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使用“1+x”教学模式

2020-09-10王永锋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边塞柳树群文

王永锋

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一种阅读活动。在教学中,笔者主张采用“1+x”教学模式,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整体观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诗歌的文化之美、韵律之美、情感之美。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使用“1+x”教学模式。

一、明确1组议题。组选X个文本

诗歌的产生和历史时代、社会事件密切相关。以唐代边塞闺怨诗为例,唐代国力强盛,统治者有了开疆拓土的欲望,随之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男子从军,女子独守闺房,相思、哀怨由此而起。那么,唐代边塞闺怨诗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其常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抒发了哪些情感?

教师可以围绕这组议题,组选多个文本。如沈俭期的《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张籍的《寄衣曲》:“织素缝衣独苦辛,远因回使寄征人。官家亦自寄衣去,贵从妾手著君身。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发现唐代边塞闺怨诗是以征战为背景,以閨中少妇思夫为题材,借景物、事物来表现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抒发其思念之情,表达其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期盼。常见的意象有明月、征衣、孤梦、残柳等,常用的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

二、精讲1篇例文。生发X个议题

《诗经·采薇》是人选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诗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首开咏柳寄情的先河。唐诗频用折柳寄情的典故,借“柳”“留”谐音来表达留恋之情。如“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裴说《柳》)笔者认真分析了这首诗中柳这一意象的特点,引导学生品味了其中的情感:柳树高大挺拔,长丝低垂,高可拂危楼,低可拂尘埃。可是,无论多么葱茏的柳树,都经不起灞桥离人的一次次攀折。柳树是无情的,它不懂得迎人归来,只懂得送人离开。柳树不懂,但离人懂。诗人借此抒发依依惜别之情。之后,教师可以生发出这些议题:唐诗中的柳还有什么意蕴?诗人是如何借此表情达意的?

围绕这些议题,教师可以组选文本,引导学生作简要的分析。如鱼玄机的《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悬悬。”诗人借折柳来表达相思怀远的情怀。姚合的《杨柳枝词》:“黄金丝挂粉墙头,动似颠狂静似愁。游客见时心自醉,无因得见谢家楼。……”诗句中的柳树成了游子怀土思乡情感的媒介。李山甫的《隋堤柳》:“曾傍龙舟拂翠华,至今凝恨倚天涯,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背日古阴从北朽,逐波疏影向南斜。年年只有晴风便,遥为雷塘送雪花。”“堤柳”前加“隋”字,是借柳之恨讽刺隋炀帝荒淫丧国,诗人是在借“柳”悼古伤今。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时光流逝,诗人看到枯柳,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油然而生“感物伤己”的情怀。通过阅读,学生能发现唐代诗人可以由“柳”生出相思念远、怀土思乡、悼古伤今、感物伤已等情感。男子被迫从军,女子独守空房,是唐朝百姓无法逃避的悲惨命运。通过边塞闺怨诗,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闺妇独自凭栏、愁肠难解的伤痛。

总而言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采用“1+x”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领略诗词之美,提高审美水平。

(作者单位:甘肃省环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边塞柳树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柳树
会治病的柳树
边塞饮酒记
试论唐代士人的边塞之旅
柳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