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0-09-10罗媛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备受重视,中小学音乐教材是为了实现音乐课程的审美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编排整合的材料。通过研究分析,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仍然存在问题,包括教材编写、教材内容、教材差异、教材中的评价方式等方面,面对这一现状,本文将重点在研究成果上进行主题分析以及对问题现状进行拓展与反思。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材编写;教材内容;教材差异;评价方式
一、现有研究成果及分析
自2011年版课程标准①颁布后,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教材的编写和内容上也有了改进。为了更好的了解关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选取CNKI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中小学音乐教材”为主题,以2011–2020年为时间限制条件进行检索,经过专业的筛选,得到了包括《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北方音乐》、《课程·教材·教法》、《中国音乐教育》、《音乐时空》、《才智》、《科学咨询》、《教育科学论坛》、《音乐天地》、《大众文艺》、《艺术教育》在内的16篇期刊论文以及3篇硕士学位论文,共19篇有效文献将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期对2011年版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的梳理和分析。
(一)主题分布
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的主题有“教材编写”、“差异和历史比较研究”、“教材内容”、“教材的评价与应用”等。其中,研究教材编写问题占了26.31%。教材的比较和历史研究占31.57%,教材的评价与应用占10.55%,教材的内容研究占31.57%。下面就以以上的主题进行分析。
1.教材编写
基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课程编写的建议中提到了所选教材的难度、分量要适度,有研究学者提出关于音乐教材和音乐学科缺乏重视,音乐教材难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脱节。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在编写难度上与艺术性相统一以及突出创造性和音乐素养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②教材的编写与编写者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对编写者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编写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教学经验,教材的编写还需要有足够的理论支撑。有学者在教材的编制上提出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具有綜合性以及单元主题性,体现了2011版音乐教材的编写理念。③
还有研究者注意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本土音乐文化缺失导致我国对于本土文化的不重视,研究中显示本土教材编写在课程中占了15%-20%,但却并未具体实施。④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提出关于本土音乐文化教材编写的建议,认为应该要深入研究以及要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以成都某实验学校为例,⑤论述了学校与高校合作开发了相应的校本课程以及校本教材,总结了教材的原则、特色和方式。
关于教材的编写中还有以西师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为例,⑥其中提出了符合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音乐教材的“学生为本、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编写原则,此外,研究者还提到了“弹性留白”,⑦是经过了多次调研中得出的建议,研究认为弹性留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提高师生的创造能力等等。还有研究者提出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分析音乐教材的编写,⑧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美和审美的学科,研究者用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并且将不同流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与教材编写相结合,有利于提高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本体价值和编写教材的深度,从而引起更多音乐工作者对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的关注。
2.教材的差异与历史比较研究
音乐教材的比较主要分为:国内外教材的比较研究;不同时期的教材比较研究;不同版本之间的教材比较研究。国内外的音乐教材的研究有包括许多其他国家的教材对比,主要有中、日、美国家的教材特色对比,我国的音乐教材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大部分脱离教学实际,国外则注重艺术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国内地区的教材对比主要针对海峡两岸的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音乐教材比较研究。有研究者就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音乐教材进行分析,其中提出了大陆以“人音版”、“人教版”为代表的音乐教材明显符合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的“以审美为核心”,⑨而台湾地区以“康轩版”、“翰林版”为代表的音乐教材则以实践为主,关于注重“审美”还是注重“实践”还需商榷。在对待新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态度也有不同:分别为“审慎与开放”,在编创上为“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技法与西方作曲手法”。⑩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提出在未来将继续全面系统地进行深入研究,规划共同编撰两岸中小学音乐教材,并且研究者者通过会议综述的形式探索两岸的“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法”。⑪
