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20-09-10雷大朋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立德树人

雷大朋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使命,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内涵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精神培育的德育过程,也是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立德树人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打造多主体协同推进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立德树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也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但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国内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停留在表面或流于形式。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部署,特别是把“立德树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为深化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以及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創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立德树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实质是育人,育人的首要因素是德才兼备。高校的使命是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之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要求,即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要求,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就业创业培训,而是更高层次的在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额培养,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

(二)广泛新和普及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强调对全新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探索,以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深度契合。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这些文件一致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广泛性和普及性原则,致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1]。这一原则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冲破狭义的职业教育概念,而是要充分借鉴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专业教育的方法,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二、多方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几门具体的课程,而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它是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教育结合以及校内与校外教育结合的系统的教育模式。因此,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教学主阵地,突出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环节,同时促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可以有效发挥创新创业教育时代性和实践行的特点,持续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成效[2]。

(一)第一课堂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第一课堂是开展教学主阵地,要打破传统思维,创新创业教育既不是狭义的“企业家教育”,也不是宽泛的“素质教育”,而是基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输送,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内核。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门教育和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交叉学习能力和创意思维。

(二)第二课堂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是对第一课堂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第二课堂开展的一系列开放性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第二课堂通过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来开展创业教育,既可以克服创新创业第一课堂的局限性,又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创新创业观、启发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拓展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三)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

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类分级培养,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制定通识启蒙类、交叉融合类、专业强化类的递进式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特色、人文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思想教育、科技文体、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时间相对灵活,能够满足学生课外时间锻炼能力、提升自我的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

(一)加强顶层设计。各高校应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全过程融入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如面向大一学生开展“创客家分享”活动,邀请校友企业家进校园,在实践教学周期间开展认知实践和专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多部门协同联动。创新创业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环,需要各部门统一认识、协同合作,共同推进。高校应探索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由党政领导、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科技处以及专职辅导员、教学秘书、班主任、教研室主任构成[3],各部门、群体形成协同联动机制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举措上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需求和有序实施。

(三)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分层渐进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使广谱式教育,教师队伍不应局限在创业课程教师,还应当包括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优秀企业家。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能“一刀切”,应基于大学四年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而分层渐进式推进。一是通识教育阶段,重点面向大一学生,让学生系统了解创新创业知识,同时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拓宽学生视野。二是创新教育阶段,重点针对大二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创新课程,结合专业教师科研项目、专业技能大赛、学科竞赛等开展专业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三是专门教育阶段,重点针对大三学生,以参加模拟创业活动为主,如参加创业竞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四是创业实践阶段,重点针对大四学生,通过专业实践到创业公司实习或实践活动为主,或入驻高校众创空间孵化项目,切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目的。

参考文献:

[1]曾令斌, 刘念. "立人"视野下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路径[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18;No.98(01):13-17.

[2]李玲.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冶金教育, 2018, 000(001):97-99.

[3]赵俊,张雪芳.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机制探究——以保山学院珠宝学院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8(12)-40.

基金项目:2019年度天津城建大学管理改革研究基金项目GL1906.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立德树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