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探究型阅读课堂的两种方法
2020-09-10张汝刚
张汝刚
在农村高中,很多语文教师对待教学存在“重应试”“轻活动”等问题,这其实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情况密切相关。为了有效提高农村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打造探究型的阅读课堂。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介绍打造探究型阅读课堂的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适时指导
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多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内容,帮助其深刻地理解文本。例如,在讲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主人公林冲有着怎样的性格。这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大都不全面。对此,我就展示了学者鲍鹏山对林冲这一人物的评价:
林冲早期的表现无一不是逆来顺受。但同时,他性格中也有忍辱负重的特质。他对下层百姓具有恻隐之心,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将官,为人光明磊落、仗义疏财。他具有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及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
看了名家的评价,学生结合文本了解到:林冲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侠义精神的人,作为达官显宦,林冲不同于谄上欺下的贪官污吏。他对下层百姓具有恻隐之心,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将官。林冲救李小二的插叙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作为一个禁军教头,他曾得到高俅的提携,他对顶头上司毕恭毕敬,即便是刺配沧州,言及高俅,仍称其为“高太尉”。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展现了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当然,林冲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当他得知陆谦、富安追至沧州欲加害于他时,不禁大怒,四处寻仇,最后在山神庙手刃仇敌,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当然,也有学生提到:林冲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最初,他是一名中层军官,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必然要依附于统治阶级。后来,太多的磨难让他从刚开始的忍辱求全到后来不断展现出坚强、刚毅的一面。有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细心地指导,引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在发现的过程中成长。
二、适时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以成功打造探究型的阅读课堂。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笔者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问题能引导学生探究《荷塘月色》的美。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因为‘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叠词非常美,既准确地描绘出了景物的特征,又使语句的音节和谐舒缓,具有画面美和音乐美。”有的学生说:“我也喜欢这一句。但是我和他的理由不一样。‘亭亭的舞女的裙’与舒展自如的荷叶形态相似,非常生动形象。”之后,学生又谈了自己对美的认识。这时,教师可以介绍作品的创作特点,如:
1.语言隽永。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没有驚人之语, 但实际上是精心锤炼过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写月光一泻无余的景象, 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又绝无声响的幽静。
2.构思巧妙。《荷塘月色》构思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作者在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的朦胧, 来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之后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作者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画龙点睛,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结构严谨,脉络清楚,非常巧妙。
总之,我们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打造探究型的阅读课堂,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吸收知识,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九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