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例简严,引征详慎
2020-09-10祁青贵
祁青贵
《蜀南宜宾赵氏家谱》民国三年(1914)版是修撰水平较高的家谱。清同治六年(1867),由族中进士赵树吉续修完成,于清光绪七年(1881)刊印成书。此后因后世繁衍,又经后人接续,于民国三年由叙府大同书局活字排印出版。但其体例,遵从赵树吉初创,一脉相承,以 “简严详慎”著称。
宜宾赵氏曾以“蜀南望族”闻名,其始祖于明代以孝廉任“成都别驾”,由浙江宁波(鄞县) 仕宦入川,病卒任上。其子赵宪鼎扶柩归葬,因明季川黔战乱,阻于叙府(今四川宜宾),只好将 灵柩葬于今宜宾翠屏区岷江北之黄桷山(也名 催科山)。赵宪鼎始落籍于建武所(今四川兴文境内),至清初,第四代赵发祥(字式九)“占籍宜宾,后遂为宜宾人”,最终落籍宜宾县黎汤乡(今 叙州区赵场)。此前赵氏四代单传,至第五代赵暐(字子烈)生8 子,此后世代繁衍于此,故宜宾赵氏一族遵“别驾公”为始祖,以赵暐以下起分 8 枝,延绵至赵树吉为第10 代。
宜宾赵氏从康熙年间其五世祖赵暐起,即“代不圹僚”,世代中举人、成进士者不乏其人。据统 计,曾中举人者29 人,自赵暐而下成进士者6 人, 以进士、举人、贡生为官宦者代代不圹,这在蜀南 有清一代极为罕见。宜宾赵氏一族,《叙州府志》有传者竟然有19 人之多,也属罕见。所以,《蜀南宜宾赵氏家谱》才会让人如此关注。
据赵树吉称:“赵氏家谱,创始于五世祖子烈公。再辑于八世钟荩公,而成于九世湖公。” 后由八世赵钟辰刊刻成版,可惜未及成书,即毁于战火。后赵家人虽屡有续修之议,但未付诸实施。赵树吉清道光三十年(1850)刚中进士,其父赵汉即 逝世,赵树吉立即回籍丁忧。在守制期间,打算续修家谱, 但苦于体例难定,因而“迁延未克成书”。直到清同治六年(1867)他出京赴云南迤西兵备道任时,顺道回家省亲,其族 人“遂以其役属吉,吉不敢以固陋辞,于是增订旧稿,稍加损益,著为二十篇”。
赵树吉修谱,得益于他在京为朝官15 年,有机会“考欧(阳修)苏(洵)两谱,并遍访名宗望族系牒”,尤其是研读名臣纪晓岚家谱后,其“体例简严“”折衷尤允当”,令他十分推崇。赵树吉修谱时取众家之长,解决了令他苦恼多年的体例问题,最终得以完成,使得这部家谱堪称典范之作,并于清光绪七年(1881)赵树吉逝世后一年刊刻成书。此后,尽管因世代繁衍,其后代有所续补,但均保持赵树吉所修家谱“体例简严,引征详慎”的特点,并将赵树吉所撰写部分均以“沅鶄公”打头标出,不敢擅改。
赵树吉修家谱虽言续修,因旧谱散佚颇多, 且乏严谨而体例不佳,他自己虽说是“增订旧 稿,稍加损益”,但重建体例,实际上等同重修。
赵树吉修谱“引征详慎”“存疑不录”。如于卷首称(子烈公赵暐)“于荣有救百余人寃狱 事,则秘未彰,惟周老人知之”。赵树吉则言: “所谓宽狱未详,周老人亦不知何指,想则听雨 楼所载一事耶,附存俟考。”这种看法似乎有些冲撞先祖。所谓“听雨楼所载一事”,是指旧谱收有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一则故事。因故事有趣且可疑,不妨在此多说一下,一方面窥其“详慎”,此外也可作为修谱的范例为今日借 鉴。故事说的是赵子烈有次和筠连詹某去拜望时为四川总督的年羹尧,年留他俩下了几天棋,临别,年意犹未尽,因担心涨水船行不便, 特意吩咐他们,如水涨就回来继续下棋。赵等告辞后路过辕门,遇押解囚犯男女数十人,其中一妇女正好曾经与赵子烈认过宗亲,见赵经过,即向其呼冤求救。赵子烈于是以涨水难行为由返回,年十分高兴,令摆棋再战。不料两局后赵子烈突然跪地,为妇告冤。年羹尧一句话很有意思“:君诚笃士,言必不诬。”他深信赵 是对的,而县令必是枉法诬良,于是大怒要严办县令。赵子烈深知年羹尧杀人不眨眼,连忙跪地叩头请免县令。年于是下令释放所有人, 连县令也被免死不予追究,送了个天大的人情。赵树吉修谱时,此事已过多年,无须讳言赵子烈与年羹尧的师生(年曾为赵暐的考官) 关系,况且救人几十,是大积阴德的美事。但赵树吉的态度是“附存俟考”,這是不好直接删掉 “钟辰公”修谱所录的委婉作法,于理于孝都说 得通。
