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家庭康复怎么做
2020-09-10张红梅
张红梅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525(2020)04-000-01
日常生活中,对于中风这种病症,很多人并不陌生。前阶段校长75岁的父亲突发中风,虽然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但老人家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遗留了言语、肢体功能障碍。为什么人们对中风有着比较强烈的恐惧感,就是因为中风后会让自己心理、感觉、运动、吞咽等方面出现功能障碍,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也大大增加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除此之外,因中风瘫痪的患者,需要长时间的保持卧床状态,这样会限制关节活动,容易引起一系列的继发性功能障碍,包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营养不良、关节痉挛等,而这样一来,会导致肢体运动障碍更加加重化。
患者发生中风以后,如果可以尽早介入康复医学,则可以将后遗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通常情况下,脑梗死患者如果在发病1-3d的时间内就进行康复治疗,预后还是比较好的,如果是脑出血患者,一周内进行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致残率,促使生活质量的显著性提升。其实康复训练并不只是在住院期间进行,坚持长期进行家庭康复治疗,对患者部分功能的恢复是可以取得促进作用的。
中风的康复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患者连续进行3个月的住院康复治疗后,倘若病情稳定,且各项功能基本上恢复至相应程度,这个时候就可以办理出院回家或社区进行后续的康复训练了。坚持进行科学、正确、合理的康复训练,才能更好的恢复肢体功能,尤其是中风患者的认知、平衡、日常生活能力、言语等,2-5年内,患者的病情都是可以得到良好的改善的,利用合适代偿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对于中风出院后居家康复的患者,康复期内需要重点避免发生二次中风。首先,要从饮食上做起,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動物脂肪的摄入量要进行限制。例如牛油、奶油、猪油等,这些都是具有较高胆固醇含量的食物,必须要进行控制。再比如,动物内脏、鱼子、蛋黄、肥肉等,它们会极大的升高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化。可以将芝麻油、花生油、豆油、茶油等作为首选。(2)适当调整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可以将豆制品、瘦肉、蛋清等作为理想食物,通过这些食物将机体需要的氨基酸进行适当的补充,每天可以饮用1杯酸牛奶、牛奶。(3)新鲜果蔬摄入量要增加。新鲜果蔬可以达到补充镁、钾等维生素的目的,比如西红柿、胡萝卜、菠菜、香菜等蔬菜以及香蕉、苹果、草莓、葡萄等水果都是非常适合中风患者的。(4)含碘食物要多吃。虾米、海带、紫菜等都富含着碘,多摄入碘可以将沉积在动脉壁的胆固醇减少,以免出现动脉硬化的情况。(5)食盐量需要控制在每天≤5g的标准内。因为食盐中钠离子的含量比较大,如果人体摄入了过多的钠离子,就会让血容量、心脏负担极大的增加,同时会让血液粘稠度极大的增加,升高血压,不利于中风患者的康复。(6)兴奋作用比较强的饮料、食物要适当的减少。浓咖啡、浓茶、酒等都属于具有较强刺激性的调味品,需要严格性的控制。除此之外,鸡汤、肉汤等一定要少喝,这样可以对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起到保护作用,禁止暴饮暴食。(7)健脑食物需要多吃一些。黑芝麻、核桃、大枣、豆类、蜂蜜、鱼虾等都属于健脑的的食品,可以经常吃。除了饮食方面,生活当中还要保证平稳的情绪,尽量不去做或少去做会导致情绪出现波动的事情,比如打麻将、打牌等,都会刺激到情绪,要尽可能地避免同这样容易引起情绪变化的环境接触,家属尽量多在患者身边陪伴,给予患者家庭关怀,也满足其心理需求。
康复期还要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慢性有氧运动,禁止进行激烈运动,预防再次中风。坚持进行康复锻炼,对于大多数中风患者及其家属来说,尽快将步行能力恢复是其最大的愿望,也是最迫切的要求之一。正因为如此,临床方面将恢复患者行走能力作为了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可对于中风患者来说,并非越早下床进行走路练习就越好,临床中有一种非常错误的常见现象,那就是患者家属早期架着或拖着患者进行行走练习,其实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导致异常步态的形成及膝关节、髋关节出现损伤,而且这些异常一旦出现,再进行纠正就会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如果想让中风患者下床进行走路,需要提前将相关准备工作做好。第一,关节活动。协助患者选择仰卧位,两侧肢体都要开展训练,正常的顺序是先健侧,再患侧。对某个关节进行活动时,需要固定近端关节,以适度、轻柔的手法为主,每个动作需要进行3-5s和3-5次,以免引起疼痛。针对本身存在疼痛感的患者,需要在训练前进行热敷等物理治疗方法。第二,桥式运动。协助患者选择仰卧位,双下肢保持屈曲状态,双脚在床面上平放;双手保持交叉状态,患侧拇指处于上方,双侧上肢肩关节保持屈曲90°的状态,肘关节则保持伸展状态;辅助人员需要以双手对患者的骨盆进行固定,协助其将搭桥运动完成;叮嘱患者抬起臀部,尽可能地伸展髋关节,诱发膝关节保持屈曲动作,髋关节将伸展的分离运动完成,让联带运动对下肢运动产生的限制得到破坏。将一本书放在患者的双膝关节间,叮嘱患者将书夹住,不要掉落。维持患肢屈膝、屈髋的同时,对膝关节外旋、外展的联带运动进行抑制。第三,坐的练习。患者在初次坐起训练时,为防止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需要采用被动坐起法,逐渐将角度增加。床头抬高15°-30°,休息3-5min的时间后,将角度逐渐增大,1次增加的幅度是10°-15°,将坐起时间增加至5-10min,连续进行2-3d的训练后,进行床上90°坐直位的训练;如果患者保持时间可以达到30min,则可以进行独立坐位练习、转移动作练习。第四,站的练习。首先借助直立架或直立床适应站立这种感觉,通过镜子对站立姿势进行校正,如果双下肢可以进行较好的负重,需要从有依托地练习逐渐向无依托的练习进行过渡,特别要让患者对患腿支撑坐站的感觉要进行反复多次的体会。患者选择坐位时,需要双脚在地上平放,双手保持叉握状,双肘保持伸直状态,头则保持向前的状态,身体前倾,促使中心集中在脚上,两条腿、两只脚共同用力站齐,再进行挺胸、手臂、站直。待以上训练取得良好效果以后,再逐渐进行步行训练,首先在室内进行短距离的步行练习,再到跑步机上练习速度,最后到室外进行活动,逐渐实现恢复自由行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