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国小说《无声告白》的别样缄默与现实意义

2020-09-10彭舒舒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

彭舒舒

摘 要: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长篇小说《无声告白》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讲述了一个混血家庭中的二女儿自杀身亡的悲剧故事。通过解析导致此悲剧的别样缄默,揭示此书在身份危机、女性困境、亲子矛盾三个方面所展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别样缄默;现实意义;身份危机;女性困境;亲子矛盾

中图分类号:I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179-02

《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2014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此作品一经出版便轰动文坛,获誉无数,如2014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图书、2014《纽约时报》畅销书、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桂冠等,可谓文坛黑马。

一、故事梗概

《无声告白》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以插叙形式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展开。

故事开篇直白残酷,“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1977年5月3日早晨6点30分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莉迪亚死了,他们只清楚一个无伤大雅的事实:莉迪亚来不及吃早餐了”。读者如同进入了悬疑片的片场,心中好奇而隐痛[1]。

开篇中的“他们”是詹姆斯一家,一个混血家庭。丈夫詹姆斯是美籍华人,妻子玛丽琳是美国白人,夫妇俩育有三个孩子。二女儿莉迪亚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被父母寄予厚望。父母过高的期望,家中压抑的氛围,学习成绩的力不从心,没有朋友的孤独感,最信任最依赖的哥哥内斯即将离家上大学,与内斯之间因为杰克产生隔阂,怀疑父亲有婚外情,这一切让莉迪亚不堪重负,最终投湖自尽。

莉迪亚死后,很多往事以插叙的方式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回忆、寻找与反思中,詹姆斯一家最终读懂了莉迪亚无声的告白[2]。

二、别样缄默

《无声告白》的英文书名是《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直译是“我从未告诉过你的一切”。全书莉迪亚一直保持缄默、默默承受。事实上,不仅是莉迪亚,书中众多人物均处于缄默状态,尤以詹姆斯夫妇为甚,堪称别样缄默。

(一)詹姆斯的缄默

詹姆斯是1932年出生在美国本土的华人。他就读于父母工作的学校,父母都是勤杂工。异样的肤色、卑微的出身,让詹姆斯在自卑中长大。即使他哈佛毕业亦未能改变自己的自卑心理。“他只认识几个熟人,没有朋友,在椅子上坐不稳当的习惯依旧没改,就好像随时会有人过来撵他走一样”,詹姆斯的身份危机和边缘感跃然纸上。整个求学生涯,詹姆斯在同学面前都是缄默的[3]。

詹姆斯纠结于自己外表的“与众不同”,他渴望融入人群。他甚至选择了最典型的美国文化课题——牛仔,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关于专业选择,詹姆斯在父母和亲戚面前是缄默的。

1957年,詹姆斯一边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在拉德克利夫学院教学。他认识了正读大三的玛丽琳。女方主动示爱,两人相恋。詹姆斯的父母已病逝,他含糊地向玛丽琳提及父母在学校工作,未提具体情况。关于原生家庭,詹姆斯在玛丽琳面前是缄默的。

詹姆斯被米德伍德学院录用,读大四的玛丽琳因为怀孕而中断学业,两人匆匆结婚。大儿子内斯曾遭到白人孩子的戏弄,詹姆斯保持缄默。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但未向内斯提及。詹姆斯在二女儿莉迪亚16岁生日时送给她一本名为《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书,他说到“如何赢得朋友。我希望……”时蓦然停住,因为触及往事。对于小女儿汉娜,詹姆斯与之的交流更少。詹姆斯在孩子面前,对于自己的经历是缄默的。

詹姆斯在莉迪亚死后,面对警察的问题“你们觉得莉迪亚是个孤独的孩子吗?”他的反应是,慢慢地重复了一遍“孤独”,然后说“她确实经常独处”[4]。詹姆斯不愿承认莉迪亚和少年时的他一样孤独,所以用“独处”来代替“孤独”,詹姆斯在他人面前,对于女儿的真实个性是缄默的。

(二)玛丽琳的缄默

玛丽琳是来自离异家庭的美国白人女孩,从小随母亲生活,母亲是高中的家政老师。玛丽琳成绩名列前茅,她渴望与众不同,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她不想像母亲一样一生囿于家政事务,她认为成为医生是最能与母亲的生活方式拉开距离的职业。这种对“与众不同”的渴望甚至影响了她的择偶观,她选择了詹姆斯。

在詹姆斯面前,她轻描淡写地提及母亲是家政老师。对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她是缄默的。正好詹姆斯也是如此。所以两人结婚时达成了一条约定:“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停止问问题,向前看,决不向后看”。两人均有原生家庭之痛,一个来自卑微的家庭,一个来自破碎的家庭。婚后玛丽琳成为了全职主妇。母亲去世,玛丽琳回去整理遗物。她带走了已被母亲翻阅得破旧的《贝蒂·克罗克烹飪书》,里面被母亲勾划的多是一些体现妻子通过好厨艺给丈夫带来愉悦的句子。玛丽琳愤怒又难过,她愤怒于母亲人生的渺小,发誓绝不能活得像母亲那样,所以她决定重返校园并最终成为医生。关于她的决定,她对丈夫和孩子缄默不言。她悄悄离家,在离家前曾写下一张给丈夫的便条,内容含糊其辞。玛丽琳对于她决定离开的真正原因是缄默的。她甚至将便条撕碎,连一个含糊的解释都不愿意留给丈夫。当詹姆斯将碎纸条拼好时,他解读出的意思却是玛德琳后悔和他结婚,他的自卑感再次涌现。他无从领会妻子离开的真正原因。

