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民国徽州新式教育研究的意义及思路

2020-09-10马长安

学生学习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式徽州学堂

马长安

1晚清民国徽州新式教育研究的意义

安徽境内的“徽州”,古称西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而今的“徽州”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又是著名的“程朱阙里”,著名的思想家朱熹、戴震均为徽州人。晚清民国以来,更是出现了一批卓有建树的教育大家如胡适、陶行知等,新式教育盛行。

近些年来,徽州教育史研究一直是区域教育史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学术界对晚清民国时期徽州新式教育研究尚不够全面和深入,已有的研究大都从某个特点方面来探讨,如江巧珍的《徽州女校述论》、张小坡的《清末徽州新式教育经费的筹措与配置研究》等等,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尚付阙如。因此本文拟对晚清民国时期徽州新式教育作一全面的研究与梳理,寻求其形成、发展、内涵以及当代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对晚清民国徽州新式教育的研究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徽州六县在晚清民国这个转型时期教育的发展、演变等规律的把握和理解,对反思当今教育的改革、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越来越关注,对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本课题关于徽州新式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革新、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及传统文化的弘扬等都可以为当今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实践的参照。

对晚清民国徽州新式教育的史料作进一步的搜集、整理、发掘,不局限在地方志层面,包括文书、族谱、近现代报刊以及新式学堂,有利于古籍的整理与教育资源的开发。

对晚清民国徽州新式教育的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循证式的论证,包括:充分的科研、持续反思、获取相关的证据、适时的评价证据、将有利的证据应用到基础教育进行实验与实证、最后评价成效,将成果形成序列化知识,以供当代基础教育进行必要的借鉴与参考,实现其当代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对对晚清民国徽州新式教育的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循证式的论证,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2晚清民国徽州新式教育研究的思路

2.1对晚清民国徽州新式教育的背景、具体呈现及教育思想探索。

具体内容:从徽州教会学校到新式学堂的创建,再到洋务派、维新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新式学堂推动了徽州新式学堂的建立,从而逐步形成了晚清民国的新式教育,以此为线索展开梳理与研究,并围绕着“歙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黟县”等新式学堂保存的文书、课程、学时、课表等,以及村落的族谱、近代报刊等与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必要的整理与筛选。如下列资料:

比如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晚清民国时期徽州教育重视乡土资源的开发、注重生活实践、开始拥有国际视野、文理兼有的教育思想。

2.2晚清民国徽州新式教育的基本特色与价值分析。

对晚清民国徽州新式教育的基本特色与价值分析是鉴于其以下几个层面:

一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新式学堂的授课内容不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科举摘桂也不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实用。新式教育不再以儒家经典作为上课的重心,但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开设读经讲经、修身和中国文字这三个与儒家经典相关的学科所占教学时间的比重仍然很大。

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新式教育教学内容涵盖的方面很多,兼顾文理学科,而且是通学。文科有历史、地理等;理科有博物、理化等学科。

新式教育最大的革新在于开设法制、理财学科。

新式教育除教授学生书本知识之外,还增添图画和体操两个学科。这又可培养中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發展是有益的。

五、学制的改革。民国时期,进行了学制改革。民国 11 年政府颁布新学制,即壬戌学制,其中对中等教学的规定是分初高两级,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如《徽州中学杂件汇订》中整理出的一周课程、课时表:(共计 6 个学年),见下图:

资料来源:《徽州中学杂件汇订》,安徽省图书馆藏。图表说明:动、植物到高中变为生物学科,初二开设物理,初三开设化学,生理卫生初中只有一年,到高二改为伦理学,童子军到高中改为军训,生产教育仅在初中开设。从图表中不难看出:

从以上层面上不难看出晚清民国徽州新式教育面貌一新,呈现出绚烂多彩的特色,本课题正是以此为抓手,去粗成真提炼出其应有的思想、方法、体系、目标等,从而为当代教育提供必要比照与借鉴。

猜你喜欢

新式徽州学堂
无梦到徽州
徽州人
“新式茶饮”,你爱了吗
大学生新式“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应用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森林学堂
传统盛宴礼仪×新式古典设计
宝宝国学堂
走徽州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