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
2020-09-10薛小华
薛小华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导致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其内容,无法欣赏其中的美。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古诗词教学呢?下面,笔者就介绍三种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将古诗词和现代音乐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如今,各种流行音乐深受高中生的喜爱。其实,它们和古典诗词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要抓住古诗词和现代音乐的连接点,从时代语境中开辟出一条通往古典诗词的道路。可以利用现代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开场或者收尾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古诗词选择相关的流行音乐,用其旋律感染学生,让他们穿越千年,感受古人的情怀。例如,教学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可以将其和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联系起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描写的是苏轼经历人生坎坷,被贬黄州后的忧愤寂苦之情;《寂寞沙洲冷》则是化用了古词,用相同的意象表达了心中的悲伤之情。听着音乐,学生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辉,像是挂在树枝间。周围是那么的宁静,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他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一只飞过天穹的孤单的大雁……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感受到作者被贬黄州的孤寂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其实,现代音乐有许多的可赞之处,越来越多的优秀歌曲直接呈现出生命的本体形态,趋于生活化,是一种理性的情感诉说。教师可以精心挑选现代音乐,将其运用于对课文的教学,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二、注重把握諧音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握作品中的谐音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使用谐音字也是古人在创作时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小技巧。这些谐音字往往与作者的情感密切相关,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从细节入手,体会作品中的情感。例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谐音字,让他们站在审美的角度对这一物象进行联想和重组。“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思”是“丝”的谐音,“蚕丝”即可理解成“情思”,莹白绵长的蚕丝重重缠绕,代表着无限的情思缠绕,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表达出了诗人至死方休的执着情感。抓住谐音字,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感受作品的美。
三、讲述名人故事,引导学生深入欣赏古诗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选名人轶事,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作品,深入地欣赏古诗词。例如,《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写自己在秋风中看见的景象,抒发了思乡之情。“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一句就值得教师深入分析。在此,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西晋时期,吴郡人张翰因为见秋风起,心中泛起了“莼鲈之思”,于是毅然辞官回乡。吴江古名“鲈乡”,张翰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自幼饱尝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中。后来,不少诗人受到张翰莼鲈之思典故的影响,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尽管这莼菜和鲈鱼并非他们家乡的产物,但他们也常常借题发挥,抒发思乡之情,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听了这个故事,学生就能理解其中的思乡之情了。
总而言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实践,采用多种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传承经典。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