玛丽琳离开家人重返校园时,内斯7岁,莉迪亚5岁。两个孩子对于母亲为何离开一无所知。父亲对此缄默不言。莉迪亚发现母亲经常翻阅的烹饪书中满是泪痕,年幼的她认为母亲离开是因为她和哥哥不乖,她暗自许诺只要母亲回家,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个意愿。莉迪亚的敏感与懂事让人心疼,超乎她年龄与能力的承诺与承担最终将她推向了深渊。玛丽琳离家学习期间,因为难抑思念,多次打电话回家,但在听到家人的声音后却缄默不言,然后挂断。詹姆斯和孩子们也都保持缄默。詹姆斯甚至没有将这些奇怪的电话告诉警察。因为他怀疑警察并不热心,警察会认为他被抛弃是理所当然。玛丽琳的出走以她发现自己已再次怀孕而告终。莉迪亚很珍惜失而复得的母亲,她决定履行自己的诺言,实现母亲的愿望。她谎称自己扔掉了那本烹饪书,玛丽琳倍感骄傲,她将此看作一个征兆,她的女儿是特别的,不会像家中的上两代女性一样一生困在厨房。她开始了对莉迪亚以成为医生为目标的强化训练。

三、现实意义

(一)身份危机

华裔是美国少数民族裔中在人口数量、性格特点、个人成就上均引人关注的群体。美国一直存在族群矛盾,直到1943年才废除《排华法案》。《无声告白》时间跨度较大,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詹姆斯生于30年代,在被歧视被孤立的氛围中长大,即使他是哈佛博士、终身教授,也仍未摆脱华裔身份危机,始终自卑敏感。他极力融入人群,却始终格格不入。他作为渺小微弱的个体无力对抗社会大环境,所以缄默不语。他的缄默是他不可言说的痛,是他华裔身份带来的危机与焦虑。族裔矛盾作为困扰美国社会的历史顽疾,一直是美国政治、文化关注的焦点之一。《无声告白》直击这一痛点,引发读者对少数族裔群体的共情与理解[5]。

(二)女性困境

现代女性在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徘徊是世界性的话题,并不仅限于美国。虽然现代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渐渐提升,但男权主义的盛行和女性生理特点的限制,仍然是女性在求学和求职道路上的荆棘与障碍。已婚女性更是面临事业与家庭的两难困境。

玛丽琳因为家庭而中断学业成为全职主妇。她曾在丈夫学校的圣诞晚会上主动和化学系教授汤姆攀谈,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助手[6]。汤姆回答只要她丈夫同意。可见在汤姆看来家庭主妇无权自己决定工作機会。詹姆斯表示反对,他认为妻子工作代表他挣钱能力不够,这影响他的自尊。他将工作单纯地与薪酬挂钩,忽略妻子的理想与个人价值。

玛丽琳后来联系汤姆重提工作一事,对方笑称早有人选,以为她只是随便说说,毕竟她要照顾丈夫和孩子。詹姆斯和汤姆的态度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的保守与传统以及男权主义的根深蒂固。

玛丽琳瞒着家人出走,重返校园。她可以胜任学习,却难忍对家人的思念,已是妻子和母亲的她已难拥有学生时代的专注与平静。第三个孩子的到来让她彻底梦碎、重返家庭,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了二女儿莉迪亚身上,一心培养莉迪亚成为医生。她的做法成为了迪莉娅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轭。

玛丽琳的做法虽然偏执,但她身陷事业与家庭困境的痛苦,她滴落在捆绑母亲一生的烹饪书上的泪水,读来令人动容,尤其打动女性读者。

(三)亲子矛盾

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最亲的血缘关系与情感关系,但父母的爱往往过于沉重。因为父母希望孩子弥补自己曾有的遗憾,完成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从而忽略了孩子并不是从属于自己的物品,而是拥有独立思想和理想的生命个体。

詹姆斯在歧视与孤独中长大。他没有朋友,所以渴望莉迪亚拥有朋友。他常常鼓励女儿主动给白人同学打电话,他甚至对女儿的同学近乎讨好。玛丽琳因为家庭放弃了学业和理想,她将成为医生的理想转嫁到了莉迪亚身上。她一心规划女儿的未来,她认为女儿是天才,殊不知女儿只是个平凡的孩子,女儿只是为了让母亲快乐。莉迪亚为了父亲假装自己有很多朋友,为了母亲假装自己喜欢学习理科。她一直在假装父母眼中理想的自己,父母的期望与她的实际情况之间的亲子矛盾最终让她不堪重负、放弃生命。莉迪亚无声的告白,直到母亲发现那本隐藏多年的烹饪书,才被聆听到。母亲泪流满面、大梦初醒。如果父母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四、结语

詹姆斯和玛丽琳相遇时,都带着伤痛,但他们都缄默不言,错失了敞开心扉、彼此疗愈的机会。他们的缄默导致整个家庭氛围缄默苦闷,导致莉迪亚走向死亡。《无声告白》用别样的缄默引发读者对多重现实意义的反思,不失为一部立意深远、发人深省的佳作。

参考文献:

[1]Dominica LaCapra. Writing History, Writing Trauma[M].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2]伍绮诗.无声告白[M].孙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3]李蕊.华裔小说《无声告白》的文化价值和出版意义解读[J].出版广角,2017(6): 50-51.

[4]广佳琳.《无声告白》身份困惑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

[5]郭英剑,王芳.“模范少数族裔”神话祛魅——试论《无声告白》中华裔美国人的精神危机[ J ].英语研究,2017(2): 62-70.

[6]黄莹.《无声告白》族裔文化表征背后的沟通主题[ 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9-97.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评《美人鱼》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一见钟情》现实意义简析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开展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