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问斋文钞》版本源流初探

2020-09-10刘甲良胡艳杰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0年3期

刘甲良 胡艳杰

【摘要】《切问斋文钞》由曾任湖南巡抚的陆燿所辑,是清代经世思想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也是清代以“经世文编”表达经世思想的一个重要渊源,在“经世文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版本众多。乾隆四十年(1775)的版本应为最早的版本,但里面存有大量未确定甚至错讹之处。刘万传局刻本应为乾隆四十年(1775)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间刻本,及时修订弥补了初刻本的缺憾,当是后世再次雕印刊行的底本。

【关键词】《切问斋文钞》  陆燿  刘万传

一、《切问斋文钞》概述

《切问斋文钞》三十卷,清吴江陆燿辑。陆燿,字青来,一字朗甫,一作朗夫,芦墟(今吴江)人。生于雍正四年(1726),自幼贫苦承庭训,六岁受《孝经》《论语》,以古贤自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崇实黜虚”的思想。乾隆十七年(1752)顺天乡试,乾隆十九年(1754)登会试明通榜,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乾隆三十五年(1770)由中央调至山东,践行了革新空虚论道的时风,以实务来造福黎庶。此后历任山东省登州府知府、济南府知府、山东臬司、山东河运道、湖南巡抚等。陆燿生平不立讲学名,而读书一归实用,常编纂书籍阐发经世思想①。例如任山东臬司后,鉴于当时的饥荒问题,他编纂《甘薯录》以备荒救灾,就甘薯的辨类、取种、藏实、制用和卫生方面皆做了详细介绍。在陆燿的倡导下,甘薯在山东很快得到大面积推广,为纾解山东灾情起到了重大作用。后引起朝廷重视,乾隆阅之嘉叹,特敕刊布,劝民耕种①。《甘薯录》的遂刊行全国,甘薯种植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有学者称“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甘薯录》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他还曾编纂《济南信谳》一书,搜集各种案例及判决方式,提供官吏作审判案件时的参考,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年(1775),陆燿任山东运河道。在任期间,他“于运河博稽评验,洞悉原委机宜”,亲自“详察地势,博询耆老,历考前人论说”②,编纂成《山东运河备考》和《任城漫录》,两书记载了许多地图以及与治河有关经验。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他产生了一种“切合时势,随时变通”的思想。如《任城漫录》中陆燿言:“顾今昔情形不同,前后设施互异,或彼时所未便而今享其利,或往日所重赖而兹转为梗,其不可执陈方而求实效也明矣。”③后陆燿编纂成的《切问斋文钞》即谈论古今变迁,强调不泥古不化、要知变通的想法,也充分体现了其“崇实黜虚”的思想。

《切问斋文钞》成书于乾隆四十年(1775),系陆燿辑清初至乾隆间“名宿之作”而成。自学术迄河防为目十二,为卷三十,包括学术三卷、风俗五卷、教家三卷、服官一卷、选举三卷、财赋四卷、荒政二卷、保甲一卷、兵制一卷、刑法一卷、时宪一卷、河防六卷,“皆近时急务,多经世之文”④。所谓“切问斋”者,陆燿自序云:“方今名臣大儒接迹,熙朝类能,力破空虚之习,切求身世之宜,或已见诸施行,或尚俟诸百世。吾见其持弓矢审固,与史传中人决得失于六经之圃,固不虞序点公罔之裘之扬觯而废然去也,而又于为文乎何有?此则余《切问斋文钞》之意也夫。”⑤冯浩序:“曰切问斋者,犹物之布帛粟,民之日用饮食意。未尝求工于文,而不诡其辞,而辞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亦遂炳炳麟麟精彩焕发,传之后世有不可磨灭者,斯则文之美盛者矣。”

二、《切问斋文钞》的三个重要版本的刻印比较

(一)见于著录的版本

《切问斋文钞》甫一面世即得到世人推崇,翻刻版本众多。见于书目著录的有:

1.《贩书偶记》载:《切问斋文钞》三十卷,吴江陆燿辑,乾隆乙未刊。

2.《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载:《切问斋文钞》三十卷,吴江陆燿辑,近年刊本甚多。〔续录〕同治八年(1869)金陵钱氏刊本,清朝文录续编选本,日本天保五年(1835)哱啰馆刊本三卷。

3.《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二》:

(1)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2)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嘉庆元年(1796)印本

(3)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本

(4)道光四年(1824)刻本

(5)道光五年(1825)刻本

(6)道光二十九年(1849)长白诚端刻本

(7)清刻本

(8)清同治八年(1869)金陵钺氏刻本

2007年“中華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编制《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并将数据发布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数据库”中。目前数据库中共收录《切问斋文钞》数据记录134条①,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郑州图书馆、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新疆大学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等有收藏,研究者使用时可登录数据平台查看具体的藏书单位,在此不一一列举。著录的版本有: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清乾隆吴门刘万传局刻本

