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高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探索

2020-09-10熊友菊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36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高段阅读教学

熊友菊

摘要: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通过其阅读能力体现。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实用类文本,多次出现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与习题中。有区别于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具有文字概括性强、内容简洁丰富、显示直观性强的特点,这意味着学生的阅读能力需从文字阅读能力拓展到图表阅读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等。主要从观察、表演、朗读、质疑这几个角度来探索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高段;阅读教学

对于部分学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具有一定复杂性,因为它更加考量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何在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的同时保持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兴趣是广大语文教师所需研究的话题。以下,笔者意在通过教学实践来探索如何实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一、观察——观文察图

察,即观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有三个观察点,一个是材料文字,材料文字一般用来介绍或者扩充材料图表;一个是材料图表,材料图表一般直观、具体地展示材料文字所介绍的内容;还有一个是题意,题意则涉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关键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识路牌的部分为例。首先是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文字,提炼出关键词——“你注意过路牌吗?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识地名。”这段材料很简短,但告诉我们三个关键信息:路牌、拼音、地名,旁边的对话小气泡中还拓展了如何用拼音写自己的名字这一问题。接下来带领学生观察图表,课本中展示两幅路牌图片,路牌的显眼处显示汉字地名,汉字地名下方显示相应的拼音,且所展示的地名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相对难认,除开汉字与拼音地名以外,教师还带领学生观察到图中的其它信息如方向、距离等。最后是观察题意,这一部分并未明显出题,但观察图片右边的小气泡可得知,这一部分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地名的拼音怎样拼写?自己名字的拼音怎样拼写?则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图表,从而得出答案。

以上,通过三个观察点来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中心意图,从而高效迅速地解决非连续性文本中所蕴含的问题。需注意,分析题意并非总是最后一个步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时材料与问题时一起叙述的,则在分析材料的同时也能分析出题意;在非连续性文本文字、图表较多时,则先分析题意更能高效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则可最后分析题意,以此带领学生充分体会与分析文本内容,不被题意范围束缚,营造更广阔的的学习空间。

二、演练——检验文本

通过表演解决非连续性文本问题,即通过创设与文本想类似的情境,来检验文本内容的合理性、趣味性、科学性等。这种方法并不适合直接用于应试,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以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的台灯制作部分为例。该部分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图文结合型,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但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文本中所出现的材料较为易准备,则教师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动手愿望。在正式上这一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如下预习任务:在父母的帮助下,准备好半个乒乓球、一个瓶盖、一段铅丝以及一块橡皮泥这四种材料。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教师则带领学生依据文字内容,分步制作出台灯。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于是轻而易举发现步骤说明部分是哪里出现了问题——“铅丝的头上用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这个步骤应该放在“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前面。事实上,学生即使不通过演习,也能通过想象完成解答,但这一过程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由是,通过演练来检验非连续性文本的合理性或者不合理性。通常而言,演练更适合用于简易操作的非连续性文本展示内容,诸如手工、实验一类。在课堂中增添演练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三、质疑——拓展空间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多为实用类文本,故而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课本、练习题或者试卷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考察性。这也就意味着从非连续性文本里获取的知识会受到题意的限制,而质疑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实非连续性文本带来的学习内容。

以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为例。这一部分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主题是最佳乘车方案所涉及的信息较多,需要考量的因素也偏多,故而具有一定难度。结合题意,可知先乘坐65路到四通桥,再转乘86路到宋家洼为最合适的路线。因为虽然763路虽然有直达优势,但是早上九点才发车,不满足九点前赶到外婆家的要求;若单乘其86路或者65路汽车,则需要步行,会耗费更多时间。事实上,除了选出最佳路线,该题还有一些学习点,则教师鼓励学生对该题进行变式,提出其它问题——公交车车次显示牌需包含哪些要素?在考虑最佳乘车方案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题目中并未说明每一趟车发车次数以及相应的发车时间,该如何考虑?有哪些软件或者方法可以辅助出行……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学生也会在心中思考答案,将原有文本内容进行扩充。

通过将原题变式的方法提出更多问题,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问题的解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学生运用知识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四、朗讀——读出意味

朗读是学生获取信息与理解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它通过声音给予大脑刺激。有的非连续性文本含义隽永,光读一遍难以理解其意味,则需数次朗读,从而达到感受其语言意味的目的。

以六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二”为例。三组意义相同但语言组织不同的中文译文放在一起,单单读一遍难以得出那一组是最佳译文或者自己最喜欢哪组译文。则教师引导学生多朗读几遍,然后做出选择并能说出理由。大部分学生选择第一组,因为第一组的语言组织形式更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简洁明了且运用到成语,翻译得更像“中国人写的故事”。可以发现,学生在朗读数遍过后能够轻易做出选择。

朗读能够刺激大脑对文本做出反应,或许这个反应能促进答案的生成。但朗读只适合于课堂,而不适合考试,故而教师引导学生在心中朗读,即通过数遍默读的方式代替朗读。

总而言之,可以从观察、演练、朗读以及质疑这是个角度来完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时代需求,制定出可行性高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谢小意.借助新技术 搭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桥梁[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5):156-157.

[2]詹婧.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20(27):59-60.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高段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相关思考
提升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