对于不同时期的教材比较研究,有学者针对40年来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发文的现象做出总结与反思:通过中小学音乐教材可视化概观发现我国音乐教材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研究总量不够、缺乏创新、研究模式僵化、重复性研究过多等等。⑫也有研究者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论述:1979-1998年是教材繁难偏旧的20年;1999-2008年是教材开始发展的10年;2009年至今是教材走向创新与发展的时代。研究者分别论述了我国这三个时期音乐教材的特点,并且以2011年版课程标准为例,突出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和“双基”的重要性。⑬
自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后,就有许多版本的音乐教材,不同版本之间的音乐教材比较通过文献资料的统计主要有:人教版;人音版和湘教版。有学者对这三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教材的结构设计、单元主题和内容都有一定的区别,研究者具体分析了作品的创作手法以及分别列举了三种教材的特色,⑭并且在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衔接问题上提出疑问,在这三个版本的音乐教材比较研究中有利于更深入的了解中小学音乐教材。
3.教材内容
2011年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有研究者就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的现状与问题做出分析,2001年版音乐标准、2003年版音乐标准、2011年版音乐标准、2013年版音乐标准和2017年版音乐标准都重视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出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为此,研究者们主张梳理和总结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美学特征,推广普及以古筝、古琴谱和工尺谱为代表的民族乐器和乐谱,倡导“口传心授”的音乐传习形式。⑮其中具体提出用“工尺谱”的“上、尺、工、凡、六、五、乙”替换“do、re、mi、fa、sol、la、si”的唱名,用“黄钟、太簇、姑洗、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代替“C、D、E、F、G、A、B”的音名,⑯用古琴代替钢琴等。这种想法虽好,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但实现这些改变还是有一定难度。除此之外,研究者还以三种教材版本为例统计了中外音乐作品的总数对比,研究得出现行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中外音乐作品的选材比例大致为64%:36%,研究者表示该比例并不合理,这一问题也引起许多学者的深思,解决中西方作品在音乐教材内容中的分布情况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也有研究者通过对中学音乐教材内容进行剖析,提出“注重音乐的审美性与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强调综合能力”,⑰探索教材内容的选择以及教材的图文分配,从而实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适合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民间儿童歌曲,论述了几种不同体裁的民歌:放牧山歌、嬉游歌、摇儿歌和歌谣体。并具体分析了这四种体裁民歌的特色,⑱例如放牧山歌音调活泼、歌词生动、常带有吆喝性质的衬词;嬉游歌又分为幼儿儿歌和少儿歌曲,这类歌曲具有生动的音乐语言、流畅的旋律、地域特色的音调等等;摇儿歌各地的唱法不一;歌谣体是一种语调性的谣唱歌曲,是在咏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有学者探究世界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应用,⑲论述了世界民族音乐的价值与应用,世界民族的多元化对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在编写中的问题:教材内容的编写具有局限性、曲目范围过大、缺少理论支持等等;在教学中存在两个致命的问题:教师对世界民族音乐缺乏了解和教学内容缺少足够的参考资料。⑳因此,在这些问题上还需要继续的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教材内容逐渐多元化发展,关于“教材内容的对接”问题也普遍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例如有学者研究中小学音乐教材与中国音乐史的对接,㉑也有中小学音乐教材与西方音乐史的对接。㉒2011年版音乐课标理念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充分体现了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中西方音乐史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底蕴,同时也与高等教育接轨,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音乐专业人才,老师是教材与音乐史对接的重要桥梁,因此音乐老师要充分了解音乐史的作品及相关文化。
4.教材中的评价方式
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提出评价的方式有: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自评、互评、他评等。有学者就教科书的评价总结对比了三种教科书版本的评价方式:人教版評价方式单一,主要是自评与终结性评价方式;其中湘教版的评价方式最多”。㉓但总体上来说评价方式多样化的教材较少,教材评价不够重视,评价不严谨,缺少专业评价人员等问题较多。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总结了大量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文献的资料,提出了关于评价的“三个维度”:㉔教材设计和编制的分析与评价,教师使用教材的分析和评价,学生行为模式和学业成绩的分析和评价。
(二)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可视化概观
回顾我国近10年来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研究,根据发文量和年份的关系,总体趋势如图1所示。自2011年版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发文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13年版课程标准颁布后,2015年迎来了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的第一个小高峰,在2018年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迎来了最高峰,但近年来发文数量递减,研究的领域大致相同,因此研究成果及质量不高,对于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也有一定的限制,但教材存在问题,在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深入探讨。
