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0-09-10宋华高淑婷
宋华 高淑婷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它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和现实要求。学习主体应该由注重“个体学习”转向注重“团队学习”,所以,本研究在对我国高校现有本科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完善、实施、评价三方面入手,探索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具备可借鉴性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主体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它的核心是要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注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自国外“student-centered”的教育理念。最初是由美国教育家John Dewey、瑞士教育家Jean Piaget等人提出的。1952年,罗杰斯正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育理念。随后在1961年,罗杰斯在其出版的著作《论人的形成》中,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进行了详尽而全面的论述。第一次提出了系统、全面而详细的教学框架,这标志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正式形成。他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始至终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此为根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入白热化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是数不胜数。国内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90年代以后,针对当时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才逐渐开始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研究和探索,但开始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直到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领域才重视研究相关理论,并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果为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和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追求的目标。“以人为本”的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涵。
同时赵炬明教授把“以学生为中心”具体定义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的成效为中心。“新三中心”的本质是挑战大脑、挑战心智,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的大脑和心智得到发展。同时布鲁姆等人还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三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是由低到高分成若干层次。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级水平。该教育方法指出,问题有简单和复杂得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学习目标进行提问。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在本科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评估机制、课堂教学影响因素、构建学习环境等四个研究领域来开展的,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些研究中,还只是局限在某一节课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没有体现课程整体的组织形式,同时基本上没有涉猎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计调整等方面的内容,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车辆工程专业从国家专业标準、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汽车行业的特点,归纳出相应的职业群,结合职业群提炼专业核心能力,确定毕业要求,分析出对应的课程。依据归纳出来的课程形成传统的、学科体系下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这种课程体系对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来说很容易出现“要用到的知识还没有讲到”而“讲到的知识我们当前还用不到”的现象,这明显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也要实现与时俱进,这种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不够,很难实现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所以车辆工程专业做了如下调整:
首先,遵循应用型教育跨界性的本质,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分阶段实践教学目标,同时,在课程方面打破学期的界限,将同一门课程开设在不同的学期,为各阶段实践教学目标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创意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这样的调整,保证了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只是知识的排序发生了改变。
3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3.1 学情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了解学生的现状,以车辆工程专业某一届学生为例,年级总人数165人,高考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相差180分。年级学生以男生居多,学生的规范意识薄弱,遵守规则能力弱,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理解深度不够。
在这些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兴趣不高,不能有效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上课睡觉、玩手机现象普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动力不足,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什么事情都比学习重要,甚至有的同学表示“只要不让我学习,让我干啥都行”。同时经过基础教育和高中的学习,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和家长为其安排好一切的学习模式,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很大,不能独立的将大学里各种资源与自己的业余时间合理的联系在一起,科学的制定学习计划;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自理能力较差、自控能力不高;不能根据所学课程的时间情况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在繁重的专业课面前给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还有部分同学对专业课程和学校管理方面存在排斥的心理,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质量不好。
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应该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进,把课堂留给学生,把分数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就需要对课程体系的实现和实施形式进行调整,实现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设计有差异的课程,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3.2 实施形式
