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花虽迟仍飘香

2020-09-10沈碧雯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郁达夫

摘要:《迟桂花》是郁达夫的转型之作,本文从总体到局部的分析这篇转型之作,借《迟桂花》与《沉沦》的对比探讨,品读这篇转型之作,并试图探索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关键词:迟桂花;沉沦;作家转型;郁达夫

这是郁达夫创作风格的一个转折点。那是在白色恐怖日趋严重的时候,郁达夫避居于杭州,在这篇小说中,郁达夫没有注重对性的描写,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纯朴自然,有着儿童般的活泼天真,极具原始美的女性形象,近似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从作品表面来看,这种近似佛教般的清静很是令人神往,但其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归途,其最终生存的走向却不免让人产生一丝悲哀。

品读《迟桂花》确实有了与《沉沦》不一样的味道,这不同的味道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一便是在作品内容上,以往贯见的“零余者”形象已不见踪影,全无自卑自贱,自我暴露的变态心理的表露,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清新自然的诗意呈现,人性的复归与心灵的净化成为其赞美与讴歌的对象。这与前期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的痛苦与压抑苦闷是截然不同的。其二则是行文结构上,文章以一封信为开端,巧妙引出故事原委,以主人公老郁获信后参加则生的婚礼的行程为贯穿全文的明线索。在完整的故事结构内,又淡化了本该为重点的婚礼的描述,转而着重描写我与莲儿的相识与相游,以我与莲的情感发展为隐藏线索。一明一暗,寓于精巧的统一结构中,是在郁达夫以往作品中没有见到的。其三便是其鲜明的象征手法的运用,“迟桂花”这一意象的象征意蕴可谓深厚。则生迟来的婚姻,莲迟存的天真与活泼,老郁迟来的心灵进化,三者可谓各是一朵鲜活的迟桂花。迟桂花在文中被郁达夫赋予了美好的祝愿,桂花因为“开得俞迟愈好,因为迟,所以经的日子久。”郁达夫甚至在文中如此满怀希望的表白到,“则生!莲!再见,再见!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

无疑,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有了巨大转变。“《迟桂花》属于他后期较圆满的作品”,各方面趋于成熟,其主旨亦摆脱了苦闷焦虑归向了心灵的宁静与人性的回归。值得注意的是,郁达夫几乎所有的小说作品中,从一而终的进行着一贯的“自叙传”式抒情。“把郁达夫的小说连起来读,基本上同他的生活轨迹相合。他曾反复的说明一切小说均是作者的自叙传,作者经验除了自己的之外。实在另外也并没有比此再真切的事情。”自我写真是其作品一贯的特色。《迟桂花》中的老郁即是郁达夫本人的自叙。老郁的心灵的净化即现实中郁达夫心灵返璞。从激烈怀疑到理性节制,从痛苦压抑到自由健全,从对人性的怀疑到复苏与肯定,郁达夫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迟桂花》里有这么一段很让我感动。

九月十二的那一天结婚正日,大家整整忙了一天。婚礼虽系新旧合参的仪式,但因两家都不喜欢铺张,所以百事也还比较简单。午后五时,新娘轿到,行过礼后,那位好好先生的媒人硬要拖我出来,代表来宾,说几句话。我推辞不得,就先把我和则生在日本念书时候的交情说了一说,末了我就想起了则生同我说的迟桂花的好处,因而就抄了他的一段来恭祝他们:

“则生前天对我说,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现在两位的结婚,比较起平常的结婚年龄来,似乎是觉得大一点了,但结婚结得迟,日子也一定经得久。明年迟桂花开的时候,我一定还要上翁家山来。我预先在这儿计算,大约明年来的时候,在这两株迟桂花的中间,总已经有一株早桂花发出来了。我们大家且等着,等到明年这个时候,再一同来吃他们的早桂的喜酒。”

早几年,我可能耐不住性子看这样的文章,不过我不一样了,一九三二的郁达夫也不一样了。

一开始看,便觉得迟桂花的清新与淡雅与沉沦的扭曲大不相同。开篇书信中。主人翁則生邀请十几年未见的老友来做客,顺便讲述了其坎坷的生活。身体上的不健康与精神上的痛苦并存,但是翁则生却在叙述时没有任何的抱怨,没有哀伤的呻吟,只是娓娓道来。直到现在生活的安定与改善,有一种经历了大喜大悲沉沉浮浮后的淡然,平静面对。犹如后开的桂花,愈发醇香。

