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寓居苏杭时期佛事诗文的禅意理趣
2020-09-10杨恂骅
杨恂骅
摘要: 白居易苏杭时期创作了许多佛事诗文,这些诗文从多方面展现出白居易对佛教的崇敬,其间体现的禅意理趣颇耐人寻味。
关键词: 白居易;佛教;诗文;禅趣
白居易在苏杭时期与僧人交往最多,据笔者统计,涉僧佛之诗就多达22首,散文2篇。白居易的佛事诗文笼统地来说,可以归纳为表现对佛教的崇敬,这是一般意义上研究这些诗文的办法。如果这样概括,就是仅从主题层面而言,无法细细探绎每一首诗的禅意理趣,更无法归纳出这些佛事诗文一般的表现艺术,是有所欠缺的。因此,探绎这些佛事诗文的表现艺术和禅意理趣,是挖掘此类诗文的价值所在。
笔者认为,白居易苏杭时期佛事诗文的表现艺术可以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寓言谈禅。佛教擅长譬喻的说理方式,佛经往往都是用寓言故事来讲述的。乐天在佛事诗文中也善于化用佛教寓言来表达自己的信仰。《寓言题僧》云,“劫风火起烧荒宅,苦海波生荡破船。力小无因救焚溺,清凉山下且安禅。”在乐天看来,人世间遭受劫难恶火沉沦苦海在所难免,个人就像荒宅和破船一样在其间游荡。个人的力量难以在火灾和溺水中得以自救,只能皈依佛门才能解脱。从全诗来看,这是一种对佛教皈依观念浅显的阐释,乐天能深入理解这种皈依的观念并且用寓言的方式反馈给僧人,表现了他对佛理的精研。借红石榴花之色喻天魔女也是白居易理解禅意的一种方式。《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云,“色相故关行道地,香尘拟触坐禅人。瞿云弟子应知否,恐是天魔女化身。”这是一种戏谑的说法,将红石榴花的颜色与天魔女之色联系起来,天魔女之色代表色相。石榴花开在坐禅人周围,象征着色相对参禅的阻碍。《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云,“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参禅人务必要摒弃一切诱惑才能达到参透禅理的目的。乐天对佛教的色空观念也有自己的解释方式,《感悟妄缘题如上大人壁》云,“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有营非了义,无著是真宗。兼恐勤修道,犹应在妄中。”乐天在这里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一生忙忙碌碌,实际上转眼为空,还不如清静无为,能避免勤修的善道应在妄中。如果仔细看来,这首寄给如上大人的佛理诗,似非在谈禅,而在言道。道家倡导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恰与乐天的理解吻合。这种以道论禅的方式,展现了乐天谋求禅道调和的姿态。
二是美饰高僧住所和形象。乐天对佛教的喜爱常常演变成对高僧及其住所的美化,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修饰来传达自己对于高僧的倾慕。一种是对仙境香气环境的仰慕。“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高僧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在乐天看来,灵隐天竺寺简直是一个仙境,这里东西涧水沟通,南北云彩合璧,前后花朵相映,天竺寺上面的钟声响起下面就会听到。高僧在这里行道修法,天香桂子纷纷散落。一种是对清幽冷寂环境的仰慕。“头陀禅寺宿西峰,百尺禅庵半夜钟。烟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西峰头陀禅寺坐落在萧萧北风之中,除了山松没有一株杂树,这和天竺寺香气缭绕,涧水层出,云彩环抱的环境大有不同。但是从这首诗来看,白居易对清幽冷寂的居所也有自己独特的偏爱。此外,乐天还十分注重美化高僧的形象,“五夏登坛内殿师,水为心地玉为仪。正传金粟如来偈,何用钱塘太守诗?”乐天眼中的永瓘上人心地是水做的,仪表是玉砌成的,手里持有金粟如来偈语,俨然是一副神仙模样。
三是宣扬佛教遗迹的灵性。谢灵运少年时曾寄住在钱塘,天竺寺前的翻经台记录了他翻译北本《涅槃经》的过程。白居易游览天竺寺见到翻经台时,写了一首《翻经台》诗,颂扬翻经台的灵性。“一会灵山犹未散,重翻贝叶有来由。是名精进才开眼,岩石无端亦点头。”这首诗把翻经台写得十分可爱,富有生气。翻经台仿佛有灵性一般,对谢灵运的翻译表示认可,点起头来。
四是佛教遗迹与历史感喟结合的怀古诗。灵岩寺是春秋时期吴王为西施营建的吴馆娃宫的位置所在。白居易在苏时经常造访灵岩寺,他自言“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灵岩寺是佛教圣地但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蕴蓄着吴地的根脉,这里常常勾起白居易对吴王西施故事的追忆。“娃宫屐廊寻已倾,砚池香径又欲平。二三月时但草绿,几百年来月空明。”吴馆娃宫有著名的鸣屐廊、砚池、采香泾,但白居易来时都已经坍圮,留下几处遗迹供人凭吊。这不禁令人遗憾感伤,“今愁古恨入丝竹,一曲凉州無限情。”随从的侍女吹奏起一曲凉州,让人心悲恸神。
五是结社讲经的宏大叙事。《华严经》是杭州地区龙兴寺和灵隐寺经常要讲诵的佛教经典。龙兴寺僧南操为弘扬《华严经》曾许下诺言,使“白黑众中劝十万人,人转《华严经》一部,十万人又劝千人,人讽《华严经》一卷。”为此自己结社斋戒形成《华严经》社,每岁四季月,聚众讲经,声势浩大。
每岁四季月,其众大聚会。于是摄之以社,斋之以斋。自二年夏至今年秋,凡十有四斋。每斋,操捧香,跪启于佛曰:愿我来世生华藏世界,大香水海上,宝莲金轮中,毗卢遮那如来前,与十万人俱,斯足矣。又于众中募财,置良田十顷,岁取其利,永给斋用。
南操对于结《华严经》社可谓倾尽心力。他一年四次举行大聚会,十天之中斋戒日多达四天,每次斋戒都要向佛祖重申自己“聚十万人传经”的愿望。募财置田取利供给斋用,永续不绝。南操这种高远的志向终于实现,让白居易赞叹不已。
六是高僧薄葬的赞许。佛教讲四大皆空,高僧死后不追求厚礼重币而追求薄葬,往往能引发时人的赞许,如信大师便是其中的一位。圣善寺僧人领如信大师遗嘱向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求功德幢记。“穴之上,不封不树,不庙不碑,不劳人,不伤财,唯立佛顶尊胜陀罗尼一尊。”如信大师是洛阳圣善寺的住持,而圣善寺又是当时京都著名的佛教圣地,他在当时京都佛坛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然如信大师死后不塔不祠,唯作功德幢,记述自己的生平,其廉洁朴素为众多佛门弟子树立了标杆,得到白居易热情地赞美。
参考文献
[1][唐]白居易,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