产教融合必然要有企业的参与,车辆工程专业主要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来辅助教学的,为此,我们对汽车制造行业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汽车制造行业每年都有2个明显的生产季,即生产淡季和生产旺季。在这两个生产季中,企业都呈现了非常明显的特点。在生产旺季的时候由于社会需求量的突增,所以汽车生产企业面临着生产量暴增的现象,这就需要大量的生产人员投入到生产中,但是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招聘到这么多人,所以大部分汽车生产企业在这一阶段都会出现用工荒的现象。反之,即使能够在短时间内招聘到这么多人,而到达生产淡季时,随着社会需求量的下降,汽车生产企业又要面临着生产量暴跌,不需要这么多的生产人员的问题,所以到达生产淡季的时候又出现了大量的人员闲置的现象,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作为高校,为了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但真實的职业环境从哪里来?教学计划如何实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固有模式,做出调整和改变。
我们思考是否可以打造这样一支队伍,在生产旺季,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作业走进企业,在生产淡季,让学生揣着体认和反思回到学校,让我们的教学计划跟着生产计划走,将课程内容融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让学生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这支队伍我们称之为企业预备队,
我们以“企业预备队”的形式,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需的方式,实现企业人才的有序衔接,将学办到了企业的兴奋点上,将校企合作做深做实。同时在实习岗位的选择上要保证形式多样化,满足学生在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对实习岗位的需求。也就说学生在企业中不是单纯的干活,而是需要带着课程、带着问题进入企业,走上岗位。
这就需要我们对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的处理,将工作任务课程化,首先,分析企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对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提取相关的技能点,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对学科体系下的理论课程进行分解,提取相关知识点,分析各知识点的类型和特点,结合知识点的特点,以工作任务课程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化处理。其他典型工作过程也是如此处理。最后结合不同知识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一部分知识点以工作任务课程化的形式在企业完成,剩下的知识点以教学任务工作化的形式在校内完成。
在企业中,主要是围绕工作任务展开教学过程,将课程开在企业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企业绝不是白天上班晚上课或者是一周5天上班2天上课的形式,而是要结合企业时间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将实践与理论相融合。为了满足各学年能力培养的需求,采用了轮岗制,学生岗位考核合格后可以申请轮岗。这一过程以工作过程为主,采用工作任务课程化的形式,将相对零散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对行动体系进行解释。让教学计划跟着生产计划走,实现生产和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一部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保证本科学生对学科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要求,所以在生产淡季,学生还要回到学校进行理论提升。学生将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理论进行定义和分析问题,形成教师上课的真实项目载体。将企业中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通过设计性课程参与产品设计,实现运用工程软件和机械设计手册与技术工作相一致;通过工艺类课程参与制造过程,实现工艺文件编制过程与技术工作相一致;从而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然后,师生共同立项解决问题。校内教学主要以学科为主,采用教学任务工作化的形式,将真实项目嵌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提升。解决为什么,怎么做会更好的问题。
3.3 课程管理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和课程内容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校内跨界课堂,另一类是校外跨界课堂,针对两类课堂课程组织实施的场所和环境的不同,采用的课程管理形式也是不同的。例如:校外跨界课堂实施的场所是企业的生产现场,学生的时间相对比较零散,这就需要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前提下,展开教学活动,所以我们的做法是组建了以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为主,校内专职教师+专业学长为辅的教学管理队伍,把学生的零散时间全部利用起来,实行现场教学+学生讨论+线上答疑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企业中完成课程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的工作;校内跨界课堂实施的场所是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所以我们组建了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专业学长为辅的教学管理队伍,采用课赛融合、翻转课堂、在线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学校中完成课程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的全部工作。
4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评价
在课程评价方面采用过程考核的形式,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向下分解至门课→项目→课点。结合各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开发出每门课程的课程单元(门课)矩阵,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形成项目/模块矩阵,给出学习产出测量标准。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分解目标,再自下而上的达成目标的形式,解决了学生学的怎么样的问题。
5 总结
本文从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实际出发,结合国家提出的“产教融合”、“新高考”、“新工科”等方面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完善、课程体系的组织实施(校内、校外)、课程体系的评价(专业产出标准)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原则,一方面,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进而培养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与企业展开“包岗实践包链生产”的深度校企合作,以“旺工淡学”的企业预备队形式为载体,在企业构建校外跨界课堂,将课程开在企业中,将生产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服务生产,生产检验教学”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同时持续改进专业建设,解决好“我们想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等问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旨在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23(08):36-40.
[2]阴慧芳,朱松苗.“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核心与边界[J].运城学院学报,2020,38(02):83-86.
[3]钟闻宇,刘婕玉,王宗元.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9(17):190.
[4]牛海春,赵梅莲,陈玉杰.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4(07):140-141+161.
[5]梁鹏,邢丽霞.“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时代经贸,2020,18(10):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