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后习题,提升语文素养
2020-09-10陈红
陈红
摘 要:课后习题的合理利用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巩固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课后习题;处理;意义
教材课后练习题的内容主要围绕本课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重难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高考命题不直接取材于教材,教师对课后练习的处理就表现得很随意,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对课本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重难点的思考、领悟的机会,这样课后练习题也就失去了价值。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有效地处理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呢?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围绕练习,消化课文内容,举一反三,拓展延伸,提升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用课后习题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在文言文的课后练习题中,词类活用、辨析古今异义词、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的训练题也很常见。《过秦论》练习三就是让学生学会辨析实词的含义,重点是一词多义,如对“履”字的分析。《师说》练习三是辨析常见的虚词的意思,重点是虚词的多义性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习题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文中涉及到的文言知识。同样的,小说、散文、戏曲等文学作品练习题的设计,其意图也是围绕课本中的重点词语、易错字词、优段美句的识记,如果长期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注意这些习题,学生的语言素养就可以在学中得,得中悟。
用课后习题品味课文内容。《胡同文化》第一题要求说出胡同文化的内涵具体有哪些,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情感。授课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以这一题为圆心,以课文所写的内容为半径,让学生始终以圆心作为学习的重点,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又明确了课文的写作思路,长期有效的这样进行训练,学生头脑中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解读文章的方法和思路。高中学生想很快适应全国高考的模式,快速高效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以练习题来拓宽阅读视野。一些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他们的语言凝练,篇幅很短,可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却非常繁杂而丰富,那如果只让学生阅读文本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深层意义,所以教材的编写者就巧妙地借助课后习题进行补救,《近体诗六首》课后练习就合理地对近体诗创作的“起”“承”“转”“合”的章法进行了补充,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诗词创作的相关知识,拓宽了知识面。《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练习题中同样也对对《左传》和《国语》作了详细的介绍。以简单有形的习题形式对课本文本达不到的知识进行增补,其实就是一种极其方便的增强知识和素养的办法,教师只要合理利用这些习题,就使学生在文章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积累很多课外的相关知识,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以练习题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很多的课后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和写作素材,教师可充分利用练习题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中提出: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这一题的设计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本的解读,思考后学会辩证客观地分析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学生在学写议论文时就可以就地取材,活学活用,比如:烛之武身上可以体会到责任担当,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等角度,可以说高中五册的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如果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能够不断进行分析概括,高考的议论文写作的事实论据可以信手拈来,而且不落入俗套,那不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运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一是先理解文本内容,只有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学生才能主动接收信息,进行消化品味,二是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横向就是说同一个人他的身上具有很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和意志品质,在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之后,就可以从多方面体会人物的特点,然后在写作中经常性地使用,纵向即是将不同人物,不同事件进行对比,挖掘其中的内涵,并利用到习作中去.
以课后练习题为载体,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让学生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自我素养,口语交际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依靠课后习题对学生进行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课后练习第四题是这样设计的:“有人认为陶渊明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而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谈谈你对這个问题的看法。”这一题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不拘于文本,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说说自己的分析,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者收集一些课外知识进行自由辩论,学生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结合自己生活的时代,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品德修养,政治作为家庭责任等方面展开讨论,还有老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针对学过的文本进行讨论,比如:同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处境,写作风格等,学习《雷雨》时,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深人剧本研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命运处境和性格特点等,揣摩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行课本剧表演。借助课后练习题,学生获得了新知,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语文课后练习题,形式灵活多样,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利用好这些课后练习题,结合不同方式的语文活动,比如辩论,演讲,表演等,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走出困境,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