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班本课程的探索研究(1)
2020-09-10黄艳凤
黄艳凤 广西南宁市高新二路小学
摘要:随着社会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小学教育逐渐被赋予新要求,因此德育活动的开展成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跟随时代的步伐对德育活动进行创新,教师将班本课程与德育行为相结合,试图以建设特色班级文化为切入点,在师生共同构建特色班级的过程中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活动,促使学生在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积极投身班级建设当中,从而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关键词:小学德育;班本课程;探索
培养复合型社会人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既定目标,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教育活动时,既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以此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意识的启蒙阶段,因此教师的正向引导以及学生的主动探索具有重要意义,而单一的德育引导相对枯燥,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致使德育活动收效甚微。为此教师进行德育形式的创新,将班本课程与德育活动有机结合,在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良好的德育成果。首先教师建立师生沟通桥梁,其次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最后构建互动平台。
一、建立沟通桥梁,携手德育创造前提
沟通是师生合作开展德育班本课程的前提条件,只有师生之间交流无障碍,学生才能领会教师所传达的德育信息,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特征以及意愿安排德育工作,从而为收获良好的德育成果做铺垫。而现阶段多数小学生怯于向教师传达自身想法,从而回避在德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为此教师应主动制造沟通机会,为学生提供与教师进行深切交谈的便利条件。例如:教师认为实现师生双向沟通的前提条件为相互尊重与平等关系。为此首先教师在班级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发言权,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发言渠道,比如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班本課程的“建议本”,学生可在建议本上提出对教师、其他学生以及班级各项事务的见解,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留言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以此既能够实现师生相互尊重,又能够避免学生因羞于表达而回避沟通的问题。其次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平等且和谐的关系,来弱化学生的心理防备,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比如教师不仅在班级事务上主动与学生进行交谈,还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热点话题,从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入手,与学生建立共鸣,从而逐渐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进而为师生双向沟通清除障碍。以此教师通过构建沟通桥梁,来为师生携手开展德育活动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
二、师生共同设计,开展丰富德育活动
班本课程的特点在于师生一同构建班级文化,以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设计德育活动,一方面能够实现班本课程开设的理想愿景,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在全身参与中提高德育的自觉参与意识,进而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并促使其践行道德行为。例如:母亲节前后教师带领学生一同设计以“感恩”为主题的德育活动。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感恩”与“母亲”这两个元素提出活动设想,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应该在活动中插入歌颂母爱的诗朗诵环节,而有的学生则建议,为了使得活动氛围更加活跃,应当在活动中加入亲子互动的游戏环节。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感恩主题活动内容逐渐变得丰盈。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设计活动流程的任务,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一份活动流程,教师再与学生一同讨论出其中最好的方案,与此同时教师再为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此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活动流程的安排。最后学生全身参与到自己设计的德育活动中,从而能够深化对活动主题的认识,以此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构建互动平台,实现双向德育行为
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师生双向互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果,为此教师构建师生互动平台,以此在德育活动中实现双向德育行为。例如:教师以当下的热点话题为德育主题,带领学生以问答的方式进行互动,以此实现双向德育行为。比如教师在班级中举行有奖竞答比赛,首先发动学生的集体力量,为竞答比赛提供有关德育的考题。其次教师与学生一同整合考题,并分发到每位学生的手中,学生熟悉考题的过程中也是了解德育内容的过程。最后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到竞赛中,学生有机会当主持人,而教师也有机会参与到答题环节中,以此在无形中实现师生互动。再例如:植树节之际教师带领学生一同进行植树活动,在师生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彼此都能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同时师生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以此实现师生双向互动的德育行为。
综上所述,班本课程与德育的结合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深化学生的德育体验,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进而为学生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做足前期准备工作,为此教师从建立沟通桥梁,共同设计德育活动,构建互动平台三方面入手,实现德育与班本课程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张锐.小学班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6(12):35-35.
【2】吴雪娟.寄情于兴趣,成长于探索——例谈幼儿园小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好家长,2018(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