再比如,赵家历代科考时填写履历,均称始祖为“赵晋卿”。赵树吉说“:曰晋卿者,先世应试所填讳也。今不从者,礼无以子孙追加者也。”不 但声称他不同意这样追加先祖名讳,而且认为那 样做于“礼”不合,所以他宁肯阙如。不过后人在 科考时还是照填不误,应是规定如此,非填不可, 但后世修家谱始终不敢这样。
赵树吉深恶普遍存在的修谱“往往夸诞而谀,多乖事实”的劣习,明确表示家谱的目的并 非仅止记载世系、传播列祖嘉言懿行,更重要的是“去浮举要,昭示子孙,而备志乘之采录”,对于“其不详者,宁从阙如。示慎也,传信也”。正因如此,他续修的《蜀南宜宾赵氏家谱》才具 有如此高的质量和史料价值。
修家谱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彰扬家风。从赵氏家谱中,可以发现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 赵氏“儒素之业,代以不坠”,赵家教书或任教职的多。自赵继龙(方揆,三世祖)以拔贡为威州学正,赵发祥(式九,四世祖)弃武从文,学成居家授徒,后以岁贡任荣县训导起,赵家除举人进士多以知县起步外,以贡生任教谕、教授等府县教职的不少,如:赵钟琳,乾隆己酉拔贡,东乡县(今宣汉)教谕;赵湖,嘉庆辛酉拔贡,邻水县教谕;赵冰,道光壬辰副贡,射洪县教谕;赵淇,嘉庆己卯副贡,候选教谕(未得任, 居家授徒),不胜枚举。赵树吉之父赵汉,以授徒教子终其一生,而赵树吉辞职后也以授徒终老。赵家人会教书远近闻名,甚至到了学子盈室、容纳不下的地步,出其门下而高中举人进士的不少。宜宾赵氏家族以儒学为立命进身之本,赵树吉自豪地称为“世守儒业”,故历代为官者皆清廉洁身、亲民勤政,并以“廉吏子孙”互勉。赵树吉在谱序中要求子孙后代要以“仁孝”事人奉亲,并告之:“易尽者服也,无尽者情也。”家族之中,尽孝服丧终有尽期,相对而言,不难办到,而情则无尽,必须终身持守。
赵树吉自身也是其家族榜样。他幼承庭训,学富五车,楷书得其父赵汉真传,终成一代馆阁体大家;其文采名重当时,诗文在他生前即广为 传诵,后来被《晚晴簃诗汇》举为“蜀中巨擘”。他年纪轻轻即成进士,居台谏,以刚直名震天下,扬名之举是 他“参死胜保”;敢于犯言直谏,他的《条陈时政疏》振 聋发聩,使皇帝汗颜,令朝臣侧目,更为同僚所重,故 当年即有“铁笔御史”之称。任外官,心系黎民,不忘 根本。云南迤西道台所辖,当时处于战乱中心,他无法赴任所,只能暂时随军驻节楚雄;他一心为民,“减徭役,招流亡,饬吏治,抑豪强”,每一条都深得民心, 以致被《云南通志》誉为“政绩为滇中最”,被楚雄士民 奉入长生祠永享香火,以循吏、廉官流芳云南。所有 这些,都可以从其家谱中寻得渊源。
赵家作为蜀南望族,家门兴旺,不但家族本身为官者多,其姻亲也不乏显宦、名士、富商,如同为乡人的署两江总督、总理衙门大臣薛焕家族,屏山名士聂汝佶家族,富顺盐商王朗云家族等,几乎包括叙州府境内各县名门望族。读赵氏家谱,这些当年叙州府的显赫姓氏不时跃出。众多名门乐于与赵家联姻,不无赵氏家风家教为人所重之由。但赵树吉深明“世禄之家,鲜克由礼;邑有强绅,里无宁岁”的古训,为其家族立下被后世称为“孝悌忠信之心,骄奢淫逸之戒”的家训“:毋违亲,毋凌长,毋舍业而荒于嬉,毋恃贵富而慢卑贫,毋好勇斗狠而罹戮辱以为宗党羞。”此见地至今也值得强者富者之家引为戒律。有此家训,赵家人一直为乡里称道,直至近代仍不乏人才辈出,如赵景深等。
读《蜀南宜宾赵氏家谱》,对赵树吉修谱时的良苦用心,体会其家谱“简严详慎”体会,以及赵家世代不衰,颇多感慨。如今修家谱成热点,这是社会昌盛的表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族的繁荣往往带动一方繁盛,更有家风家教堪为时代典范者,成为树立一方嘉风良俗的教材,最终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所以,不妨以《蜀南宜宾赵氏家谱》为范,尤其现在商业气氛弥漫之时,秉持初心,不为世俗所扰,以修得一部能传之后世的好家谱、提炼出为社会推崇的好家风为目标,才是真正的家族之幸、社会之宝。
(作者系宜宾市翠屏区农牧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