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临终关怀研究初探
2020-09-10闵丹 罗敏超
闵丹 罗敏超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结构与疾病谱的变化,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生命需要尊严,当一个生命在走向结束的时候,尊严显得尤为重要。”临终关怀通过临终患者的疏导、支持与帮扶,更好地维护了临终患者的尊严,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也为人生的旅途终结提供了一个更为理想的模式。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临终关怀;公共卫生
一、临终关怀问题的研究背景
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超过10%时,即称之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此为发展中国家标准,发达国家老龄化标准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超过7%)。根据A市老龄委2013年发布的《A市20年老龄人口增长数据分析报告》和B省民政厅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市自1993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后,截至2016年底,根据市民政局开展对A市老龄人口的调研,A市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172.752万人,老龄化占比20.72%。人口老龄化同比增长5.49%据市民政局、公安局统计,截止2016年末,我市户籍总人口833.845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2.752万,占总人口20.72%。老年人总数比2015年(163.76万)增加9万人,同比增长5.49%,老龄化程度比2015年(19.74%)增长0.88%。
另外,预计从2012年之后的未来20年,A市老龄人口还将增长100万左右。老龄人口的膨胀,紧随而来的是老年人对社会的需求和依赖性增强,使医疗、养老的任务加重,让A市面临巨大的临终关怀压力。
二、临终关怀的现状
国内临终关怀的发展最早始于香港,1982年香港九龙圣母医院首先提出善终服务。同年,台湾学者谢美娥撰文介绍了临终关怀相关内容,康泰医疗教育基金会成立服务组并提供居家疗护服务,并于1990年设置安宁病房和安宁疗护基金会,1992年建立独立善终机构——白普理宁养医院。相对而言,内地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发展也十分迅速。1988年,由黄天中博士的带领下,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临终关怀的研究与实践。1990年天津医学院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上海、北京、西安、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病区或护理院。目前我国有120多家临终关怀机构,几千名从事临终关怀事业的工作人员。医科院校和卫生职工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公共卫生专业、全科医师专业,以及在职医生、护士的继续教育中都开设了临终关怀课程。
国外临终关怀的发展相对较早也更为成熟。自20世纪70年代其起,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荷兰、挪威、以色列,甚至南非等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临终关怀的工作,一度形成了一种运动。至20世纪末,日本临终关怀相关机构有86家,而英国则有700多家。1974年,美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成立。1982年,美国颁布了相关法令,将临终关怀事业纳入医疗保险范围。随着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和正规医院费用的水涨船高,临终关怀医院在美国越来越受到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欢迎。到1988年,美国的临终关怀机构已经几乎遍及国内的每个州,每年约有上万余人接受临终关怀的照护,且接受此项目服务的人数还在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目前,美国约有3000多家临终环怪医院与机构。加拿大方面于1975年在蒙特利尔创办了第一个临终关怀院——加拿大皇家维多利亚临终关怀院,现在已发展到116个不同类型的临终关怀机构。
三、A临终关怀的过去与现在
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医疗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鼓励了医疗机构及其各部门联合民间资本,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和经营,向社会开放一部分医疗项目。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和民间办医的积极性。90年代之后,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综合医院陸续开设了临终关怀病房,或是临终关怀病区。从机构、人员、设施配备等方面来看,临终关怀服务的供给日渐提高。另一方面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9万,据全国平均水平测算,我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15万,但在全省范围内,目前还未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医院。
四、临终关怀在我市发展的现实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医学的治疗目的,包括临终关怀的宗旨则更加注重生命的质量。这与传统“孝道观念”存在价值冲突,是家属左右为难的选择。其次,临终关怀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从业者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训练。但是目前在A市甚至全国,还没有具备权威资格的临终关怀从业者培训和认证机构,也没有组织相应考试,因此目前从事临终关怀的服务人员,大部分以医护人员为主,进而使得目前的临终关怀仍停留在对患者身体的护理和简单的陪伴、安抚。再次,医疗体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供需矛盾,尚未成熟的本土化服务模式,资金不足,服务规范化的阻碍等问题的存在,都是影响我市临终关怀服务发展的因素。
综上所述,临终关怀在A市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推动其走出瓶颈,促进全面发展,各方面都不可忽视。文化环境、体质政策、法律制度等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社会化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优化临终关怀模式、提高临终关怀质量却是临终关怀机构自身可以控制和实施的。
参考文献:
[1]方萍,冯青云,李瑶娜.老年临终病人的临终关怀【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1):112-113.
[2]刘素群.临终关怀在我国的时间应用及发展对策研究【D】.济南: 山东大学,2009.
[3]郭玉丽.南宁市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6.
[4]尹诗,姜冬九. 我国临终关怀模式探讨【J】. 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2):48-50
[5]Lutz S. The history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J]. Current Problems in Cancer,2011,35(6): 304
[6]张月.公共伦理视角下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09.9(1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