清乾隆刻本

清嘉庆刻本

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

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

清道光五年(1825)长白诚端刻本

清同治八年(1869)金陵钱氏刻本

清光绪十九年(1893)合肥李氏刻本

清刻本

(二)三种《切问斋文钞》版本之比较

通过梳理上述版本,《切问斋文钞》最早版本为乾隆四十年(1775年)刻本,乾隆时期刘万传局刻本做了修订。随着经世思潮的发展兴盛,后世对《切问斋文钞》进行了翻刻,其中道光四年(1824)杨国贞重刻本引领了翻刻的潮流。兹将三种版本比较如下,并试图捋清版本的递嬗流变。

1.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与刘万传局刻本之比较

《切问斋文钞》三十卷十册,乾隆乙未年(即乾隆四十年,1775年)镌板,板框高18.5cm,宽14.8cm。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白绵纸。卷首有“乾隆四十年乙未春吴江陆燿”序。是书无总目、分卷目录及刻工。内用朱笔、夹签方式校勘,有校字、句读等内容。

《切问斋文钞》三十卷八册,清刘万传局刻本,板框高18.1cm,宽15.4cm。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竹纸。卷首有“乾隆四十年乙未春日吴江陆燿朗甫”序。总目末有“吴门刘万传局镌”,每卷卷首有目录。

将两书进行比较发现,卷首序署名不同,刘万传局刻本较乾隆四十年(1775)刊本多“日”及作者字“朗甫”三字。道光四年(1824)本与刘万传局刻本同。

乾隆四十年(1775)刊本中的校字、句读、人物小传等内容,刘万传局刻本改之。如:

(1)校字

有些字或用朱笔,或用墨笔,或出校签改过,但刘万传局刻本及其他版本并未修改,如卷25/15/10/4,“沖”并没有改成“冲”。

(2)内容

相比之下,刘万传局刻本的内容更加翔实。

①刘万传局刻本完善丰富了著者小传的内容。《切问斋文钞》的一大特点在于,每一篇文章题名下署著者姓名,并在其后附有二三十字的人物小传,记其字号、爵里及著作,以便知其人读其文。这一特点在清末贺长龄、魏源所纂的《皇朝经世文编》中得以继承。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中部分著者小传为墨钉,盖刻书之时资料不清,以墨订为记,备日后补刻。刘万传局刻本将墨订改成文字,并依据校勘文字加以改正,使著者信息更加具体翔实。

如卷5,27a:

全绍衣  名祖望号谢山鄞县人乾隆■进士翰林院■有经史问答

校对签题为:全绍衣  丙辰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刘万传局刻本为:

全绍衣  名祖望号谢山鄞县人乾隆丙辰进士改庶吉士有经史问答

又如卷22,6b:

岳■名锺……至川陕总督……终四川提督

刘万传局刻本为:

岳东美  名锺……至川陕总督……终提督谥襄勤

②刘万传局刻本收录内容有更改。如卷19,2b收《救荒策》,魏冰叔撰,文中有多处校字,如“鹅乌缺一画”等,将此篇内容全部删掉,并重刻《救荒拾遗十条》一页,字体与其他不同,作者张孝先小传内容与卷一张孝先小传略有出入。卷19,20页版心镌“二十之卅一”,此后页码改为“三十二、三十三……”与四十年刻本相合。

③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文中“历”字不加圈点,刘万传局刻本及以后刻本均将“历”字改为“宪”或“法”字,并圈起来。刘万传局刻本卷首目录后说明云:“卷中宪字、法字俱避御名酌改,随宜巽文,仍加〇以别于元文。宪、法二字其援引经文未便改易者,恭注‘御名’二字。”

由此可见,刘万传局刻本是在初刻本的基础上加以修订的,即在乾隆四十年(1775)版本的基础上补版,其刻书年代在乾隆四十年(1775)后。

2.刘万传局刻本与道光四年(1824)刻本之比较

《切问斋文钞》三十卷十册,道光甲申年(即道光四年,1824)重镌,河南布政使司布政使崇阳杨国桢重刊。卷首有“乾隆四十一年岁次丙申孟冬月通家生桐乡冯浩手撰”序,“乾隆四十年乙未春日吴江陆燿朗甫”序,陆序落款同,可知以刘万传局刻本为底本;又据冯浩序,可知以乾隆四十一年本(1776)为重刻底本。是书版框高17cm,宽14.7cm。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亦将“历”字改为“宪”字,或“法”字,并圈起来。

