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09-10李娟
李娟
摘要: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要让学生扎实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知识应用技能,增强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好从事工作奠定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会计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影响,为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符合现代企业的内在要求,就需要重新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一)传统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
目前,在传统理念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很多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都未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已经是无法跟上现在时代的发展速度。所设计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比较少让学生去参与实践,这使得学生的能力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同时,职业院校在给学生设计课程的时候,主要是以学习财务会计课程为主,从而忽视了学生工作中其他的必需课程内容。而对于学生未来在社会的发展中来说,仅仅是学生在学校所学习到会计课程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其证券、税收、金融、管理、法律等都对学生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具有非常大的关系。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下,不仅仅是课程设置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其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意识也是比较模糊。总而言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很多的问题,已经是无法满足新时代下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效果
目前的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再教学形式上不仅比较单一,其在教学方法上也是比较落后。大部分的学校在培养会计人才的教学方法上依旧是比较偏向传统型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能够对专业性的会计知识有一个非常好的了解,也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锻炼,进一步导致学生在社会上不能够很好的发展。所以,现在很多的学校也在逐渐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也是在尝试着做出一定的改变。目前,职业院校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不是说进行一定的取舍,而是探索出如何可以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发挥出来,进一步的提升教学效果。
(三)实训基地不足的矛盾
通过调查发现,可以了解到由于经费有限制,场地等各种原因,现在很多职业院校中的实训基地不足,导致只有一小部分学校是拥有自己的教学实训基地的,大部分的学校都没有教学实训基地,这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产生的不少的影响。此外,就算有的学校建立起了自身独立的教学实训基地,其也未和会计公司进行一定的合作,从而阻碍了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导致教学实践的效果并不良好。最后,学校所设计的教学实践基地并不是良好、可持续性的运行机制,也没有和外面的会计公司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并未达到教学实践的真正目的。
(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
在会计专业目前的教育中,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较为缺失,各职业院校对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缺乏重视,并未开设专业的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体系,职业道德修养问题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措施及改进方案,导致学生对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社会责任感不强,工作中不能严守职业道德底线,加大了会计信息失误、职业道德缺失、机密外泄等现象。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一)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知识与技术快速更迭的新时代,教育应建立在发展观念之上,将学习者作为绝对中心,从而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让他们具备相关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应用型素质。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向,职业院校需要时刻关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对于会计岗位的改革,通过调研和跟踪现代会计发展的新标准与要求,进而建立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将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就业需求,而选择性地强化自身的对应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二)重构教学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在互联网背景下,職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式需要革新,同时技能大赛与专业证书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构建以教学做理实一体化为基础,以赛促教融合的课程体系。
(1)设立专业基础课程,具体可以划分为职业规划、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以及会计基本技能四个板块,一般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完成教学。
(2)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一方面应以体现会计行业特征为基础,比如企业财务会计实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需要课堂教学授课,还需要在技能大赛与实践教学中模拟实训;另一方面则应体现信息化与应用性,比如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这需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考取相关的技能证书。
(3)设置专业拓展类课程,一方面以财务服务、管理为主要方向,如管理会计概论、新媒体营销、电子商务基础等,这同样需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技能大赛积累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电子商务师的证书考核;另一方面则要体现超越性与工具性,比如统计学基础、EXCEL财务应用等,这些课程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扩展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学生就业潜力的扩展课程。除了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之外,还需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以品德与能力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原则。
(三)建设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基地
在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利用校外企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是合作办学、共创教学与管理的集中表现。因此学校应更主动地引入企业,一方面可以具备主动性和选择性,按照学校的实际状况以及学生的就业适配度,从而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合作,另一方面则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学生实践教学,比如可以校企共建云记账平台,锻炼学生的基础会计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校也可以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利用企业的优秀员工为师傅,领学生走入实际岗位展开体验,参与到企业会计工作之中,从真实的工作流程中构筑完整的岗位胜任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能力与经验基础。
(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推动人才培养
在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不仅要开辟新途径,探寻新方法完善课程教学的实施与应用,也要从制度角度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措施。
三、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已经突破了传统会计岗位的职能需求,为推动会计专业学生达到会计行业发展的水准,就必须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基地以及人才保障措施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与改革,从而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会计人才的专业化、时代化、系统化培养,才能使学生面向岗位,面向市场,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王杰辉 互联网时代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记者观察 2018
[3]郑伦卉 袁芬 “互联网+”时代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2018
[4]王征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