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儿童心理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2020-09-10闫丽丽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0年28期
关键词:引导性

闫丽丽

摘要: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我们要科学、全面的做好入学准备教育,确保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孩子。随着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发展,幼儿园课程研究的范围应该朝向幼儿心理方面创新。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得高分,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殊不知适应孩子心理的教学,在关键期因材施教将会事半功倍。本文提出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外在表现挖掘内心世界。倡导先进的教育观念,将社会、学校、家庭密切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以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主体,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让我们了解孩子接受能力的范畴。当我们了解孩子身心发展阶段,教育更具有预先性、目的性,通过游戏教学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理论;身心发展阶段;引导性

一、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

具体原则如下:目的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兴趣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均衡性原则。

二、幼儿期是幼儿心理发育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由于幼儿年龄尚小,心理承受能力还弱,主动调节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心理極易受到伤害。如果幼儿心理长期得不到保护,甚至反而不断受到伤害,不仅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较多的挫败感及失落感、还会影响幼儿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对幼儿的身体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幼儿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的产生。我们需要根据皮亚杰认知结构的理论,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历程。

近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构建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了发展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

2.“客体永久性”的形成

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

3.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

例如:想要东西的婴儿可能会伸手够几次但最终放弃;几个月之后,她们可能会用其他物体来帮助其得到原来的物体;到2岁时,她们可能会非常善于利用工具来帮助自己获得所向往的东西。

4.延迟模仿的产生

皮亚杰研究发现,12-18个月的婴儿能够比较精确地进行模仿,到18个月左右就出现了延迟模仿,即榜样已经离开了现场婴儿也能够表现出榜样的行为。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早期的信号功能。如用“牛”“羊”来代表真正的牛和羊等。

2.自我中心性(中心化)

即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3.不可逆运算

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4.不能够推断事实

例如,给3岁的幼儿一辆红色的玩具小汽车,当着他的面盖上一块黑色的罩子,问他小汽车是什么颜色的,他会说是黑色的。

5.泛灵论

例如,如果让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把洋娃娃扔到地上去,他会说不能扔到地上,会摔疼洋娃娃的。

6.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但必须依赖实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才能进行逻辑推理和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不能进行纯符号运算。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

2.可逆性

3.守恒

6岁左右的儿童可以解决数字守恒问题;7岁或8岁儿童则能解决面积或容积守恒问题;9-10岁儿童1能够解决重量守恒问题;11-12岁时能解决体积守恒问题等。

4.分类

5.序列化

例如,给他们长短不等的小木棒,他们能够按照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进行排序。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三、根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确定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幼儿园重要的是玩,而不是学。过早的被灌输知识,扼杀的不只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越早接触超前学习,发散性思维受到磨损和消耗就越大。因此幼儿园在课程实施途径中主要途径有4点:

(一)教学活动

(二)环境创设和利用

(三)日常生活的常规活动

(四)家庭、幼儿园、社区合作

四、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五、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量的差异和质的区别,各个阶段具有其本质特点。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掌握它发展的来龙去脉,就可以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教育。

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育观念,进一步充实有关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知识,用爱照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趋势,“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花朵绚烂绽放。

参考文献

[1]《心理发展与教育》,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心理学学术刊物,现任主编为林崇德教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国教育部,国家指导性文件,2012年10月9日颁布.

[3]《心理咨询师》2015年修订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

猜你喜欢

引导性
关于问题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艺术理答,开启思维之门
李沧东电影“人文”元素对剧情的反抗性与引导性
浅谈数学课堂活动的有效组织
浅谈新闻漫画的特点与作用
小学数学“问题链”设计要把握“三性”
探究引导性教学法的应用思路
剧院建筑外观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共性和引导性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机械制图教学研究
浅谈网络新闻发展的新闻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