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水木蜡庄傩戏的历史、现状与价值

2020-09-10周蕾邓雷

百花 2020年4期
关键词:傩戏文化价值

周蕾 邓雷

摘 要:重庆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木蜡庄傩戏是西南地区巫傩文化遗存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木蜡庄傩戏融合了本土俗信与多种宗教文化。彭水地区木蜡庄傩戏不仅保留了完整的傩戏班子,完整的傩面具、服饰和道具,更是当地民间信仰和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傩戏;历史传承;文化价值

一、木蜡庄傩戏的历史起源

“傩”是中国古代驱鬼祈福的仪式,傩戏则是随傩礼、傩祭不断发展而成的。关于傩的最早记载见于甲骨文,西周时期,开始有了对于傩的文献记载,《周礼·夏官》:“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欧疫”[1]。在中国西南地区,傩和傩仪随着戏剧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了融合戏曲表演和民间信仰的表演性仪式,广为流行。

彭水地处川、渝、黔、湘多地文化交汇点,是苗族和土家族的传统聚集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2],傩和傩仪广为盛行。文献记载,彭水地区“其风淫祀”“俗尚巫鬼”[3];“民俗信鬼神……有疾病则酬神愿”[4]。唐代诗人杜甫亦有“南有汉王池,终朝走巫祝,歌舞散灵衣,荒哉旧风俗……淫祀自古有,非惟一川渎”[5]的记载。南宋涪州人冉道隆在其《大觉禅师语录》记到:“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关鬼面几般多。夜深灯火阂珊甚,应是无人笑倚傩。[6]”诗中“神头鬼面”则是当时该地所盛行的傩戏所使用的的面具。

明清以后,彭水当地所流行的用于祭祀活动的傩仪、傩舞,与当地蓬勃发展的戏曲艺术相结合,编制脍炙人口的唱词句段,在人们遇到疾病困扰,或是希望实现更多愿望时,由巫师或掌坛师通过傩仪法事和表演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彭水木蜡庄民间傩戏。

二、木蜡庄傩戏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面对超自然现象会产生恐惧,便有了对山、水、风神的崇拜。在这些祭祀和驱鬼辟邪活动中,产生了傩,古人借助傩祭或傩戏这样一种与天神沟通的方式,实现天地神人和谐共生的理念。

木蜡庄傩戏既保留了当地苗族、土家族先祖文化的信仰,又受佛、道、儒教和外来文化的多重影响,形成其自身鲜明的特色。

(一)佛教、道教与本土俗信的文化融合

首先,彭水木蜡庄傩戏深受民间俗信和文化的影响。在傩戏仪式中,当地苗族先民的蚩尤、盘瓠信仰和崇拜被承袭下来。而土家信仰中对“巴蛇”和“白虎”的祭拜和仪式也被傩戏所延续。木蜡庄傩戏的傩公傩母,是傩坛班在祭祀仪式当中最敬仰的主神之一,被视为伏羲女娲的化身,是傩戏的先祖及神头。掌坛师和傩戏成员在《起傩掩火》仪式中,首先会对立于坛前的傩公傩母叩拜,卜卦的师父与他们进行沟通和对话,征求先祖的意见,才能开启傩戏的表演。在傩戏剧目《汉朝将军》中,汉朝将军背负似猫似虎的“背猫牌”,正是受巴文化影响的产物。

在民间信仰中,土地公公掌管着木蜡村这一方土地。传承人李应忠介绍,“要给好吃好喝的把土地公供奉好,但有的时候你不能太软弱了,它会欺负你。但也不能对他太恶了,它也会报复你”。所以在傩戏祭祀仪式中,要备好香火、食物給土地神,还要对他“说好话”。

“鬼者,人所见得病之气也”[7]。旧时的人们认为身体所出现的疾病都是“鬼”所造成的,当村民染病时,会准备好食物供奉鬼神,请来掌坛师父通过符篆和咒语驱逐疫鬼,有专人扮演“天兵神将”和“鬼神”。

同时,佛、道信仰和儒家思想也影响了彭水木蜡庄傩戏,如仪式中所祭拜的道家“三清”“金龟道人”“大和尚”以及像包拯一样廉洁公正、英明决断、铁面无私的“欧阳判官”等等角色。

这些观念,都体现出傩戏对原始宗教和本土俗信以及各种文化因素的融合。

(二)民俗文化价值

不同民俗文化形式彰显着不同时代的印记。木蜡庄傩戏是彭水地区苗族和土家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根植于当地村民的生产与生活,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与城市相比,木蜡村交通闭塞、思想较为保守、知识文化水平偏低,因此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这里才得以保存了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习俗。而也只有在农村地区才能寻得到关于傩的踪迹,并且一直丰富着乡村的民间文化。

(1)文化与教化功能

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一直比较落后。傩戏作为一种乡土文化形态,傩文化中的积极道德观念也对村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一定的教化功能。傩戏通过生动的表演内容传达尊老爱幼、惩恶扬善、公平正义等道德观念。如《打五猖》中把东西南北中各方妖魔鬼怪一并击跑,维护社会秩序的和平安定;《欧阳判官》的铁面无私、公正判案;《白旗先锋》中的白旗先锋是一位淡漠名利、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傩戏从每一坛仪式到每一场剧目,都蕴含着对先祖的尊敬、对平安健康的渴望、对英勇和正义的歌颂、对长辈的尊敬以及对幼童的关爱等等。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在默默地影响着村民,引导着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