将刘万传局刻本与道光四年(1824)刻本对勘,著者小传部分同,不为墨订。所收文章稍有不同,两书相同的篇目暂且不提,仅看新增及所缺之文:或有目无文,如道光四年(1824)刻本《顾宁人答王山史书》;或有文无目者,如刘万传局刻本《侯朝宗额胥吏》;有自增篇目者,如道光四年(1824)刻本中的凌次仲《复礼》上、中、下;亦有篇目同,但作者不同者,如《与邵幼圃书》,刘万传局刻本作者为魏和公,有目有文,而道光四年(1824)刻本作者为潘润章,且有目无文。兹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见,道光四年(1824)本的篇目基本与刘万传局刻本同,亦有增补。刘万传局刻本卷首无乾隆四十一年(1776)冯浩序。

3.三个版本的印刷特点

从版式来看,三种版本基本保持了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的特点。从印刷来看,乾隆四十年(1775)本,不知是何人何处所刊,无总目、分卷目录及刻工,有句读等内容,有大量挖补、补刊的痕迹。全书布有大量墨钉,应该是因为当时刻印之时很多内容不确定,遂以墨钉代之。由此可看出:乾隆四十年(1775)本是最初印本,也更像是校勘本;吴门刘万传局刻本,吴门即今苏州,刘万传是苏州著名的刻工,是书为精校精刻初印本,白纸未衬,具有典型的苏刻本特点,字取方体,点划清晰爽利,笔画横浅竖深,牌记页题“乾隆乙未镌板”,前收乾隆四十年(1775)陆燿序,更像是善本、足本;道光四年(1824)河南布政使司布政崇阳杨国桢重刊本,字体模仿刘万传本,但纸张墨色印刷远逊于乾隆时的吴门刘万传局刻本。

三、《切问斋文钞》的深远影响

《切问斋文钞》是陆燿潜心经世之学的重要成果,其“崇学黜虚”的思想不仅引起了清代经世学者的关注,更是引起了经世学者们的赞誉和仿效,尤其是清后期社会危机加重之际,经世思潮日渐兴盛,除了重新印制《切问斋文钞》以外,遵其宗旨、仿其体例的续修之书也赓续不绝,形成晚清特有的“经世文编”热①。如:《皇朝经世文编重校本叙》,贺长龄辑,清上海广百宋斋校印本,饶辜漟序云“体例仿《切问斋文钞》”;《皇朝经世文续编》,饶玉成辑,清光绪八年(1882)补刻本,饶玉成自序云“善化贺耦耕中丞旧辑《皇朝经世文编》,仿吴江陆朗甫先生《切问斋文钞》之刻而宏富过之”;《皇朝经世文续编》,清盛康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武进盛氏思补楼刊本,云:“道光初,善化贺耦庚中丞因华亭陈氏有《明经世文》一编,复踵陆氏《切问斋文钞》之例,辑开国以来诸家奏议文,集成《皇朝经世文编》百二十卷,巨典宏规于斯焉,萃言经济者宗之。”《切问斋文钞》对《皇明经世文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尤其是体例上“文从其事”,并以学术居众纲之首位,这种具有创新性的体例直接为《皇朝经世文编》所采用。可見,《切问斋文钞》在“经世文编”的编纂出版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切问斋文钞》的乾隆四十年(1775)本是最早刊刻之版本,但里面存有大量未确定甚至错误的地方。刘万传局刻本应为乾隆四十年(1775)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间刻本,迅速修订弥补了初刻本的缺憾,当是道光、同治年间再次雕刻印刷的底本。《切问斋文钞》既承续以往经世思想,又不拘泥古人,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

〔作者刘甲良,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胡艳杰,天津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A Preliminary Study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Qiewenzhai Wenchao

Liu Jialiang & Hu yanjie

Abstract:The Qiewenzhai Wenchao was edited by Lu Yao, the governor of Hunan Province. As an important book in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atecraft School that was prevailing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Qiewenzhai Wenchao was a key origin of expressing the statecraft idea through compilation of books on statecraft in the dynasty and thus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tatecraft book compilation”. There are many versions in later generations. The earliest version went back to 1775, which was the 40th year in the reign of the Qianlong Emperor, but this version contains lots of unsure points or even errors. Liu Wanchuans version was published by a local official publishing house during 1775-1776, which made timely revisions to the firstlyprinted version and served as the copy for subsequent reproduction.

Keywords:Qiewenzhai Wenchao, Lu Yao, Liu Wanchuan

①參考〔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一九,清同治刻本。

①〔清〕王旭辑:《湖海诗传》卷二五,清嘉庆刻本。

②〔清〕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卷一〇五《工政十一》,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重校本。

③〔清〕陆燿:《切问斋集》卷七,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晖吉堂刻本。

④〔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一九,清同治刻本。

⑤〔清〕陆燿:《切问斋集》卷六,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晖吉堂刻本。

①其中有两部著录为《切问斋文抄》。

①〔清〕陆燿:《切问斋文钞》,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文中卷、页等无特殊说明者均出自此本,下同。

①周积明、傅才武:《陆燿与〈切问斋文钞〉》,《求索》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