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尖上的人生

2020-09-10杨倩

乡村地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水族背带马尾

杨倩

如果想要一睹马尾绣的真容,三都水族自治县板告村是你不能错过的地方。这里有着淳厚神秘的民族文化,自古就流传着古老的马尾绣制作技艺,有“中国水族马尾绣第一村”的美誉。五彩缤纷的马尾绣在水族的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旧时,板告村的女人们,上至八九十高龄的老奶奶,下至五六岁的孩童,都能飞针走线绣织马尾绣。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她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通过灵巧的双手融入一件件马尾绣作品中。

挖掘古老记忆——潘小艾的家庭博物馆

潘小艾的家就在板告村,是一栋深褐色两层吊脚楼。一楼木屋的门楣上挂着一块棕色的木质牌匾,上书“水族家庭博物馆”,第二层才是他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潘小艾夫妻俩自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前往三都、榕江、荔波、都匀等地的村寨,收集各种水族民间文物。经过20余年坚持,共收集到水族马尾绣、水族水书古籍卷本、水族传统服装、牛角雕、银饰、老物件等近百种民间文物3万余件。2008年,他们利用这3万余件水族文化藏品,在自家这栋木楼里建起了博物馆,免费向大众开放,成为展示和传播水族文化的窗口。

初次见到潘小艾时,她正坐在自家门前绣制马尾绣绣片,见到我们脸上随即露出真诚朴实的笑容。她面色红润,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身着精美的马尾绣服装。“这身衣服是我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才绣织完成的,卖的话至少要两三万呢。”潘小艾边自豪的向我们展示她身穿的马尾绣服装,边将我们引进吊脚楼里。

“我的家庭博物馆最初建在这里。起初收集的物件都是堆着放的,有人来看,我们就临时翻出来。后来为了更好地维护这些老物件,展示给更多人看,我们才将藏品进行分类整理,办起了家庭博物馆。”潘小艾介绍道。我环顾一周,发现简陋的房间里,地上、墙上、桌上,仍展示着部分马尾绣制品及水族老物件,这些水族民间文物是潘小艾夫妇大半辈子的积累,它们将这间房屋衬托得生机勃勃。

“为了不让水族的这些老物件流失,我们夫妻俩走遍了水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有了今天这么多藏品。中途实在是没有钱周转了,我们才会卖一些物件换钱。现在这些老物件我们都收藏起来了,不卖了,不能让水族文化瑰宝流走,得让子孙后代能够看到,让水族的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潘小艾夫妻俩建馆的初衷,也是他们为保护水族文化做的实实在在的事。

从跟潘小艾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她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普通的三都农家妇女,自幼就跟着家里的长辈一起绣制马尾绣,只要农闲有空,她手里都是拿着针的。

“制作马尾绣,搓马尾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是什么机械都无法代替的”。潘小艾先抽出4根马尾捆成一束,然后娴熟地将手中的白色丝线从根部开始缠绕在马尾上,搓出来的马尾线好似一根琴弦,精致漂亮。“搓马尾可是个技术活,用力要均匀,太紧了搓出来的线太硬,不好盘花;太松了容易漏出馬尾,盘出来的花立体感不强。”做了几十年的马尾绣,潘小艾深谙搓马尾之道。搓好马尾后再用针将马尾线穿好绣在画好的纹样上。一幅马尾绣作品,一般是先把图案的边绣好,然后用不同颜色的马尾绣线搭配填芯,这样一幅马尾绣作品就完成了。

马尾绣异常珍贵,水族人为何会选择马尾作为绣材呢?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在这一天,水族有赛马的习俗。在历史长河中,水族妇女发明了用马尾制作刺绣的艺术。在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成为一道美丽动人的风景。最早的时候,马尾绣只用在背婴儿的背带、帽子以及长辈的绣鞋上。所以在水族家庭博物馆里,我看到潘小艾收藏最多的物品是马尾绣的背带、帽子和绣花鞋。这三件东西,也代表了传统水族马尾绣的主要用途。

