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写作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20-09-10蒋思明
蒋思明
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课堂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内容。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本质上是学生后天习得,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创设真实情境,从实际出发
纵观我国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都在引导学生紧跟时代发展。以2019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材料为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興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教育部2017版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核心素养测评组副组长杨向东教授指出,不依托情境的学习,很难真正造就学生对真实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情境赋予事物或者活动某种意义,我国过去是传统农业型社会,“勤”、“夙兴夜寐”“优秀传统”这些词一般都被认为是描述体力劳动,“劳动”在这里应该理解为体力劳动。然而在实际写作中,笔者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脱离了情境:或原封不动照搬材料语句,囫囵吞枣;或扩大含义,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混为一谈;或偷换概念,把奋斗等同于劳动,大谈特谈现今社会名人们的奋斗故事。上述问题说明,这部分学生没有根据材料情境特点来界定“劳动”的内涵外围,也没有理清各要素的具体逻辑关系,情境解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了表述的准确性。
浙江大学屠莉娅教授认为,在具体的文化脉络或社会场域中,核心素养是需要具有具体的指向性和差异性的,并不是无关情境的抽象存在。回望2017年全国1卷作文题列举了古往今来我国在历史、文化等领域代表性成就,2018年全国1卷作文题列举了过往18年中国发展进程中重要事件。我们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读懂材料,更需要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关注发展中的中国。一篇优秀的作文除了体现学生个体对材料情境的清楚认识外,更需要体现其对我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其对我国的社会核心价值的正确选择和判断以及态度品格的端正。
二、强调与他人互动的意识,关注表达效果
根据新西兰教育学家Hipkins R在《The Nature of the Key Competencies》中所指出来的:“与他人互动”是生活在21世纪的重要素养,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中生存,需要在种种情境中彼此产生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这种核心素养包括聆听他人的建议和看法,辨识不同类型观点、实现彼此想法的交流分享。2019年的高考全国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高考作文写作指令非常强调“与他人互动”:
(2019年全国Ⅰ卷)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以往常见的没有具体交流对象的作文题目,就更像将学生置于全局视角,虽写作内容不同,但语言组织的形式和风格不会有很大区别。由于学生写作时普遍将老师预设为唯一读者,老师的评价标准又相对单一,学生就很可能受老师的看法和喜好影响,自然表达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都有很多限制。日常写作训练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与不同对象发生对话的模拟情境,让学生经常练习根据对象的特征,组织恰当的表达语言。比如这篇文章写给谁,对方是怎么样的人,应该用怎么样的语言,用什么语气,侧重写哪些内容能较好激发共鸣,如何避免引起交流障碍等等。因为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而非抽象说理,学生的情境代入感也会比较强,会更重视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此写作的灵活性也更强。
“与他人互动”不仅仅是高考作文对当前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要求,更是着眼于人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个人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若不能实现与他人及所在团体的良好沟通,那也就不具备参与协作的条件,承担责任、分享和互助更无从谈起。
三、鼓励积极思考,实现知识内化
语文学习的积累给予学生发展学科素养需要的基础,思维能力尤其是论证曾更加需要通过充分地自我探究、讨论互动等思考训练来加以培养提高。以2019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为例,三个偏见正是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就这道题目来说,要反驳错误观点必先学会质疑,学习是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课、做题那么简单?不劳动的问题在哪里?学习可不可以是不劳动的理由?核心素养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与情境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且不断反思、修正、改进,人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才可以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中发展。类似高考作文题这样一些基于现实情境的复杂问题,也提醒我们老师也要适时转换评价的方式,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那些不够成熟的想法,也要肯定学生提出可以借助当下便利条件高效解决问题的做法。学生在写作后,可鼓励学生小组内再讨论、修正完善观点,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力。
时代在进步,发展日新月异,人要学会不断探究思考新问题。真实的社会情境远比一则作文题来得复杂得多,但也正由于其复杂和多变,就给了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巨大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间接知识,就和他们看过的优秀作文一样,没经过消化吸收和实践,总归还不是自己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反复思考、不断验证、不断推翻、不断修正的思维训练。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四、结语
宋代周敦颐云,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语文知识之于学生的意义是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碰撞、精神的成长、情感的体验乃至价值观的形成,知识只有和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所学才能真正内化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