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疼痛主要原因是三大病症导致盆腔疼痛
2020-09-10何炳兰
何炳兰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525(2020)04-000-01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环境和习惯的改变,各种女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女性的健康问题再次成为当前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焦点。其中,慢性盆腔痛是妇科常见症状之一,主要的症状就是各类型功能性的或者是器质性盆腔及其周围组织的疼痛,并且持续疼痛半年以上,就可以归结为慢性盆腔疼痛。
慢性盆腔疼痛发病初不太为人察觉,并且就当前的医学研究而言,并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其病因,在诊治上往往也面临较大的困难。慢性盆腔疼痛病程较长,治疗过程缓慢,所以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许多痛苦,为了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慢性盆腔疼痛患者是有必要去了解一些基本的疾病知识,特别是关于慢性盆腔疼痛的分类及发病原因。
1 慢性盆腔疼痛的分类
1.1从病因出发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种:多种病因、单一病因。
1.2按系统分类: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
1.3按发病机制分类:主要有化学源及生物源性两大类炎症引发的疼痛;免疫系统疾病引发的疼痛;血管痉挛;血管腔内狭窄或者是闭塞引起的疼痛;多种内分泌疾病导致的疼痛;代谢失常导致的疼痛;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疼痛。
1.4按表现形式分类:主要是三大类,牵涉性疼痛;局部疼痛;放射性疼痛。
2 慢性盆腔疼痛发病的三大主要原因
2.1 内膜异位症
如果患者的慢性盆腔疼痛是因为内膜异位引起的,那么患者的盆腔疼痛会呈现出进展性加重。在例假期间,患者会出现肛门周围以及腰骶部疼痛,同房过程中这种疼痛会加剧。
当前在医学上,并没有完全研究明确盆腔疼痛与内膜异位症的关系。国外有些系列研究发现,有50%以上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最终是被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慢性盆腔疼痛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联系十分密切。女性的子宫内膜上分布着十分多元的神经,比如髓鞘感觉神经、类胆碱和肾上腺素神经纤维。与一般健康人的腹膜相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感觉神经增多,交感神经纤维密度减少。
在持续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患者的慢性盆腔疼痛和深部浸润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氧化应激以及促炎过程促进了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种植。在进行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的尸体解剖中,研究发现了之所以患者会长期盆腔疼痛,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多次受损,虽然又多次自动修复,但还是加剧了患者的痛感神经的反映。总结起来就是,在患者的痛感神经中,神经营养因子过度反应和表达,从而引起了患者的盆腔疼痛。
2.2 慢性盆腔炎
患者多次持续性的小腹坠胀、腰骶部疼痛,经常会感到疲惫,并且经期综合症反映比较强烈。也有一些患者出现发热或者阴道分泌物异常等,血液检测可见白细胞升高。在腹部检测中,子宫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太大的异常,但是在患者附件部位,按压时会出现疼痛。
2.3 其他盆腔类疾病
首先是最为常见的是盆腔淤血综合症。主要是因为血流速度缓慢以及静脉过分扩张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在医学上,称之为三痛二多一少。三痛也就是指患者常出现痛经、性交痛以及下腹痛。二多是指患者的月经量增多,白带增多;一少是指患者的阳性体征减少。需要鉴别诊断的一点是,盆腔淤血综合症所导致的白带增多与其他妇科疾病不同,并不是粘稠而多,而是清澈又多。同时患者还会伴有轻微的下腹坠痛感,如果日常生活中过于劳累,那么这种痛感会加剧。也有一些患者出现了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如果对这部分患者进行阴部检查,那么会发现该患者的阴道外壁上呈现出偏蓝色,宫颈也异常肥大。
其次,盆腔肿物,主要是指附件肿块以及子宫肌瘤。如果是子宫肌瘤患者,那么除了盆腔疼痛之外,患者往往还会出现经期增长,进行子宫检查会发现异常增大,外形上不太规整;如果是附件肿块,月经可能会出现紊乱。
最后,盆腔粘连。当慢性盆腔疼痛患者进行手术时,医生会发现有大概百分之五十的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盆腔粘连导致患者盆腔疼痛的原因有两个。首先,盆腔粘连也粘连了一部分神经组织,并且还粘连了一些痛觉敏感性的移动结构,所以患者难免会感到疼痛。其次,盆腔粘连患者如果进行拉伸或者其他运动活动,有可能会刺激到痛觉敏化,进而减少痛觉反应时间,导致患者感受到强烈的盆腔疼痛。
当前治疗盆腔粘连的主要手段是盆腔粘连松解术,但对于其实际效果,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反馈。不久之前,国外医院对于盆腔粘连引发的盆腔疼痛患者基于百分之四的(艾考糊精)治疗,在后续的回访中,发现患者的恢复状况良好,盆腔疼痛得到了较大的缓解,但能否在临床范围内扩大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
3 总结
对于慢性盆腔疼痛患者而言,要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尽管该病的治疗周期较长,但患者一定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要注意阴道卫生,在例假期间,使用透气性较好的卫生巾及护垫,及时更换并及时清洗阴部,保持阴部的清洁透气。最后,患者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多锻炼身体,减少感冒发烧,避免细菌感染,相信经过积极的护理和治疗,患者一定可以盡早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