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卫国导读
2020-09-10
影子在日落时如何变长
桑 子
斯特恩说:“我需要旅行伙伴,
为了观察影子在日落时如何变長”
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间
有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就可以了
他独自旅行,从壁画的拱顶走下来
像梦游,但永远比梦更缓慢
他穿过大军交战的烟硝
加固的水泥堡垒和被时间侵蚀的海岬
看到艾略特的荒原
荒原至高无上,没有岔道和城门
但长满杂草
像集中营中毫无希望的起义
未开辟的道路充满诱惑富于危险
我们曾谈论政治
荒唐的故事,拘谨的赞美者
书本上成捆正确又绝对愚蠢的教条
有助于我们理解恶意与疯狂
没有同情心的大自然美妙绝伦
无法正视的只有太阳和死亡
—这是穿透一切的光明
砍掉的头颅,往右走,再往左
有太阳照到了脸上
仿佛刽子手的慈悲
路过的人发出短短的一声尖叫
向卫国:三个世纪的旅行和一个感伤的主题
1768年,英国人劳伦斯·斯特恩(1713-1768)去世的时候,他的代表作《感伤旅行》尚未完成,刚刚出版的前两卷,正洛阳纸贵。作者自1762年后即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地旅行,作品显然有一定的自传性质,“旅行”和“感伤”是它的两大主题。有一个关于作者的生命细节值得一提,据说斯特恩死后不久,他的尸体被人挖去卖给医学院作解剖之用,因有人认出而重新埋葬,而一场混乱却导致无人知道其确切的埋葬地点,后来有人估摸着方位为他立了块碑,碑上刻着:“唉,可怜的约里克!”约里克,就是《感伤旅行》的主人公。
桑子的这首诗显然谈不上是向这位十八世纪的英国作家的致敬之作,尽管它一开篇就点明诗的来历与斯特恩和他的小说有关。它只是借用了他的主题,旅行和感伤。旅行是没有目的的,“为了观察影子在日落时如何变长”—这是一个无目的的目的;感伤是没有理由的,“影子在日落时如何变长”—这也是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但是,当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和一个更靠后的时间来看,比如三百年之后,又一场战争或又一场瘟疫之后的一天,这个不是目的的目的和不是理由的理由,反而可能呈现为唯一靠谱的目的和理由。
看看诗吧,诗中的旅行者一出发就要穿过英法战争中“交战的烟硝”以及“加固的水泥堡垒和被时间侵蚀的海岬”。然后,迅速地,一二百年就过去了,他看到了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之后遗留的“艾略特的荒原”、同样被遗弃的“长满杂草的”“集中营”;他听到人们充满诱惑又小心翼翼地谈论“政治”;有人写出、有人阅读、有人讨论、有人实践,更多的人则莫名其妙地死于“书本上成捆正确又绝对愚蠢的教条”。他不得不发现,“无法正视的只有太阳和死亡”—与其说“无法正视”,还不如说,唯一可信;那些“砍掉的头颅”,曾经一会儿“往右走”,一会儿“往左走”,除了冷冰冰的太阳始终照着,最多也就是让“路过的人发出短短的一声尖叫”。旅途上的一切见闻呢?战争呢?瘟疫呢?政治呢?都像风一样,吹过某些时代,便不见了。
现实中的人总是会死的,想象中的旅行者却不会有终局。约里克,或者接替他的桑子,或者别的什么人,他(她)走过了快三个世纪了,或者更长,又怎么样呢?越长,越像是一场“梦游”;越长,越是发现旅行的目的空洞得只有旅行,而继续旅行的唯一理由就是那微微的,一点点感伤。
“唉,可怜的约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