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2020-09-10张文海
摘要:同样“以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念意识并以之用于指导实践”为根本目的与宗旨,儒家思想对于当代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儒家最为重视和推崇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更是意义重大:一是描绘宏伟蓝图,以远大而美好的理想相号召,激发和激励行为主体的内在动力、活力、潜力;二是坚定信念,明确个体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义务感,培养自信的态度和担当精神。
关键词:儒家;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主要社会规范,对于塑造、维系、巩固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其根本在于培养和建立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及其体系,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與人的思想理论、观念意识的培养与巩固有着基本的一致性。因此,儒家思想,对于同样“以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念意识并以之用于指导实践”为根本目的与宗旨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特别是儒家最为重视和推崇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理想教育:描绘宏伟蓝图,以远大而美好的理想相号召,激发和激励行为主体的内在动力、活力、潜力,为美好远大的理想目标而积极努力、主动作为。
儒家提出的目标追求与理想规划,可以分为群体与个体两个维度。
从群体而言,儒家首先提出一个远大、美好与和谐的未来愿景、社会规划的宏伟蓝图,以之为目标、导向、激励,从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上给与受教育对象以方向指引、莫大激励,培养与树立一种宏大的规模和宽广的胸怀。
儒家提出了小康的概念和社会模式。“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大雅·民劳》)“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出现于《礼记·礼运》。所谓小康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礼记·礼运》)社会。
孔子描绘理想的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远者来之,近者悦之”(《子路》)。
孟子倡导“王道”的治理方式与理想社会,实行“不违农时”、 “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等农林牧教育各方面的政策以实现“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理想社会。“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所谓“王道”社会,概括起来,即鼓励农桑牧渔林业,发展教育,重视礼仪规范,百姓衣食无忧,“富而好礼”,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
从个体而言,就人生来说,儒家倡导一种积极入世、向上向善、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人生。孔子将理想的人生概括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儒家将个体与群体做有机的结合、辩证的统一。儒家以为,人生的价值意义只有在群体中通过自身的活动、尽己所能对于群体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够真正实现和存在。儒家以为,个体的价值意义唯有在群体中才能够得到实现与确认。
儒家通过提出和描绘美好而远大的理想社会和个人愿景,借助于描绘未来世界的宏伟蓝图,为受教育者指示根本的方向、努力的目标,通过激发受教育者对于未来社会以及现实生活美好憧憬和强烈愿望滋生、维系与强化受教育者的动力、活力和潜力,为了实现这些远大美好的理想目标而坚持不懈、顽强不屈,矢志不渝,努力前行。
思想政治工作要学习借鉴吸收儒家的教育方式、途径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工作要倡导将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有机的统一,将个人的学习、成长、奋斗、个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国家民族的伟大梦想紧密结合起来,在追求和实现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和梦想的过程中,追逐个人的发展进步和梦想,将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达到二者有机的统一,做国家民族和家庭的栋梁。
二、信念教育:坚定信念,明确个体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义务感,培养自信的态度和担当精神。
孔子讲“仁”,将“仁”视为最高的境界和追求,“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以“天下归仁”“克己复礼”(《论语·颜渊》)为理想目标和信念追求,自以为肩负着复兴周礼的神圣的历史使命、重大的责任义务,因此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斯文在兹,“天之未丧斯文也”((《论语·子罕》)),“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由此形成和坚守“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论语·里仁》)“死而后已”(《论语·泰伯》)的须臾不离“仁”的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推崇弘毅坚强的品质、当仁不让的担当精神、“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的牺牲精神。
孟子讲“义”,仁义并举。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重义轻利”的观念,“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提出了义为先、义为重,只谈“义”不谈利、“舍生取义”的观念,以矫正唯利是图、利益为先、“喻于利”而不“喻于义”的时弊。孟子以为,先利后义,唯利是图,只会造成社会民众的贪婪争夺,动摇社会正常的规范秩序,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和混乱不堪,孟子的义利观揭示战国时期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自以为救治时弊的良药。
为了推行自己的义利观,孟子倡导和注重培养一种面对贫穷、富贵与强势顽强不屈的“大丈夫”精神、“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的勇气魄力、涤荡充斥乾坤的“浩然之气”以及“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
宋代张载概括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开万世之太平”(《张子语录·语录中》),以为“士大夫”阶层对于天地、生民、往圣绝学、社会太平稳定肩负着极其重大的使命、责任。
《大学》开篇第一句提出了儒家的理想追求、信念坚守,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包括三个方面:彰显弘扬德性,推动维新和追求、实现个体与群体的至高无上的至善境界。
儒家的信念追求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过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修身”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儒家以自我为起点、基础和中心,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不断向外扩充,由自身而家、而国、而天下。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信念教育,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树立马克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追求,树立群众观点、人民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和维护科学正确、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和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和实现有价值意义的人生。对于信念,要坚定坚决,毫不动摇,不为困难挑战、艰苦危险的环境条件所束缚、所屈服,不为舒适优越的环境条件所迷惑所腐蚀,不为各种不良的风气氛围、观念意识、行为举止所干扰、改变,矢志不渝,始终如一,永不放弃自己的信念追求。
当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基本国情、社会实际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借鉴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简介:
张文海,德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