r1。同理,半径r2的球面在球心处产生的电势为φ2=kQ2/r2。综上所述在球心处产生的电势为φ=φ1+φ2=k(Q1/r1+Q2/r2),则在球面内部距离球心r处的电势为k(Q1/r1+Q2/r2)。通过该题目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应用微元法解答电学试题时,不仅要提高微元法的应用意识,更要注重夯实所学的电学基础。 四、总结 高中物理试题多变,部分试题常采用常规解法,很难找到解题思路,而使用微元法则可顺利求解,因此授课中应注重为学生讲解微元法相关知识,并结合具体例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运用微元法解题的便捷之处,不断提高其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克梅.微元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20):4-5. [2]温继明.高中物理“微元法”在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8(11):33-34. [3]葉显龙.高中物理解题中“微元法”的运用实践分析[J].物理通报,2018(0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