而当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到与杭州近水遥山的翁家后,翁母,莲与则生的热情欢迎让人分外感动。旧别近二十年未见的朋友,无论地位近况都已发生变化,却还能如此真挚的对待来客。回想自己与初中同学相遇的情景,只能感叹在乱世中的情感来的更加真切与动人,更加长久与坚固。我们在发达的通讯设备中遗失的感情太多,无线电波省略了许多个内心的波澜起伏,日久年长,就连牵挂与记忆也都被一并省去。怎么比得过走过千山万水的信件,字字句句承载着最动人的密语。因而,当翁则生一封信寄至的时候,回忆被片片拾起,郁先生也才会千里迢迢的去“回顾回顾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时代”。

若是老师没讲过迟桂花,我一定只能隐约感受到他与沉沦的区别,那就是气氛。我看沉沦是在一个深夜,压抑混乱黑暗,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电影版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我感觉作者在极力压制自己的愤怒,悲伤,孤独,却又想在窘迫的生活状态下维持自尊与道德。看完后我闭上眼准备睡觉,脑海中却出现了大块大块的黑色色块,这应该就是沉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而我看迟桂花后的心境却完全不同,书中的人物也有自己的悲苦,只是一切都是淡淡的,虽说不上微笑面对,倒也坦然接受。没有了大片大片的宣泄与内心的挣扎,代之以细腻的风景与真诚的谈话。看完了就好像用书盖着脑袋躺在阳光充足的山坡睡了一觉一样惬意。不管思想性,社会性等等什么性,至少我,更喜欢迟桂花。

其实对我来说,郁达夫对于革命的态度啊,人生的转变在迟桂花中的体现并不是我读书的重点。我甚至觉得以郁达夫的笔调写迟桂花比沉沦更为合适。那么温婉,细腻的语言写沉沦这种歇斯底里的文章实在是浪费,写读书笔记的我只是一个纯粹的阅读者,不是研究者,纯欣赏的角度来说,迟桂花真的是出色太多了。就连名字都起的如此有味道,后开的花朵像是迟到了很久的压轴表演者,虽然让观众等的有些焦急,确实在是精彩到让你瞠目结舌。

因此也就不能不说郁达夫的文字。我愿意用优雅和知性来形容迟桂花。一直以来最难的就是形容喜欢的作家的风格,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绞尽脑汁用具象来描述又觉得不够准确。如果要说郁达夫,那么一开始想到的就是水墨画,后来发现他没那么清淡。然后是奶,纯白的牛奶,浓郁的流淌,总觉得缺点什么。最后想到了奶茶,芳香却不腻,或者是加了炼乳的龟苓膏,又甜有苦,中和之下的口感。有着深厚古文功底的郁达夫文字美,但美得不过与华丽,雅得有不那么寡而无味,像极了奶茶和龟苓膏的好味道,当然我爱吃这些所以才觉得像。

因此正是有了这样有韵味的文字酿造了迟桂花的芬芳,也这是这样的芬芳让迟桂花在郁达夫诸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应该是此时的作者早已没有了当年留学日本的躁动。读过一本书讲的是中国学生留日史,里面揭露了大量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与精神现实,因而沉沦的诞生如实的记录了郁达夫在留日期间的心理历程,不仅仅是他,应该是他一代人。而写迟桂花时以年近不惑,经历了人世沉浮的他已有了一颗更为深沉的心,正如老师所讲,他懂得了如何用理智克制,或是用另一种更为正确更为合理的方法宣泄,从沉沦到迟桂花就是一个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一个认识与超越的过程。

末了,再去回顾一遍,一阵桂花香从一九三二年远远的飘来,如此绵长,如此芬芳。

作者简介:

沈碧雯,女,汉族,山东潍坊,199509,硕士,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郁达夫
话语的态度
贵人不可贱用
贵人
贵人不可贱用
助人何必曾相识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郁达夫的棉衣去哪儿了
郁达夫的棉衣去哪儿了
郁达夫1%崇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