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
2020-09-10祝元英
祝元英
摘 要:乡村地域中的艺术共生(以广福村为例)主要研究探讨乡村与艺术共精神,共文化,共社群之生。通过艺术的介入乡村地域,重塑乡村地域的价值导向,让艺术服务于乡村地域的更新,助推乡村地域的转型,来满足地居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与乡村地域文化结合相融,把乡村语境根植于艺术创作作品中,在实践中,发现乡村地域獨特的文化现象和生机。
关键词:公共艺术;艺术共生;传统文化价值延续
基金课题:西南民族大学2020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乡村地域中的艺术共生》项目编号:CX2020SP170。
一、公共艺术行动
乡村地域中的艺术共生(以广福村为例)是“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活动的分现场:2019年第二届“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是基于长江流域地缘之因,聚合六大省市高校(四川美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中国美院、上海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江南大学)和第三社会组织,学术机构和个体致力于中国精神的振兴和文化键值对延续,社群生态的更新与众生生活的新兴发展,力求文化艺术的发展,社会创新,乡村转型进行的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多元化的公共艺术实践的一项长期的计划。“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促进广福村的乡村地域转型和更新,使得传统文化价值得到延续,从而获得新的生机。
二、艺术与乡村地域文化相结合
(一)艺术介入乡村地域
现在公共艺术越来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我国的公共艺术的发展,是从八十年代概念的引入与转译,从城市雕塑本体即公共艺术到城市美化艺术再到公众互动并介入地方重塑的艺术等各个阶段。现在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从城市走向乡村。
“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即是借助艺术形态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祖先、人与神圣世界的关联。”[1]艺术介入乡村地域,不只是单纯地把作品放入环境之中,更多的是艺术作品要与人和生活环境发生关联,让作品融入乡村地域之中。
(二)艺术与乡村地域文化相结合
乡村地域中的艺术共生就是让乡村与艺术共精神,共文化,共社群之生让艺术作品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服务于人们。艺术与乡村地域文化相结合,把“乡村语境”根植于艺术创中,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与艺术相融和共生。这样艺术作品才能更好地体现广福村特有的乡村地域艺术文化特色。艺术与乡村地域文化相结合,在改善居民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促进乡村地域的建设和转型,有利于乡村地域的发展。
三、在实践中探索乡村地域中的艺术共生
(一)在实践中探索前行
在实践的前期,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广福村实地考察,通过对广福村的田野调查,学习,收集广福村的历史背景,文化故事和事例文献,深入了解乡村的地域文化,发现当地的独有特色,发现乡村地域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生机。结合当地地貌,民俗风情进行分组田野艺术创作作品。
在实践的过程中与当地的居民进行沟通,交流,制定好方案,向居民传达我们作品的计划,让居民对我们的作品想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们也会听取居民的想法和意见,共同完成“一户一田”作品。广福村是川西林盘地貌,村民住房旁边就是自家的田地。“一户一田”这个作品就是借助这点让人与房子,田地三者更好的发生关联。让居民的房子和田地更具有自家的特色。在与当地居民交流过程中,我们的想法和居民的想法碰撞出艺术的火花,在创作的过程中,居民也一起参与进来,我们共同去创作完成“一户一田”作品。“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从教室走向室外,从校园走向了乡村,在田野中进行创作,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深切体会到“艺术不是最终的目的,艺术只是用来表现人类,文明和大自然的密切关系。”
(二)乡村地域中的艺术共生
“公共艺术是大美术观念的具体实践,其核心精神正是艺术要为全社会服务。”[2]乡村地域中的艺术共生,是乡村与艺术共精神,共文化,共社群之生。公共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有利于振兴我们中国精神,文化价值的振兴,社群生态的更新与众生生活新兴,让文化艺术复归社会创新,让艺术融入乡村,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乡村与艺术共生。有利于长江上下地区乡村的转型振兴,传统文化遗存保留下来,传统文化价值得到延续。挖掘出城市社区,乡村社区之中的艺术新的可能性,探讨现当代新兴艺术力量怎样去传承和重新塑造西南地区文化遗存,手工艺,民间文化,记忆保存等等。发现乡村地域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生机,把公共艺术融入乡村地域里,与乡村发生关系,与人发生关系,实现乡村地域的艺术共生,体现公共艺术的艺术价值。公共艺术服务于城市的更新,助推乡村的转型,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审美需要,来凸显公共艺术的社会责任等。重新塑造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场所之间的艺术形态,实现共精神,共文化,共社群之生。
参考文献:
[1]邓小南,等.当代乡村建设中的艺术实践[J].学术研究,2016(10):51-78.
[2]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