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后公私观的嬗变历程分析

2020-09-10张丽颖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嬗变改革开放

张丽颖

摘 要:公私观是指人们对待公与私及其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改革开放后公私观的四次嬗变历程进行分析。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的转换、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大众对待“公”与“私”的看法与态度发生了四次明显变化。改革开放前人们头脑中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等思想观念已经逐渐被公私兼顾、义利兼顾等思想观点所取代。

关键词:改革开放;公私观;嬗变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282-02

公私关系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盈余产品和私有概念的出现,所以并没有形成公私关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原始社会公有制解体。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之后才逐渐形成公私关系。随着朝代更替和社会发展,公私观的含义得到不断更新,内涵由经济层面逐步延伸到政治、文化等层面。从经济层面上,公是指公有制经济,私则是指非公有制经济;思想伦理层面上,公私观是指人们对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及其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有观点认为,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职业领域、家庭领域和公共社会生活领域中公德与私德的关系等[1]。具体到中国社会,“公”特指集体主义,公众利益为主要代表的“为公”思想及行为。私则具有截然不同的双重内涵,一方面是指合理正当的个人利益即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及正当的个人欲望;另一方面指自私自利的价值观点和行为。究其本质,思想道德层面的公私观就是调节个人之“私”與社会之“公”的关系、个人之“私”与他人之“私”的关系。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私有经济成分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利益关系不断调整,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公私观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一、1978年到1997年公私观的第一次嬗变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起中国改革开放大旗的同时也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大会做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决定,中国真正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邓小平开始重视并强调“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即“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观点。市场作为调节手段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同时直接刺激了中国的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觉醒、发展与壮大。据数据显示,我国的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只有14万人到1981年突破227万人[2]。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看到并得到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开始正视、承认以及接受非公有制经济。基于此,引发人们伦理道德层面对待公私关系的种种思考,社会大众在思想层面上重新思考个人合理利益的真正内涵。改革开放前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理想化的思想观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首先是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利益需要并为自己服务。受此影响,一股“下海潮”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迅速蔓延,这其中不乏体制内的工作人员以及大学生,他们将创业视为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创业也就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由此也反推了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其次,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敢拼敢闯的奋斗精神逐步取代了类似于 “靠天吃饭”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活的传统观念。曾经一度被人们称为“盲流”“打工仔”等系列词汇开始被束之高阁,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服务于城市建设。

二、1997年到2007年公私观的第二次嬗变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包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即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做出明确规定,标志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大众的公私观开始发生第二次嬗变。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据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占94.7%,到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至75.8%,与此相对应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上升至24.2%[3]。在经济政策层面给予非公有制经济以明确的法律地位,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公私观念相应发生变化。2006年召开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努力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我为人人”要求社会成员要树立为他人着想的服务与奉献精神,而“人人为我”要求的是公共社会要为个人提供关怀和服务,即承认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内在包含互换、互帮、互惠、互尊、互爱,要求人们在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关系时做到“三兼顾”,把实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决定的正式提出,同时也彰显出国家在政策规范层面为肯定个人正当利益鸣锣开道。

三、2007年至2012年公私观的第三次嬗变

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该法案的第二编第五章的第六十四条到六十九条对私人所有权做出明确论述。第六十五条:私人合法的储蓄、投资及其收益受法律保护,国家依照法律规定私人继承权及其他合法权益。《物权法》在法律层面为私有财产正名护驾,将个人合法财产与国家所有置于同等的法律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众公私观的第三次嬗变。

《物权法》的正式颁布显示国家保护集体利益的同时也积极鼓励、保护个人物质利益的合法化,追求私有财产法律神圣不可侵犯性。基于此,一方面刺激了个体积极追求合理利益的欲望。具体讲,在没有对私人所有权做出成文的法律规定之前,所有权主张集体所有,似乎每个人都是集体财产的主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蜕变为原则上人人所有、实际中谁都不占有的状态。“集体”以一个抽象的、混沌的概念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对抗“个人”。私人所有权的合法存在,意味着人们开始具有比抽象宪法规定更具体的政治自由权利;意味着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独立权益和需求的同时更在其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意识到个人主体性地位及需求;意味着中国社会应该更多地体现公器的公共性质,为人民服务的品质[4]。另一方面,私有化程度的水涨船高,催生了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为主的“富豪”群体。由于《物权法》对个人合法财产的保护,他们不再担心自己的私有财产被剥夺,其中的一部分人开始产生炫富思想和行为,此类现象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此不良思想行为中国大众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的三观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例如,中国大众的攀比思想严重,家长比孩子学习,孩子比家境,聚会变相成“炫富”等现象时有发生。此外,部分党的领导干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思想观念甚嚣而上,衍生出一系列贪腐事件。

四、2012年至今公私观的第四次嬗变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修改为 “决定性”地位,更加强调市场的积极作用,更加强调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和完善市场机制,持续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基于2007年《物权法》颁布后对个人私有财产的保护,社会出现的对个人财富、名与利的不良追逐现象,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情况。针对此类人们对公与私及其关系认识上的思维混乱,以及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没有处理好公德和私德的关系、违反职业道德等不良行为举止的发生,2012年中共十八大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5]。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重点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6]。2014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非洲时主张:政治上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为主要内容的正确义利观。2019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抛出金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乃至全体中华儿女树立了正能量的榜样示范作用。新华网特约评论员砥砺发表专题评论员文章《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公私观》中高度赞扬习近平主席为中国发展甘愿奉献自己的无私精神,文章指出,铿锵有力的声音,为党员干部正确区分公与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解决作风问题和个人自身定位指明了方向[7]。

五、结语

公私观终归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成、发展都会受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中共十八大,特别是中共十九大以来,意味着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大众积极提倡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私观,坚持在重视集体利益的同时积极追求合法合理的个人利益,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义利兼顾原则。换言之,集体利益代表的是一定社会成员利益的集合体,本质是每个社会成员利益的有机统一,从这一角度上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辅相成,两者互为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新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私观产生的背景与条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4):79-83.

[2]张卓元,等.论中国所有制改革[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十八大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何毅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中新网.砥砺: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公私观[EB/OL].[2019-07-19]http:// www.chinanews.com/ll/2019/07-19/8901128.shtml.

(責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嬗变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关于衡州花鼓戏的嬗变及传承探微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