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训练应用于高校跆拳道教学的研究
2020-09-10黄家勇
黄家勇
摘 要:表象训练应用于高校跆拳道教学研究选取了阳江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跆拳道普修课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教学实验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验干预,对两组实验前后测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表象训练应用于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可提高学生的表象能力,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活跃课堂气氛和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表象训练;跆拳道;教学
中图分类号:G88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064-02
表象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训练手段已成为体育运动实践中较为广泛采用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在丰富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加快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活跃课堂练习气氛、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借鉴表象训练的优点,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将其与常规传统教学法进行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将它应用到高校跆拳道选项课教学中,对现有高校传统普修课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改革,可优化跆拳道教学方法,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本文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跆拳道普修课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和研究目的,通过学校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相关期刊查阅途径,查找有关跆拳道、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方法等相关方面的教材和论文,在理论方面为该教学实验研究提供理论研究成果,确保教学实验顺利进行。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学生发放《运动表象能力评价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和对教师的评价调查问卷》三个调查问卷,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在教学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对学生实验前后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每次向学生发放问卷49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三)数理统计法
将学生在实验前后测试到的相关实验数据(身体素质、表象能力、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考核成绩)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对进行T检验,为实验研究结论提供数据依据。
(四)教学实验法
在阳江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跆拳道普修课的班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他们之前没有接受过跆拳道的教学和培训)。实验组在传统常规教学中加入表象训练的教学方式,而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为跆拳道的冲拳、横踢、侧踢和拳腿组合。在经过30学时的教学实验过程后,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对两组学生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存在的差异,从而证实哪一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更优胜。
二、实验条件的控制
借鉴现有教学实验研究成果的经验要求,在实验开始前对两组实验对象的相关变量进行干扰变量的控制,确保教学实验的科学有效性,本次实验的主要变量是身体素质、表象能力、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表1是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对测试数据进行T检验对比分析的结果。结果显示两组学生与教学实验相关的各项变量在教学实验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本研究认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扰变量指标上是一致的,具有可比性。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实验的科学有效性,两组在教学实验过程中要做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时段和教学地点等方面尽可能相同。并且为了避免造成“霍桑效应”,必须采用单盲实验教学,最后在教学实验结束时的考核要采用“双盲”考核办法来保证考核成绩结果的合理性。
三、結果与分析
(一)实验后两组学生考核成绩的对比与分析
为了检验表象训练教学法是否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术学习质量,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技术考核成绩进行T检验,比较两组学生的技术学习效果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为了保证学生的技术评价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教学实验结束时,采用“双盲”考核办法,上课教师不参与考核,由体育系相关专业的三位教师组成考核小组,他们的平均打分为该学生技术动作的最终考核成绩。
从表2得出以下结论:实验组学生的各项技术考核成绩都比对照组学生的成绩优胜一些。在冲拳方面的对比,冲拳的显著值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横踢、侧踢和拳腿组合三方面的对比中,显著性都小于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因此,表象训练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能更好地加快掌握学习运动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实验后两组学生表象能力的对比与分析
表象能力不同的被试在表象过程中,大脑的脑电位变化是不同的。个体的表象能力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并且表象能力高的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巩固会产生更多的积极作用[1]。
从表3可以看出,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表象能力对比没有较大的变化,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表象训练的教学后,实验前后的表象能力对比有明显变化,实验后比实验前的表象能力大约提高6.7,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教学实验后实验组的表象能力比对照组的表象能力高约6.4,两组间的表象能力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综上所述得出: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象能力,表象训练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象能力。
(三)实验后两组学生焦虑水平的对比与分析
“体育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动作表象训练及暗示控制等心理手段,能够通过语言暗示使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迷走神经活动增强,从而使心率下降。”这项实验证实了心理训练手段对控制体育学习焦虑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
由表4可看出,经过30学时的实验教学后,实验组学生的焦虑水平都有所下降,但是状态焦虑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特质焦虑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表象训练教学法能够非常显著性的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而不能有显著性地降低学生的特质焦虑水平。
由表5可看出,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测试的焦虑水平没有较大的变化。状态焦虑水平为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特质焦虑水平为P>0.05,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传统教学法不能有效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
在实验前两组学生的焦虑水平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见表1),从表6可看出,在教学实验后测试数据的比较中,实验组的焦虑水平比对照组的焦虑水平低,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表5和表6,结果更能证实表象训练教学法能有效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传统教学法则不能。
(四)实验后两组学生学习情况和对教师评价的比较与分析
在教学实验结束时向学生发放《学生学习情况和对教师的评价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学习的难易程度、课堂气氛的评价、考核成绩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从而了解学生这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实验组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评价都比对照组学生要好,从而说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不管是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上都更优胜一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表象训练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中,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各测试数据T检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高校跆拳道选项课运用表象训练可加快運动技能的形成、掌握和巩固,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表象能力和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丰富教学手段和活跃课堂气氛。
(二)建议
第一,练习者在表象训练中要对促进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巩固、提高运动技能等方面有较理性的认识,不要过分夸大表象训练的作用,也不要盲目地认为只要掌握表象训练方法就等同掌握运动技能。
第二,初学者在表象训练前要特别注重放松练习和尽可能地减少干扰因素,并且要尽量提高表象内容的鲜明性和生动性,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表象训练的效果。
第三,表象能力是可以通过正确科学、合理有效的练习得到一定提高和改善的,然而要熟练地运用表象训练是需要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系统的练习。
第四,本研究对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段运用表象训练方法,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动作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还没有做较深入的探究,各因素要做怎样调整才使表象训练起到最佳的效果,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的实践应用方面需要作更深入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珉.试论表象训练的国内研究现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3):55-57.
[2]颜军.中学生体育学习焦虑控制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5(2):34-36.
(责任编辑:李凌峰)