收藏旧时光——新建水族民间博物馆

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潘小艾将“水族家庭博物馆”从简陋的小木屋搬到了旁边专门修建的“水族民间博物馆”。占地近300平方米的新博物馆使得潘小艾夫妻俩的每一件藏品都有了专门的展柜。水族民间博物馆由两栋独栋的木制吊脚楼组成,一栋专门用来收藏水族马尾绣、水族服饰,另一栋专门用来收藏水书、牛角雕、银饰等民间文物。

走进这间博物馆,犹如打开了时光的大门,一件件精美的马尾绣服饰,精巧绝伦,美轮美奂,让人感受到水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在马尾绣展厅里,摆放着不同时期的马尾绣背带、绣鞋,以及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制作而成的马尾绣精美饰品,远远望去宛若一幅彩色浮雕,惊艳了时光。

这里面的每一件马尾绣作品对潘小艾来说都是无价之宝。“这是我们水族凤凰鞋,又叫千层底,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以前,是有钱人家才穿得起的,或者是重大节日活动才穿的。”凤凰鞋是以马尾绣工艺制作而成的,鞋后部是橙红翠绿丝线交织的几何纹图案,鞋尖是凤凰的图形,象征着吉祥如意,寄托着长辈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凤凰鞋体现了水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是我们的水族马尾绣背带,至少有两百年历史了,这些背带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呢”。潘小艾告诉我,水族有个习俗,女儿出嫁后生第一个孩子时,婆家一定要送一条背带,寓意庇佑孩子健康成长。马尾绣背带可以说是马尾绣作品当中的精品,不但工序多,并且极为复杂,有的人要几年才能做好一条马尾绣背带。马尾绣背带的图案几乎都是固定的,不同的背带只是手工和配色不同,背带一般由5个图案组成,中间最大的图案是一个变形的蝴蝶,这中间蕴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勤劳的水族妇女背着小孩在地里劳作,天上的十个太阳把孩子晒伤了,看着奄奄一息的孩子,妈妈很是着急和无助,这时天上飞来无数蝴蝶遮住了九个太阳,孩子得救了。从此,水族人便在背带上绣上蝴蝶,祈求孩子健康成长。

只要是谈到和马尾绣相关的话题,潘小艾就情难自禁,滔滔不绝,言语中无不透露出她对这项传统技艺发自内心的热爱。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农妇,凭借着一双巧手,一根绣花针,先后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马尾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黔东南十大民族工艺传承人”“贵州省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等荣誉,她的刺绣作品受到民间艺术市场的喜爱和青睐。

创新创意——指尖技艺焕发新生机

潘小艾夫妇在经营博物馆的同时,还成立了马尾绣传习所,注册了三都县天龙民族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她在板告村开展免费的技能培训,组织妇女们绣制马尾绣,然后统一加工销售,几乎全村的妇女都参与了进来,用这项指尖技艺为家庭创收。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加之马尾绣制作耗时耗力,如果不是真的感兴趣,实在很难坚持下去,这项传统技艺即将面临失传的危机”。潘小艾意识到,马尾绣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果只有传承没有创新,就会把传统也丢了,只有得到市场认可,年轻人才愿意学习、继承这项技艺,珍贵的手艺才不会失传。

于是潘小艾不断尝试,试图将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让马尾绣变得时尚起来。她将马尾绣创意运用到特色服饰中,还设计制作了各种小挂饰、手包、绣贴片等,让马尾绣作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对潘小艾而言,创新不是改变马尾绣的整体面貌风格,而是在马尾绣图案以及款式上紧贴时代步伐。过去马尾绣的花纹、图案多以水族人劳动生活的场景为主,或者是一些吉祥如意的动物图案,现在增加了一些新时期的图案。过去的马尾绣主要用于孩童的背带、帽子还有绣花鞋上,现在还可以用来做成手机保护套和一些精美小饰品。

在潘小艾的带动下,许多传承人也纷纷在马尾绣的制作上进行创新,这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不仅推动了马尾绣产业的发展,也使得马尾绣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漆云)

猜你喜欢

水族背带马尾
日照水族舞蹈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
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实施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止血效果与并发症的影响
打造活力满满的马尾
民族文化有传人
我的背带裙,我十七岁这一年的夏天主持
上帝的水族馆
扎马尾
可爱“丸”法
水族动物
时尚亲子DIY:卡通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