(2)娱乐与维系功能

在过去,木蜡庄傩戏是作为一种人与神沟通的仪式,傩仪或傩祭起到了一种与神灵沟通获得庇佑的媒介,通过傩戏既定的程序传达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安健康的渴望。而随着人们的对科学认知的进一步加深,傩戏的娱神功用逐渐淡化,“娱人”功能逐步增强。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生活方式较为单调而乏味。在农闲时节,傩戏的展演丰富了村民劳动生活,给予精神的放松。每逢春节是全国各地民俗艺术集中展示最多的时间,也是傩戏班子最忙碌的时候。木蜡庄傩戏在当地表演的时候,村民总会不自觉地过来围观和观看,充分调动了乡村百姓的热情和参与。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不仅融洽了邻里关系,增进村民往来,还促进整个乡村的和睦。远方亲戚、外乡客人聚集一堂,看戏宴饮,幽默风趣的傩戏剧目既满足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扩大了社交需要。

现在,木蜡庄傩戏不仅在木蜡村演出,还被邀请到彭水的旅游景区演出。傩戏中最生动、最有趣的剧目,如《上刀山》《煊斧》,送福纳吉、祈求平安、幽默风趣的让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增添节庆的欢乐和氛围。

三、彭水木蜡庄傩戏的传承现状

木蜡庄傩戏仪式和表演程序少则需要6至8人,多则需要12至16个人,才能完成。由戏班的班主,即法师统领。法师的承袭有严格的师承关系,每一代法师都有自己的法名。现存法号字排为“妙、法、玄、真、宝、应、道、普、贤、通,循环赐法号”[8]。彭水现仅存一个较为完整的傩戏班,是已故傩戏传承人冉正高(木蜡庄傩戏“真”字辈传承人,法号真文,1937年生,2013年去世)的儿子冉瑞江管理,自上初中起,他即随父亲学艺、演出。父亲去世后,冉瑞江便肩负起了木蜡庄傩戏组织者的角色,农忙闲暇时从事傩戏仪式活动。

一场完整的法事需要三天的时间,花费较高。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做法事的场合越来越少。为了生存,傩戏班的表演地甚至延伸到周边的四川、贵州等地。

(一)艺人老龄化,口传心授式微

从木蜡庄傩戏的传承谱系可以看出,整个木蜡庄傩戏班子表演者的平均年龄在58岁,60岁以上的成员占到了35%。这些老艺人凭着对傩戏的热情和丰富的表演经验,让傩戏得以留存至今。傩戏的学习以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模式为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算出师。随着传承人高龄或老去,传承问题变得更为棘手。而且学员学成之后,也不能够将傩戏仪式表演作为一项固定的收入,保障自己的生活。因此,傩戏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不如打工挣钱来得实在。

(二)现代文明冲击,生存空间狭小

从傩戏民俗价值上看,它具有文化与教化、娱乐与维系功能。但随着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发展,电视、手机、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人们娱乐方式。傩事活动逐年递减,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慢慢地村民们越来越不了解傩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可以说关于傩文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下的现实是分裂的。外来的学者、研究人员比土生土长的村民更加了解本地傩戏。村民只喜欢最精彩最刺激的剧目,如今的傩戏,已经逐渐变成娱乐人们的表演形式。

(三)經费保障缺乏,传播效能不足

在木蜡庄傩戏15位成员中,仅有两位获得市级传承人称号,每年能得到政府固定的补贴。其余成员只有参与傩事活动才能得到相应的资金补助。大部分艺人都是农民,微薄的资金补助是无法满足表演者日常的生活开销。过去,傩事活动频繁的时候生活还算勉强,当前傩事活动锐减,他们的生活更加贫困。年纪稍轻一点的傩戏班子成员依然选择了外出务工谋生计。

虽然每年都有电视台到木蜡庄对傩戏进行拍摄和宣传,但是传播效果甚微,傩事活动依然逐年递减。虽然已经采取照片、影像对木蜡庄傩戏进行了记录,但是在零碎的影像记录与传播中,木蜡庄傩戏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保存。在资金匮乏、缺少后备人才、传播力度不够的局面之下,木蜡庄傩戏的传承和发展变得更加举步维艰了。

参考文献

[1] 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M].中华书局,1987年版。

[2] 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666页。

[3] 宋)乐史著,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20,《江南西道十八》,中华书局,2007年,第2396页。

[4] 黄金、安仕君.重庆碰水木蜡庄傩戏述略[J].2010年第1期,第7274页。

[5]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220,杜甫《南池》,中华书局,1996年,第2327页。

[6] 释道隆.大觉禅师语录(卷下)颂古[A].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0册)[C].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7] 王充,论衡[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43页。

[8] 黄金、安仕君,重庆彭水木蜡庄傩戏述略[J].《四川戏剧》,2010年第1期,第7274页。

猜你喜欢

傩戏文化价值
The Changing Face of YinggeDance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杨云霞:傩戏面具雕刻师
如何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毛南族的双重女性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