(三)文献被引频次
通过对以上19篇文献的分析发现,总被引频次为31次,其中仅有一篇被引频次最高为7次,6篇文献被引频次在4–6次之间,3篇文献被引频次在1–3次之间,而被引频次为0的文献高达9篇。中小学音乐教材一直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仍然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学音乐教材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具体分析,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实施后,关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数据化显示,研究教材的方向主要在对比研究、教材编写以及教材内容上,关于评价的方向以及教材的创新研究较少,过于注重研究现有的成果。因此,关于中小学音乐教材在今后的研究领域中,可以有新的研究方向及成果。
二、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反思与展望
自《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发展也逐渐成熟,但相比其他的学科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材的衔接问题、研究观念陈旧、音乐作品重复、教材内容比例不协调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在学术研究领域成果不明显等等。有学者在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反思与前瞻中提出“学术共同体,灵活的研究模式,创新学术精神”,㉕在学术的研究上推动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发展。
(一)加强教材建设
在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中,主要是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教材比较研究等方面,中小学音乐教材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内容专业化;重技轻艺;轻实践与评价;教材设计单一。通过对教材建设的反思与回顾,研究者们提出关于教材建设的建议:“教材要实现从中介到智库的升级;教材要让教师发现知识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站得高、看得远;教材还需要研究学生的音乐旨趣”,㉖有充分的辅助教学的资源在呈现方式上进行研究等。㉗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面临编写理念、内容选择、教材设计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现在的研究热点,如何加强教材的建设也需要继续探索:在教材编写中的图画和弹性留白该如何合理设计,在本土文化的编写中应该如何具体选择作品;在教材内容中的传统作品与国外的作品如何进行比例分配;在体现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同时该怎样具体实践操作等等这些问题还要深入研究。
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不仅仅在课程中要体现,在教材中也要彰显这一理论,在教材的建设中体现审美的特征,中小学教材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教材内容、教材编写、教材设计等方面怎样去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方面可以去调查统计,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材,根据调查研究可以进行调整改进。
(二)教材评价方式多元化
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评价面临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教材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不受重视等问题,导致了关于教材内容出现重复、中外作品比例不协调、教材编写难度与学生接受能力不符等各类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关于评价的标准也没有准确的文案,关于文献资料也没有具体研究评价的标准这一领域,在建立评价标准这一方面应该要制定完善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评价标准成文,在评价的标准可以从这几个维度来展开:教材的内容、心理特征、教材设计。教材内容可以从教材的选曲是否合理,教材是否规范科学;心理特征可以从教材是否符合学生兴趣,是否吸引学生;教材设计可以从教材的印刷和版面是否合格,图文与留白设计是否比例协调等方面进行。而教材标准是否规范科学就需要制定相关的审查制度,那么审查就需要专业的审查人员,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评价和审查人员主要是教材编写者本人,因此评价不够全面,所以在评价人员这一方面要组织除编写者以外的专业人员审查,并且要进行相关的审查培训。在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大量多次的研究分析,因此,在未来关于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人员等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本文所指的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刘艺《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的现代化研究》《才智》2017年第1期33-34页。
[3]袁娟《“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编写的学理逻辑分析及评价研究》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陈文安《对中小学本土音乐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大众文艺》2013年第7期243-244页。
[5]魏平《重传承塑个性以美育人—中小学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探索》《科学教育论坛》2016年第4期33-34页。
[6]刘启平《勇于突破重质量,追求卓越精品—西师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修订编写特点简述》《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年第7期24-25页。
作者简介:罗媛(1997.02.05-),女,湖南衡阳,研究生,中小学音乐教材。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