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为心画

2020-09-10刘紫玉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0年43期
关键词:辞赋小人君子

“书,箸也。从聿,者声。”[1]“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凡画之属皆从画。”[2]从《说文解字》的注来看,“书为心画”可理解为拿着笔书写的内容即是内心活动的反映。

“书为心画”的命题源起西汉扬雄的《法言·问神》:

“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灏灏乎其莫之御也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㖧,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意即一个人的言语、文章便能反映其本质性情,从一个人的辞赋文章中便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由此可见,此处的“书”并非专指“书法”(没有这层意思),也指代“文章辞赋”。

司空图《书屏记》中说:“人之格状或峻,其心必劲;心之劲则视其笔迹亦足见其人矣。”[3]品读李清照诗词,从其早期作品风格欢乐、明快可以想见其早年家庭生活幸福;到了后期,受国破家亡之变,诗词风格变得凄冷悲切、愁情满怀。又从唐代张怀瓘论书主张“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可知,好的文章辞赋和书作,不仅仅局限于精美的形式和纯熟的技巧运用,而应当内含深邃的精神情感。读者透过作品能准确地体悟到作者心中所思所想。

虽然“书为心画”说未必就书法而言,但它对后代书论的影响极大。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提到:“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4]元代郝经于《移诸生论书法书》中道:“书法即心法。”明代项穆论书“人正即书正。”又清代刘熙载《书概》载:“杨子以心为书画,故书也者,心学也。”[5]再有清代傅山提倡“作字如做人”的书学主张。由此可知,“书为心画”说实开后代书家品评“书如其人”之论先河。

“书为心画”说开后世抒情之先河。扬雄继承儒家“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祈尚,说:“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以此为开端,后世书论中对此多有发展。蔡邕《笔论》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态性,然后书之”孙过庭《书谱》则认为习书者宜“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上述论断都可以说是在杨雄“心画”说基础上的发展。具体到书法作品,《鲁公三稿》之《祭侄文稿》即是颜真卿在痛失爱侄颜季明的情况下“抚念催切、震悼心颜”奋笔疾书而作。该作文书俱佳,情感真挚,享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美誉。

“书为心画”发展到宋代,其内涵进一步丰富,有了显著的變化。此时“书为心画”的“书”真正意义上与“书法”结下了渊源。“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观其书,有以得见其人......”[6]北宋苏轼认为,正如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书法亦有工拙之分。一个人的人品,必定由其言、其行、其书表露出来。再有清代刘熙载在《书概》中提出:“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认为书家通过笔墨的挥运表达自己的性格气质、品学才智、思想追求,明确提出“书如其人”。

由此可见,自宋代起,“书为心画”暗合后世书论中重人品高下的品评。

篆书东坡词: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徐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141.

[2]同1.

[3][唐]司空图:《书屏记》,转引自王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合肥:黄山出版社,1990,198.

[4][宋]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24.

[5][清]刘熙载:《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14.

[6][宋]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2186.

作者简介:刘紫玉(1996.04-),女,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22)

猜你喜欢

辞赋小人君子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指印小人来了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辞赋创作理论研究
有君子之道四焉
木勺小人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欧阳修对朝鲜朝辞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